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和家人在中國首都北京工作、生活的第23年。
我依然記得1998年的那個夏日,我在那天下午抵達北京。剛走進接機大廳,我立刻就見到了迎接我的新華社的新同事們。路途遙遠,當時我們又對中國一無所知,於是我決定先獨自來中國熟悉情況,而沒讓家人隨我一同來,我擔心自己都沒法適應這個極遙遠的國度。
中國人很慷慨地接待了我,讓我在漫長的旅途之後先休息三天。我在公寓度過了這幾天,其間還在住所周圍散步,熟悉環境。公寓在友誼賓館附屬的一棟樓中,這是一家很大的賓館,而這棟樓是專為來華工作的外國專家準備的。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因此被我們稱作“小聯合國”。而“外國專家”則是中國人對來華在新聞、學術等領域工作的外國人的稱呼。
友誼賓館位於一個充滿活力的地區,這裡有好幾所著名的大學,到處是商店和人,生活很便利。北京像一個蜂巢,所有人都在忙碌著,放眼望去到處是工地上的塔吊。早高峰時,人潮四處湧動,人們坐著公交車、地鐵,或是騎著腳踏車出行,主要路口十分擁堵,這樣的場面在傍晚下班時還會重複一次。夜裡,街上的人變得少了,但北京城從來不會沉睡!
一開始,我對中國難免有些憂慮和疑懼。憂慮的是如何適應整體的環境、適應住所,然後是尋找清真食品,還有為子女找學校。好在這樣的憂慮隨著時間消除了,因為我們發現中國人在本質上和我們沒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也有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中國人總體上是較為傳統的東方人,過著和平、穩定的生活,市場裡有著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貨物,尤其是清真食品和肉類,同時他們還很樂意為來華工作的外國人提供幫助和支援。得益於日復一日勤勉、活躍、充滿活力的勞動,這裡的日子充滿了生活的喜悅,也過得很快,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的。
當然,在新的環境中我們還是沒有忘記祖國伊拉克的艱難局勢以及祖國的親朋好友的艱苦生活,但中國人對伊拉克人的友好幫助我們忍耐著對祖國的牽掛。只要我們說自己來自伊拉克,中國人就會真誠地豎起大拇指表示讚賞和支援,對當時國際社會制裁伊拉克的做法表示反對。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中間有過一件美談,50年代末中國遭遇嚴重的饑荒,當時中國在世界上的朋友們都儘可能提供了幫助,其中就有伊拉克。伊拉克領袖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1914—1963)對中國提供了援助,他派出了兩艘滿載椰棗的船,這些棗的香甜讓中國人難忘。中國人還認為伊拉克國家隊是亞洲最好的隊伍,他們會做出比較,一面是重重封鎖之下的伊拉克球員,雖然可能連像樣的球場都沒有,但他們還是有明顯進步;另一面是某些國家的球員,他們有優渥的條件,卻比不上伊拉克隊。
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在中國的活躍發展中,我們一直在關注並記錄著這個國家發生的大事。我們的北京生活中最閃亮的一點,就是我們一家所生活的地方與子女成長的天然對接。我們的孩子們與他人一起,在這座搏動著生命力,向所有人張開雙臂的城市裡學習、進步。我9歲的女兒和8歲的兒子要坐公交車到大約20公里外的學校上學,我們的心總是隨著他們往返,怕他們趕上擁堵或是迷路!但是人們對這兩個外國小孩兒格外照顧,在擁擠的公交車裡總會給他們讓出座位。我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們學習阿拉伯語還有鍛鍊英語水平,同時學習中文也是必需的,我們完全知道中文有多麼重要。當然,我們也沒有忘記讓我們的三個孩子在成長中一邊留住我們的宗教習俗和語言,一邊在生活和學習中與時俱進、與“地”俱進(此處的地就是指北京,它就是個永不停歇的工作間)。懷著人類普遍的對家庭的關心,我們關注著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長,因為關注,這一切我們清晰地記錄了下來。
在中國生活的20年間,我們目睹了一段充滿了發展的歷程,清晰地看到了這裡人們生活中的巨大、快速的變化,這變化從建築到科技,又從收入增加到住宅和新型汽車,發展清晰地顯露在人們的臉上。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我們看過的最精彩的體育賽事之一,而比賽中伊拉克、阿拉伯運動員的參與則更讓我們高興。
我的家庭很貼近中國人,我們知道中國人對伊拉克人民、文化的尊重和喜愛,我們有著良好關係的堅實基礎。在伊中建交60週年之際,我們希望兩國關係繼續加強、發展、深化,從而實現兩國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