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精密的廣州塔“小蠻腰”、輪廓多變的國際象棋……在廣州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新品及其加工而成的美輪美奐的金屬模型,讓眾多觀眾眼前一亮。
這款一鳴驚人的展品被命名為“無畏系列”。作為首家登陸創業板的廣東省機器人骨幹企業,拓斯達去年11月正式進軍CNC(計算機數字控制機床)行業,“無畏”這個名字,恰如其分。
踏入位於東莞市大嶺山鎮的拓斯達總部,迎接記者的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員工平均年齡約27歲,管理層多為“80後”;創立14年,每年以超過40%的增長速度奔跑,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注塑機等產品及解決方案已觸達客戶超20萬家,服務企業超15000家……
“讓工業製造更美好”,是這群年輕人胸中的星辰大海。今年初,拓斯達新上線了自動化服務平臺“整合俠”,希望聚眾多中小整合商之力,幫海量中小製造企業實現“智造”夢想。
解決智慧化“痛點”
“智造”有多美好?站在拓斯達與華為雲合作打造的智慧製造系統大螢幕前,生產進度、物料庫存、訂單交付等資料一目瞭然,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就這樣“行走雲端”。
拓斯達正用“智造”的美好賦能越來越多企業。“我們的‘總裁倉’服務,能為製造企業量身打造一整套智慧工廠解決方案,做到白天無人、晚上無燈,整個工廠執行只需一個人坐在中央控制室裡就行。”拓斯達品牌市場部負責人鄧影告訴記者。
2007年以50萬元註冊資金起步,2017年登陸創業板,今天,拓斯達已成為行業公認的智慧化“痛點”解決專家。回顧一路披荊斬棘的歷程,拓斯達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將其歸結為“使命驅動”。
10多年前,27歲的吳豐禮和朋友懷著打造自動化領域民族品牌的夢想,白手起家創立了拓斯達。當時少有企業願意主動投入自動化改造,投身這一賽道可謂風險重重。
一沒資金,二沒技術。拓斯達創始團隊在全國到處尋找自動化領域的知名技術人員,一個個拜訪尋求技術支援,反覆講述自己對中國製造未來發展的願景。2011年,拓斯達自主研發出第一款機械手控制系統。當時從日本採購控制系統要花費13000元,但拓斯達做的控制系統硬體成本只需1300元。此後3年,拓斯達機械手產品做到了全國領先位置,實現了進口替代。
伴隨著成千上萬家制造企業轉型一路至今,拓斯達團隊深知製造業的不易。如何讓企業運營更高效、投資回報更好?如何讓工人們脫離危險,在枯燥的環境去做更有價值的事?他們在“死磕”客戶的一個個“痛點”過程中,為多個行業打造了智慧工廠標杆。環保餐具行業就是其中之一。
在廣東韶能集團綠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數百臺六軸機器人揮舞著手臂,環保餐具從成型、切邊到碼垛,所有工序無縫對接,24小時智慧生產,過程流暢又高效。“我們生產植物纖維餐具原本採用傳統紙漿模塑工藝,效率低、難以量產,而且車間溫度高,不適合工人長期作業。”公司副總經理林楷堅說,“在拓斯達幫助下實現智慧升級後,公司實現了全天候智慧化生產、數字化管理,1名工人就能看管2臺至3臺裝置,工作輕鬆了,產能還提高了20%。”
隨著一個個智慧化“痛點”被攻破,拓斯達贏得了包括伯恩光學、立訊精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知名企業在內的上萬家客戶的信賴,涵蓋3C、新能源、汽車、光電、家電等眾多領域。
緊握研發“生命線”
在中博會上,拓斯達明星產品“機器人視覺跟隨抓取及檢測系統”格外吸睛:機器人配套視覺完成動態抓取,拍照時間僅2微秒,具有極高的跟隨抓取精度,高速情況下精度仍可達±0.3mm,遠高於行業普遍水平。
視研發為“生命線”的拓斯達,多年不變的夢想就是打破國外核心技術的壟斷,從跟隨走向引領。夢想的底氣來自於近3年研發體系的構建、研發專家團隊的打造,以及隨之而來的控制、伺服、視覺三大核心底層技術的突破。
