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
【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註釋】1樸:“道”的另一個稱呼。指道的一個方面。
【譯文】“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當它的自生自長產生貪慾時,我就用道的真樸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再起貪慾之心了。沒有貪慾自然會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走向穩定、安寧。
【解析】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本章與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基本相同,中心議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也是老子思想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命題。老子認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無為”即順著道的法則自然而為。能順道而行,就會自然走上正軌。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強調,治國的根本在於無為,治民的根本在於使民無慾。當老百姓違反天道、犯上作亂時,統治者儘量不要施加刑罰,更不要利用武力進行征討,而應以淳樸和無慾去教化和感化他們。老子認為,治國者只有遵循大道,無為而治,百姓才會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曾提到過“道法自然”,意思是說自然是無為的,所以道也是無為的。什麼是無為?就是靜、樸、無慾。治國者如果能夠遵循道的法則去處理政事,就不會危害百姓,而百姓也不會滋生貪慾,這樣他們就會過上自然、平靜的生活了。
無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多次被闡述、解釋。本章第一句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如何理解老子的道呢?道與宗教裡的神不同。宗教裡的神是具有人格的,它有意志,也有慾望;而道則不具有人格,但是它卻創造了萬物、主宰了方物,並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街、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為的確切含義應是不妄為、不強為,第二句老子引入人類社會,談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中的運用。由於自然界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以老子要求侯王能守道而行,即在朝政方面,也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法則來治理國家,從而導引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的結論。這裡所說的“鎮”,是鎮服的意思,而不是用武力手段來鎮壓。
怎樣在人類社會中運用道的法則呢?老子說,治國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遵循“無為面無不為”的法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定”的理想社會。大道無為,始終按照自己的軌道執行,可使整個宇宙和諧有序:治國者無為,始終遵循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可使國家大治,百姓安定;自我無為,始終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則,可使自己健康長壽。在這裡,宇宙、社會、人生是“實”“有”,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人生法則是“虛”、“無”,實與虛、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因此欲治實、有,必先守虛,無。自然法則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無為的日的在於尋求“樸”,也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則和人生法則,治國以法,治身以樸,這樣才能夠實現“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從政之道
以靜守道--蕭規曹隨
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人們只能順其自然,不可妄為。如果肆意妄為,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會適得其反。
漢惠帝二年(前 193)七月,丞相蕭何病死。呂后、惠帝遵照漢高祖的遺囑,將齊國國相曹參召入朝中,讓他接替蕭何出任承相。曹參奉詔入朝,呂后、惠帝授予他相印,讓他做了丞相。曹參入主相府後,朝臣們都私下裡議論,說蕭何、曹參二人,早年一起追隨劉邦起兵,又均為沛縣人,關係原本十分要好,後來曹參戰功卓著,封賞反而沒有蕭何的多,兩人於是有了隔閡,現在曹參做了承相,一定會對人事作大調整、為此,各級官員都慌張起來,他們擔心自己的前程會毀掉哪知曹參入主相府幾日,什麼事情都沒有做,而目還貼出文告,表示一切政務、用人都依照前任承相舊章辦事。官史們這才安下心來,像往常那樣處理政務。
幾個月過後,曹參漸漸對僚屬有了大體瞭解,於是把那此說話雕琢嚴酷苟刻,想竭力追求名聲的官吏全部罷免掉、同時,曹參又選拔各都國中那此年老忠厚,日才遲鈍的文官,填補以上的空缺 然後曹參就閉門不出。日夜飲酒,不理政事 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見到曹參不處理政事,便紛紛入見曹參,都想找他好好談一淡可是等他們一來,曹參就取由醇厚的酒給他們喝,官員們剛想趁機進言,又被曹參灌酒,喝醉以後才離開,始終不能進言。自此以後,曹參的手下也不再詢問曹參緣由了,都紛紛仿效起來,相國官邸的後園靠近官員的住處、官員每天飲酒唱歌呼喊聲音傳到了很遠的地方。曹參明知,切裝聾作啞,不加理睬。曹參的隨從侍更厭惡他們。但是又不能得罪他們, 只好把曹參請到園中游玩,聽見官員酒醉唱歌呼喊,隨從侍吏都希裡曹參能制止他們,然而曹參非但沒有制止,反而取酒設座,跟他們彼此呼應唱和、侍吏見此情景,感到莫名其妙,也不好再問。
曹參不但不去禁酒,就是屬下犯了小過錯,也往往代為遮掩。屬吏們感恩戰德,都不敢輕易犯錯,所以相府中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不過,朝中大臣卻對曹參的行為感到不解,有些人還時常把這其情況報告給漢惠帝。此時,惠帝剛剛即位,他聽說曹參日夜不停地請人喝酒聊天,好像眼不就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還以為是曹參嫌他太年輕了,有些看不起他,所以有些著急,希望曹參能竭盡全力輔佐自己。
曹參的兒子曹窗在朝中擔任中大夫,有一天,惠帝對他說道:“你休假回家的時候,碰到機會就順便問問你父親,你就說:“高祖剛去世不久現在的皇上又年輕,還沒有處理政事的經驗,正要丞相盡心盡力輔佐,共同處理國家大事。可是現在您身為丞相,卻整天與人縱飲閒聊,一不向皇帝請示報告政務,二不過問朝廷大事,要是長此以往下去,您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呀?”你問完後,看你父親如何回答回來後你告訴我一聲。不過你千萬不要說是我讓你去問他的。”曹窗領了惠帝的旨意,回家後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曹參,一邊按照皇帝的旨意跟曹參閒談,並向曹參規勸了一番。曹參一聽到兒子的話,不禁勃然大怒,大罵曹窗道:“你小子懂什麼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是趕快回朝侍奉皇上吧!”他一邊罵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曹蠻遭到父親的打罵後,垂頭喪氣地回到宮中,向漢惠帝大訴委屈,並把捱打的過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惠帝。惠帝聽了更加覺得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參為什麼發這麼大的火。
第二天,早朝散了之後,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道:“丞相為什麼要責打曹窗呢?他對你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啊,也是我讓他去規勸你的。”曹參聽了惠帝的話後,立即摘下帽子,跪在地上不斷叩頭謝罪。漢惠帝赦他無罪,又對他說道:“丞相您有什麼想法,就直接對我說吧!”曹參於是向惠帝問道:“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回答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依陛下的看法,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更強一些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比不上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道:“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才能比不上先帝,我的德才又不如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施行的過程中又都取得了很大成效,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下來,曹參又誠懇地對惠帝說道:“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所以,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當遵守先帝遺願,謹慎行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任意改動,而只能遵照執行了。我現在這樣依照先帝的遺願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十分欣慰地說道:“我終於明白了,承相不必再說了!"
