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胡一刀&李小飛刀
中美給世界帶來一個驚喜!
正當不少西方評論家和媒體認為,這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爭吵中結束,可能毫無重大成果時,在大會即將閉幕前夕,中美突然宣佈達成強化氣候行動聯合宣言,引發西方媒體的極大關注它們幾乎都提到一個詞,“出乎意料”!
畢竟,之前美國政治精英在氣候變化大會期間,靠貶低中俄的努力,來抬高自己的形象,讓一些人覺得美國正在把事情做絕。
另外,美國軍方一架行政專機在兩天前突然降落臺北松山軍事基地,一些國會議員竄訪臺島並與蔡省長會見,再度冒險挑釁,讓中美之間的氣氛變得高度緊張。大陸軍方和國臺辦發言人都迅速發出十分嚴厲的警告。
不過,除了這突如其來的“聯合宣言”,中美關係還在另兩個重要領域,朝著緩和方向取得突破。
1
中國生態環境部官網釋出訊息,11月10日,中國和美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期間釋出《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雙方承諾繼續共同努力,並與各方一道,加強《巴黎協定》的實施。
從聯合宣言的內容看,中美雙方同意建立“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該工作組將定期舉行會議以便應對氣候危機,並推動多邊程序,聚焦在這個十年裡強化具體的行動。
而且,聯合宣言還提到,中美將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多個方面加強合作。美國製定了到2035年100%實現零碳汙染電力的目標。而中國將在第十五個“五年計劃”時期逐步減少煤炭消費,並盡最大努力加快此項工作。
可以說,這些目標和成果都是實實在在的。
對中美能夠達成“格拉斯哥聯合宣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第一時間表示歡迎。
古特雷斯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說:“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國際合作和團結,(中美)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美國媒體及其他西方一些國家媒體對中美達成這一“聯合宣言”,都很驚訝。
比如,彭博社的文章稱,“中美達成氣候宣言出乎意料,打破了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僵局,標誌著陷入地緣政治競爭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進入難得的合作時刻。”
文章稱,中美達成一致意見,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鋪平了道路,為全球氣候談判的最後幾天注入了新的動力。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和中國的共同承諾,將在未來10年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度。美中這兩個競爭對手和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在此次峰會上出人意料地展示了合作。”
美聯社稱,“在中美兩國因其他爭端而關係緊張之際,這標誌著兩國在全球變暖問題上的共同努力。北京和華盛頓同意分享減少排放的技術。”
路透社稱,世界上最大的兩個二氧化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將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包括減少排放、保護森林和逐步淘汰煤炭。
在各自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中國首席氣候談判代表解振華和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表示,兩國將共同努力,加快減排步伐,以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關於氣候變化的溫度目標,也就是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低於2°C之內,並努力限制在1.5°C之內。
這兩位特使說,這份聯合宣言是雙方30多次談判的產物。兩國外交官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進行了許多場面對面或影片會晤。克里在今年4月訪華後,中美兩國還發表了處理氣候危機的聯合宣告。
一位美國問題學者對“補壹刀”表示,中國沒有陷入與美國的爭吵中,還是著眼於大局,從全人類未來生態發展的角度,來考慮與美國達成這份聯合宣言。
2
同樣是在美國時間11月10日,中美還有一個互動吸引了外界的目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召開應對新冠疫情(COVID-19)部長線上會議,中國、韓國、印尼、德國、義大利等多國官員受邀出席。
美臺媒體都注意到,之前吹噓自己“在抗疫方面表現傑出”的民進黨當局,並未有代表收到美國的邀請參加。由於此前民進黨當局拼命炒作,可能會“受邀參加”,而這樣的結果實在是結結實實地“啪啪打臉”。
對此,美國務院發言人解釋稱,“受到會議時間與形式限制”未能邀請更多防疫夥伴。而有島內網友稱,美國嘴上這個挺那個罩,擺明把臺灣當白痴耍。
也有網友表示,美國人排的防疫排名,臺灣只排第47名,民進黨當局別再自我陶醉了。布林肯透過影片方式召開的這場會議,邀集近40名各國外長、觀察員與區域組織領袖參加,討論如何提升疫苗普及率、合理分配、擴大疫苗產量,並確保所有國家擁有足夠資源防範、監測及因應全球流行病。
這次會前,美國務院官員對受邀名單三緘其口,強調會後再做說明。但根據布林肯今天致詞時畫面,與會者包括中國駐美大使秦剛、韓國外長鄭義溶、印尼外長勒特諾,德國、義大利、挪威、秘魯、孟加拉、印度等國也有官員出席。
