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著名的作者,分享了這樣的一個方法:
他說曾在三個月內成功減肥10公斤。
因為有一項競技的名人戰在即,所以他想變瘦一點,以便更好地做動作。
雖然他有這樣的想法,但只是單純因為這一個原因,完全沒有必要把體重減輕那麼多。
促使他下決心減肥的更重要原因,是一位他關係很好的朋友說的一句話:“最近你有肚子了”。
因此想和這位朋友約好了在三個月後,也就是名人戰前後的某個時間再次見面,想到時候讓他朋友大吃一驚,讓朋友對他刮目相看。
再見面時,他朋友驚歎的道:“你居然三個月內瘦了這麼多,太厲害了!”所以他才下決心進行減肥。
在外人看來,都認為他是為了名人戰才瘦下來的,其實他說:“真正的減肥動機,僅僅是單純地想聽到朋友對我的讚歎而已。”
“為了名人戰而瘦身”是個高大上的理由,但其實真正引發積極動力的,反而是那些很單純的慾望。
人類大多數一生都在想得到他人的認可或者稱讚,也就是引發我們心底裡的慾望,驅動著我們去學習、去努力。
有人就問為什麼了?
如此簡單的一個稱讚,就能驅使人發自內心的去學習,去行動呢?
那首先要明白,學習是反人性的,本質就是這一點,不是說學習的過程很痛苦。
而是說:人永遠都是貪圖安逸、趨利避害的,就相當於你想勸說老虎放棄吃肉,改吃素,大家應該和平相處, 這個過程會非常勸退。
老虎可以吃素,但是不可能放棄吃肉,就相當於我們,可以很勤勞很努力,但永遠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很努力,總有鬆懈,貪圖安逸的時候,這是天性,不是說想放棄就能放棄的。
雖然改變不了老虎放棄吃肉,但可以教會它吃素。
那就要明白稱讚的真正邏輯是什麼?答案是“反饋”、是獎賞。
那什麼是反饋?反饋在大腦中,可以稱之為“學習腦”就是指學習時工作的腦。
通俗意義上來講,【它是以回報為前提的努力。】
比如:馬戲團的動物訓練,是飼養員餵食“食物”的回報來配合訓練的。
一個寵物犬學握手、立正、坐下,在完成後都得可以得到食物作為回報。
我們人類也和這樣的行為類似,形成條件反射。
舉個例子:平時上班工作八個小時,完成了工作量都是五六件文件,但是有一天,老闆突然對你們說,今天的工作量誰完成了就可以下班,幾點完成,幾點就可以下班。
這時候你會發現,平時上班摸魚的同事,會拼命的工作,甚至還反向的催促他人趕快完成工作。
這都是因為反饋,一種獎賞,可以激發心底裡的慾望。
所以受這樣的啟發,我們也可以以此類似的機制,來激勵自己。
這又產生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反饋能打破,學習這種反人類的天性呢?
那不得不說,我們的大腦有一些特徵:穩定、節能,排斥一切不穩定。可以說,大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試圖把需要費腦子、需要主動思考的「不穩定狀態」,轉變成無需動腦的「穩定狀態」。
簡而明之:把需要人工需要考慮的地方無腦的變成機器流水線一樣,只要把材料放上去,按一下開關,一切不需要考慮就搞定了。
可是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後果,如果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每個人為自己編織一個巢穴,把我們困在裡面。
這個巢穴,可能是舒適區,可能是你的社交圈子,可能是你的眼界、見識和層次……它們一直向你灌輸一件事:待在這裡,這樣就好,這裡是最安全的。
當你習慣了這個巢穴,你也就開始停下成長的腳步了。
所以這就需要一些外部的力量來打破這個巢穴。
如同塔勒布在《反脆弱》裡面寫到的:一個系統,必須具備適當的外界負面刺激,才能激發它更好地保持靈活性和穩健性。
反饋就是很好的外部力量,可以引發自身心底最原始的動力。
那怎麼得到他人的反饋,激發自身積極的力量呢?
很簡單想學習,想進步,那可以給自己製造一個良好的反饋機制。
如前所述,人一旦受到稱讚,就能夠滿足被認可的慾望,從而提升積極向上生活的動力。
但如果是自學,很難被人認可,也容易自欺欺人,會懶惰,會中途放棄。
因此需要自己宣傳學習成果,打造一個被人認可的場所,已達到啟用積極學習的習慣。
比如,一些自媒體平臺的場所,就是一些很好的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地方。
大家應該知道手機上的各式各樣的APP軟體,他們在程式設計師開發的過程中,一直在收集著使用者的反饋,而且這樣的反饋佔據著APP開發的一半比重,
哪怕APP開發完成了,反饋機制依然還在執行中,依然在迭代。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一款優秀的APP軟體,它是有一套嚴謹,有科學的反饋機制。
可是你們不知道在程式開發的過程中,很大的可能的會被放棄,剛開始的反饋機制,也是無比的簡陋。
再跟我們遇到學習時的問題一樣,遇到困境想過:放棄—不放棄—重新開始的過程。
慢慢的才形成了一套這樣嚴謹的:遇到問題 → 採取行動 → 解決問題 → 獲得強化【反饋】,這就是一個慣性迴路。
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會不斷得到強化,從而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它本質上就是大腦的獎賞機制驅動的,也就是多巴胺-獎賞迴路。
這次是不是看起來就形成了一條流水線的機制?
那人就會說了,不是說流水線一樣的機制會把人給困在巢穴中嗎?為什麼還要形成這樣流水線的機制?
但世上每一樣的東西都有它的優秀之處,能長久的存活,總有它的偉大之處。
雖然流水線機制,會把我們困在不用思考,省時省力的巢穴,因為這是天性,避免不了。
所以為什麼要與它對抗呢?那不是讓我們又累又不討好嗎?
那何不加以利用,建立一套像流水線一樣的機制,能讓我們有效又省時省力的學習反饋機制。
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有三個要素,
1、獎賞
獎賞是為了讓我們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回報,才會有更多的動力去進行付出,獎賞的東西有很多,比如名氣、金錢、美食這就要看自己所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我們玩遊戲的目的是為了玩,更好的玩樂,所以從開始的一級一級的通關,每透過一關就獎賞一些技能,或者力量,才能更好的通向下一關,體驗不一樣的樂趣。
2、數字化目標
數字化目標,可以給自己明確的,視覺化的途徑,有效的知道自己在這階段上走了多久,需要多久才能通向下一個目標,收穫到一個小獎勵,也像一條經驗條,再努力一點就可以升一級了,這都可以一目瞭然,也不會輕易退縮或者放棄。
3、時間軸
設定時間,是為了可以給自己更好地提供動力,不然目標定在這裡了,拖個一年兩年再大獎賞也會一直拖下去的。
把每一個階段的時間都設定好,不需要太詳細,可以多出一點時間給自己,但不要拖的太長。
總結:一位名人作者分享了一個能讓我們心甘情願去學習的方法,然後發現這個方法是一個大腦中的獎賞迴路反饋機制,
而我們的大腦在抗拒學習,是因為大腦的特性是穩定,是節能,所以靠自己內部的力量是很難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這時候就需要一種外部的力量,也就是獎賞反饋機制,一步步的引導大腦中的穩定,走向不穩定,再走向新的穩定迴路。
而我們利用大腦中的天性穩定,來建立反饋機制,它有三個要素,1、獎賞機制,2、數字化目標、3、時間軸。
好了,希望這對還在猶豫或者徘徊的朋友有一丁丁的幫助,要相信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努力,久而久之就會成為華麗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