每一位喜愛茶道的人,都想走出屬於自己的“茶之路”,而非刻板模仿名家的泡茶器具,衝煮技巧,甚至飲茶方式。在綜百家之長後,大概也會領悟茶之美的共性,即是殘缺。
岡倉天心在他那本有名的《茶之書》裡,稱茶道為“不完全之美”,與我們萬事追求極致的想法反而產生了背離,這並非是譁眾取寵的說法。無可否認,在茶器與茶室之中所呈現的美,的確有這種意趣。若進一步闡明,即是說,殘缺之物中才寄託了美,而完全之物裡至少是沒有“茶”之美的。
是不是很晦澀?我們舉一些很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更形象地解釋出來。
假設用圓規畫一個正規的圓,然後再用嫻熟之手自由地畫一個圓。從完全的角度上看,前者更佳;但若從美的角度上看,則後者更佳。這是為何?如果用岡倉天心的論點來說明,前者是因為過於完美,已經趨於機械,所以美便顯得無趣;後者是因為不完全,所以其美則愈增。在茶道的世界裡,如果顯得單一與死板,便會失去“人性”。
寫“一”這個字也是一樣。我們可以用尺子畫一條規整的“一”,但其中明顯不存在作為文字的美。要寫出美感來,必須用手的自由,去打破直線的規整才可。每一筆都不是那麼直,才會給予“一”字無限的變化,令其成為了創作。
我經常會這樣想,如果維納斯雙臂健全,是完全之物,現在大抵是不太可能被安置在盧浮宮專用房間中央的。殘臂是不完美的,但正是這種不完美使得女神更加珍貴。殘缺之物,是有餘韻的,能讓我們靜下來慢慢思考、品味,發揮我們的想象力,讓其有更多變化的可能。完美的事物則與之相反,它已經被框架住了,於是就把所見者的創造力都封存了起來。
深諳茶道的名家,他們嚮往殘缺,因此我們經常在他們身邊發現古舊,甚至瑕疵,有破損的器具。他們贈與了器具餘裕與寬容。總之,殘缺的茶道,更能讓心得到休憩。茶道處處體現著溫潤與親切,讓美感變得溫暖而美好,讓生活萌生了更多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