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貝不吃飯很讓人頭疼,有時寶媽會上網查到說是要去醫院幫孩子檢查一下微量元素,看看咱家娃缺啥不?還有說要去醫院開點開胃的藥,多喝點益生菌?總之,寶媽們也是操碎了心,寶貝吃飯的問題怎麼破?
寶寶出生後頭3個月是人生中生長最快速的時期,為了滿足機體快速生長的營養所需,寶寶喝奶的量也大。到了4月齡後,寶寶機體的生長速度較前三個月明顯減緩下來,自然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有所下降,這個時期寶寶本能地對奶的需求量有所減少,醫學上稱之為生理性厭奶期。生理性厭奶期的出現月齡個體差異,有的寶貝2-3月齡就會出現,有的寶貝4-6月齡出現,有的寶貝壓根就沒有經歷厭奶期。
通常生理性厭奶期持續1-2周左右,以後隨著孩子運動量和範圍的增加,消耗增多,寶寶的食慾又會逐漸好轉,奶量恢復正常。但往往有些寶寶的生理性厭奶期顯得過長讓家長們煩惱不已,原因可能與寶寶生長速度變化的原因外,還可能和寶寶本身心理特點以及媽媽對生理性厭奶期處理不當有關。
小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相對較差,因此不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能比較專心喝奶;但隨著月齡的增加,神經系統發育逐漸成熟,寶寶的感覺器官越來越靈敏,能感知周圍世界的變化,這樣在喝奶過程中,很容易感受到周圍環境和人員的一舉一動,分散其注意力。生理因素和各種誘惑的增加使得寶貝開始厭奶,家長們一味追奶達量,寶貝不願喝,半小時後再喂;白天奶量不夠夜晚來追,寶寶熟睡時加餐;醒著不原喝奶,那就入睡狀態下迷迷糊糊的喂。所以,厭奶期就這樣被關愛著延長了。
如何讓寶貝快速度過生理性厭奶期呢?其實很簡單,家長們要捨得寶貝“餓”,順其自然是解決的關鍵,不喝不硬,增加寶貝相應月齡的運動訓練增加體能消耗,才能讓寶貝奶量回升。
小寶貝還不會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覺,在疾病的潛伏期寶貝沒有發燒、腹瀉、流涕、咳嗽等症狀出現,但是機體已經有所不適,可能咽喉已經紅腫、耳部已經有悶脹感、腹部已經有輕微疼痛……,這時孩子表現為容易哭鬧、夜間頻繁夜醒、胃口欠佳,奶量明顯下降、輔食樣樣不好好吃,這可急壞了家長們!想盡方法讓孩子多吃,其實這樣反而增加了寶貝的胃腸負擔,疾病表現容易早期出現並加重疾病症狀。
在疾病恢復期,機體各項功能慢慢恢復有個過程,家長這時候給寶貝營養補回來不能操之過急。其實,疾病恢復期症狀已經明顯好轉,腸道的消化功能恢復中,所以寶貝的胃口還不能馬上恢復,填鴨式補營養可能會讓疾病反覆或遷延不愈。
當寶寶出現胃口差、不喝奶、不吃飯時,家長不要急著讓寶貝開胃口,先要回顧一下孩子最近有無預防接種、家庭成員有無上呼吸道感染、孩子這幾天的排便節律是否異常、排便性狀有無改變等寶貝最近夜晚有無莫名哭鬧。注意監測體溫觀察孩子有無不適,按需順應餵養、飲食清淡易消化才能有利於幼小的機體抵抗疾病和促進疾病快快康復。
隨著寶貝逐漸長大,味蕾逐漸發育敏感,開始嘗試不同口味的食物,寶寶對各種食物的喜好程度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喜歡偏甜口、有的寶貝喜歡偏酸口、有的寶貝卻喜歡偏淡口。
所以,從寶貝開始輔食新增需要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各種口味需要讓寶貝嘗試一下,瞭解孩子的飲食喜好,慢慢把寶寶喜歡的和不喜歡的輔食混合喂,食物的混合最多不要超過三種,讓孩子不斷嘗試新的品種增加新鮮感。餵養過程中按需順應,不吃不硬喂,改變不同進食的方式,可以手抓飯、可以紫菜包飯、可以和家長吃飯比賽等,充分讓孩子參與進食過程,讓孩子自己動手,美味營養自己吃出來!
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小養成
飲食習慣從小就要養成,家長們不要認為等孩子長大了才能做規矩,喝奶就是喝奶、吃飯就是吃飯。為了讓寶寶多喝、多吃家長們使出百般解數,玩具、繪本、手機、電視、伴舞獻唱等助威上陣,屋裡轉戰到屋外,一頓飯下來真是鬥智鬥勇,一喂一小時,熱了吹冷了熱。孩子邊玩邊吃食不知味,家長邊追邊喂苦不堪言。
所以,良好飲食習慣從嬰兒期就要培養,每個寶貝都有適合自己的奶量,按需餵養。輔食餵養相對定點、定位,讓孩子知道吃飯就應該坐餐桌椅,不能滿地滿街跑;進食過程中只有碗和勺是孩子的工具或玩具,小手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孩子的進食量按需,需要適度“餓”寶貝才會吃飯香。
寶寶不吃飯,家長不要急!按需順應、查詢緣由、知餓才會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