曹參當政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整個西漢王朝社會穩定,百業興旺。曹參死後,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歷史上稱這段史實為“蕭規曹隨”。道經口
“蕭規曹隨”的典故,很多人都只是膚淺地理解為:前任的辦法好,就繼承下來,不如前任就當好學生。但是沒有認識到,那些可以被“曹隨”的“蕭規”,其本質上都遵循了事物的規律。因此,天地執行所遵循的規則並不煩難,只不過順其自然而已。
從政之道
萬物自化--宋真宗與“鹹平之治”
“道”通常是順其自然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宋鹹平年間,真宗君臣稟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理念,使整個國家出現了經濟繁榮、政權鞏固、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這與老子所主張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相合一契。
宋真宗即位後,繼續推行太宗晚年以來的無為之治。他先後提拔了李沆、呂蒙正、夏侯嶠、楊礪等人擔任宰相和執政大臣,並保留了張齊賢、呂端等前朝能臣。這些人忠於職守,真宗與他們上下同心,開
創了繼唐代“開元盛世”以來的又一個盛世。
宋真宗所採取的措施主要體現在減免賦稅、改革財政、勸課農桑、平抑糧價及改革司法等方面。
鹹平元年(988),時任度支判官的毋賓古對大臣王欽若說:“各地種田的人,拖欠了大量未繳的田賦,有的已拖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年積一年,日久天長,老百姓根本沒有能力償還。可是因為賬上掛著,基層官員就年年下去催要,並且藉機勒索,這都成了一個重大社會問題。”王欽若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宋真宗。真宗聽後覺得很有道理,立即下令進行改革。
真宗於當年四月十六日下令,凡往年拖欠之田賦一律免除。而因為欠稅被抓進監獄的人,也一律釋放。並且讓各地認真核查落實,最後統計結果,共免除各地賦稅一千萬貫,共釋放在押囚犯三千餘人。
成平四年(1001),宋真宗親自審問因拖欠官府錢財而被捕人獄的人,一連審了七天,共釋放兩千六百餘人,免除債務達二百六十萬貫。並讓有關官吏重新審察拖欠政府錢物的檔案,凡有冤屈的就重新處理。後來,真宗又多次下詔要求免除或減免各地賦稅,用以賑災和其他用途,如鹹平四年國月十八日,河北發生饑荒,真宗宣佈減免賦役,併發放糧食以販災。
另外,真宗還下令減少服搖役的人數。恢復死刑複核制度,釋放大批宮女等
透過施行這些措施,真宗樹立起了“仁義天子”的形象。鹹平四年(1001)九月,真宗到北郊“觀稼”,沿途百姓看到真宗的車駕,竟然自發圍上去大呼“萬歲”。這讓真宗很滿意,他對身邊的大臣呂蒙正說:“假使能選將練兵,戰勝遼夏,使邊疆百姓也和他們一樣,過上安定日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財政方面,中央設定三司使,推廣“和予買”制度。和予買是當時一些地方官員想出來的辦法、就足農民春季資金短缺時,政府先付給農民一定的資金,然後農民在夏秋兩季用布和絹來償還政府,這樣農民既可以獲得生產所需要的資金,政府也可以買到廉價的物品
勸課農桑宋真宗本人對農業十分重視,在景德三年(1006),下詔要求各級地方長官的官銜上一律加上“勸農使”或者“勸農”等字樣,鼓勵農民努力務農。又作《景德農田救》這部農業法規,以此來規範農業生產和各種事項,並在後面很長一段時間內沿用。同時,大量印刷各種農業書籍分發給各級地方官,讓他們認識農事,並大力推廣高產作物占城稻。
平抑糧價,宋真宗下令在全國推廣“常平倉”制度,常平倉起源於戰國李悝的平糴法,有儲糧備荒和穩定物價的功能。真宗時政府規定:每年夏天由地方政府依照本地人口墊資購糧,以每戶-石計、設倉儲存、一旦遇到糧食價格上漲就減價賣給平民,達到平抑糧價的效果。另外設有專人管理,出陳入新,防止糧食腐爛。常平倉制度對於災年幫助平民渡過難關、穩定社會起到重要作用。
司法方面,嚴令禁止嚴刑逼供,廢除了很多酷刑(如斷藏手足、鉤背烙身等),並在京師成立糾察刑獄司,地方設立提點刑獄司,建立了司法複核制度,允許當事人上訴。
宋真宗透過施行以上措施,北宋社會呈現出政治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歷史上稱這段歷史為“鹹平之治”。
中國智慧奇書
進可治世興邦 退可頓悟人生!
#後續陸續更新!聆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