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華說他最近在幫助一位寶媽,想要將寶媽從與孩子的崩潰關係中拉出來,讓她看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可奈何他如何拉扯,那位寶媽就是固執己見,不願聽取他任何的想法和建議。
為此,他氣憤地說道:“真是冥頑不靈,孩子的問題全在她身上,她自己不改變,卻老說孩子有問題,這怎麼可能搞得好嘛”!
是呀,在一個家庭裡,當孩子出現種種不良問題的時候,大多數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改變孩子,並還抱著孩子必須改變的心態。
但實際情況卻是,父母越想改變孩子,孩子的不良情況就會越嚴重,隨之而來的親子關係也會更糟糕。
那為什麼會是這樣?
如何才能養育一個自主、堅韌和有覺察力的孩子?
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父母要先覺醒。
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在其著作《家庭的覺醒》中講述了自己的覺悟過程。
那時,她的女兒正蹣跚學步。或許是因為第一次當媽媽,每當在與女兒發生不愉快時,到最後她都會做出妥協。
比如,有一件事是必須明確阻止的,可薩巴瑞博士在女兒的大聲哭鬧下,她就是沒法堅持。過後,她又總會去懲罰女兒,責怪自己。
如此迴圈往復,這讓薩巴瑞博士感到非常痛苦。
她很清楚地知道這樣對女兒是不對的,既無法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又破壞了彼此的關係,還會將孩子推入一種不健康的模式。
於是,她開始思考自己不能堅持的根源,不斷對自己的過去進行深度挖掘。
隨著一層一層深入到內心,她發現,之所以不能對女兒堅持的根本原因在於,她的內心深處有著對獲得別人認可的深切渴望。
原來,獲得認可是她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的核心動機。
也就是在那一刻,薩巴瑞博士有了對自我的覺悟。
她說道:
“在我童年的某個時期,我曾經渴望被看作是個好孩子,但沒有實現。這個沒有得到滿足的願望如今支配了我與女兒的關係。為了實現當年未能滿足的願望,我製造出一個虛假的自己——我的“自我”,她的個性就是一位“討好者”。這個不真實的我使我無法以女兒所需的方式把他撫養成人”。
換句話說就是,薩巴瑞博士童年的“內在小孩”一直在影響著她養育女兒的方式。
只要她一天沒有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沒有覺醒,她就沒有辦法好好養育孩子。
臺灣作家張德芬有句廣為人知的話:
“外面沒有別人 ,只有你自己”。
以前不能理解她為什麼說這樣一句話,現在真的深以為然。
無論是養育孩子,還是和他人相處交往,歸根結底都是先養育好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倘若身為父母的我們本身就有著沒被安頓好的“內在小孩”,還有著許多不被看見的心理缺失,也就無法去滋養自己的孩子。
“孩子”其實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孩子毫無關係。
再回到文首朋友華說到的那位寶媽。
寶媽為何一直堅信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因為她從來就沒有試著去看見自己,去覺察自己內心的想法,更別提去挖掘自己的過去了。
她抗拒來自他人的想法和建議,僵化在自己的思維裡,她與自己的內在完全失聯了。
薩巴瑞博士說:“生活在虛假自我中的父母,他們養育的孩子成長在充滿了被汙染過的情感能量的環境中”。
這也是為什麼說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改變孩子,養育出一個自主、堅韌和有覺察力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覺醒的原因了。
外在是內在的映照,內在是外在的“良藥”。
心理諮詢師羅近月在《當你看得見自己,愛才能看見你》一書中說道:
“照顧好我們內心的孩子,我們才能成長為有力量的大人”
當父母覺醒了,內心變得鮮活了,父母的內在資源也被運用了起來,父母給到孩子的養育環境自然會是鮮活,而又充滿力量的。
我們常說要遇見更好的自己,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不知道你理想中的“更好的自己”會是怎樣的自己?
而我對“更好的自己”的理解是內外豐盈、身心合一的自己。
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心是一切的根源。
當父母能夠將自己的心養好,那麼,養好孩子自然就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