一位研究中美關係的專家告訴“補壹刀”,自新冠疫情暴發之後,特朗普政府因為最初輕視疫情帶來的影響,之後又因為在防疫抗疫上雜亂無章,不遵循科學規則指導,從而導致新冠疫情在美國迅速擴散,一發不可收。而美國政治精英眼看控制疫情很難,於是為了甩鍋給中國,搞出了各種低階的和蓄意的抹黑攻擊,毫無根據、信口雌黃。這也成為特朗普執政後期,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拜登政府上臺初期,在疫情領域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在所謂“溯源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渲染中國搞所謂的“疫苗外交”。甚至還動用情報機關,炮製“新冠病毒溯源情報報告”。
最後,結果證明美國政治精英在這方面的企圖,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位專家說,現在拜登政府似乎逐步接受了這個事實,與中國在全球抗疫問題上展開合作。這次布林肯召開應對新冠疫情部長會議,邀請中國代表參加,就釋放了這方面的訊號。
在11月10日這天,涉及中美關係的還有第三件事。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當天表示,拜登政府在與北京方面就“中國是否遵守特朗普時期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進行的會談,正在取得進展。但她拒絕在討論繼續期間,對會談結果做出預測。
戴琪在華盛頓對美國媒體記者們表示,這次會晤將是有益的,中美雙方對彼此的理解將有利於處理一種複雜的關係。
戴琪還特意強調,“我不希望在座的任何一個人認為,我們與中國同行沒有取得進展”。
她說,“我們在交談,我們在工作”。在被問到拜登政府是否正在考慮放鬆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以減輕美國經濟的通脹壓力時,戴琪說,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中國商品的“301條款”關稅視為尋求有利地位的戰略的一部分,以更有效地與中國競爭。
雖然戴琪這個表態意味著,拜登政府可能在近期不會取消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但是強調中美已經“取得進展”,說明這個趨勢已經在發生改變。
畢竟,拜登政府也要考慮到共和黨和民主黨內對華保守的氛圍。政策調整隻能慢慢進行。
前幾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接受CNN專訪時表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目標不是要遏制或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體制,而是要創造環境,讓美中兩個大國在國際體系中共存”。這段話,其實也透露了一些新的資訊。
3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告訴“補壹刀”,美國在除了氣候變化之外的幾乎所有議題上都對中國吹鬍子瞪眼,氣候變化突然成了亮點,是不是雙方在氣變問題上合作了,可以帶動其他領域的對話與合作?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是不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與美國合作了,中國的發展空間就被壓縮甚至沒有了?這是另一個問題。
李海東認為,首先,氣變問題並不必然帶來中美在其他議題上的突破。我們的思維是以合作性議題引領雙方爭議問題的有效管控,美方思維是用合作性議題對中方相關發展權利進行限制,在其他方面繼續競爭。
這兩種不同思路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中方的思維將帶來中美關係總體穩定前行的局面;而從美方思維延伸出來的是,暫時性的氣變合作,沒有也不必然帶來中美關係的持久穩定。
相反,還會讓競爭性議題被美國炒作得更具威脅性。
其次,從目前看,氣變議題成為中美雙方在關係處理中的最大公約數,或者說最低公約數。合作的底線被抓住了,保持住了雙方能有合作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探索未來可能的發展空間。
從我們的角度說,這個空間應該是越來越大的,但從美國角度說,這個空間是有限的。
再次,我們在與美方就氣變問題的多輪磋商當中,充分了解了美方的特點,雙方的承諾必然與美方的兌現掛鉤。如果美方承諾無法兌現,我們肯定會採取相應的行動。
如果說中美關係近期朝著緩和方向,在氣變、抗疫和經貿三個領域分別獲得突破,是不是意味著中美關係在“變暖”?
李海東認為,過去一段時間中美關係呈現出一個特點,即高峰對話之前,美方會釋出一些跡象,採取一些行動,好像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然而很快又開始挖坑。
比如兩國宣言公佈後,美國方面就有輿論說,這是美方的政治勝利。一方面是為美國在氣變方面的所謂領導力烘托氛圍;另一方面,美西方以氣變問題對中方減排和其他化石能源使用進行限制,對中國現有和潛在發展勢頭進行框定。出現這樣聲音顯示出,在一些美國精英的邏輯中,還是以合作為“馬甲”搞競爭。
李海東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美國國內保守勢力強大,對華敵意很濃,要讓他們徹底放棄對華地緣政治競爭是非常困難的,對此要保持充分警惕。
至於中國會不會被兩國宣言“套住”這個問題本身,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包存寬認為,輿論不必太過擔心。
一方面在未來十年內有效控制住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對美方挑戰性更大。未來十年美國要經歷兩次總統選舉,換一任總統上來會不會又搞“退群”,再退一回美國的公信力要往哪跌,今後想再入還有誰會信,這些對當下內部政治極化問題嚴重的美國來說都是相當撓頭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絕不會“隨美起舞”,中國圍繞氣候變化問題的承諾和行動一直是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局相協調的。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