拓斯達研發中心總經理徐必業2018年帶著豐富的IT行業經驗投身拓斯達,他的任務就是為拓斯達搭建完善的研發體系。“能用IT行業的新思維跟機器人行業碰撞,找出更高效的研發方式,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挑戰。”徐必業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開發三大底層技術,同時深挖細分行業的痛點和難點,以客戶需求為切入點開展研發創新。”
新的研發流程體系大大提升了拓斯達對市場的響應效率,一項項破解各行各業“卡脖子”難題的技術和產品源源不斷從研發中心走出。
中國是世界第二包裝大國,中小微企業在印刷包裝行業佔比高達96%,這些企業在智慧化轉型路上進退維谷。“業內智慧生產線普遍配套的是進口機器人,一條智慧生產線動輒上百萬元,對他們來說實在太貴。”印刷包裝行業裝備服務商、廣東學森智慧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惠平說。
與拓斯達的合作解決了包裝行業高階裝備“卡脖子”難題。合作中,學森智慧提出,希望開發出專門針對包裝行業的移動定位技術,讓機器人在快速執行的傳輸帶上完成產品的精準貼合,即實現“一邊走一邊貼”。此前,學森智慧已向多家大中型機器人企業提出要求,但都遭拒絕,而拓斯達接下了這塊“硬骨頭”。
“依託新的研發流程和底層技術儲備,我們很快為該行業研發出了標準解決方案,質量媲美進口機器人生產線。”該專案研發負責人謝正瑩說。“如今,印刷包裝企業僅需十多萬元便可在原有生產線上升級該自動化需求,不需要特意更換掉整條生產線,大大降低了成本。因此,更多中小微企業願意進行自動化升級。”黃惠平說。
一群眼裡有光、心中有夢的技術領軍人才從五湖四海相聚拓斯達,讓“群體奮鬥、群體成功”成為根深蒂固的企業文化。目前,拓斯達建起了廣東省3C智慧機器人與柔性製造企業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工業機器人與智慧裝備驅控一體化系統研發中心、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等,擁有研發技術人員880人,佔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
滿足個性化需求
拓斯達發現,中小企業的機器人自動化消費能力並不強,如何幫助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用低成本解決個性化的問題?拓斯達打造了兩大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整合俠”和“駝馱”。
今年1月,“整合俠”APP正式上線,它將各行業的中小型自動化整合商進行分類打標,與製造企業的海量自動化需求精準匹配。“自動化是‘工程師紅利’,僅靠我們不可能滿足那麼多需求。”拓斯達財務總監周永衝告訴記者,多年來,拓斯達陪眾多大客戶勇闖“無人區”,一個智慧工廠專案動輒需投入數百名工程師。而中小客戶只能以標準化產品和方案為主,但他們在自身發展中也有諸多個性化需求。為此,“整合俠”努力打通產業生態,幫助更多“小案子”在平臺上完成。
事實上,早在提出“助力100萬工程師服務智慧製造”願景的2019年,拓斯達就成功打造了“駝馱維保”平臺,推動工程師資源共享。“3分鐘找到師傅”,這個以裝置維保為核心場景的平臺,創業一年估值就從1500萬元人民幣提升到1億美元。目前,超10萬名工程師在平臺聚集,師傅線上報價,客戶自由比價,上萬家小製造企業由此解決了保修期外的維修難題。未來“駝馱”還將被打造成一個惠及更多工程師和技工的靈活用工平臺。
在拓斯達看來,中國製造要贏在未來,向“智造”升級的步伐更為緊迫。為此,拓斯達從去年開始將目光投向新賽道——數控機床和注塑機。這兩大工業母機是金屬製品和塑膠製品的核心生產裝備。目前,拓斯達正推進全電動注塑機和數控機床研發。
這群熱血的年輕人深知,肩負著“讓工業製造更美好”的使命,征程依然是星辰大海。(經濟日報記者 鄭 楊)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