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產業新視角下的中國家底:基石企業如何幫助這個國家升級經濟?
9個問題:
技術向哪裡升格、產業向哪裡升級、經濟向哪裡升維?
什麼樣的家底支援我們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融智入實、以虛強實、脫虛向實如何成為現實?
基石產業當中不同梯度的基石企業如何數智共生?
如何為各行各業億萬市場主體融智賦能、數智共生?
如何透過參與全球分工拓展市場反哺自主創新、數智共生?
華為、京東方、聯想等10家長期基石企業為代表的基石企業群落對第四產業的中國家底、技術創新意味著什麼?
他們又在以哪些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努力進行著這場歷史性的創新擴散?
我們又該如何對待他們?
► 文/DCCI*未來智庫專家 胡延平
近來看到一些偏差,國內外不少網際網路企業又開始熱捧元宇宙。如同製造業的衰落是產業經濟的脫實向虛,元宇宙的過度喧囂其實是數字生態的脫實向“虛”,在第一個偏差中吃虧的有關國家已經在努力糾正但有些於事無補,在第二個偏差中越走越遠的產業將會受到來自現實的糾正。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是下一代自然互動的關鍵技術,在行業領域也具有廣泛應用場景,但如果從更大的技術、產業、經濟範圍來看,這些都只是區域性業態,並非整體取向。
不過元宇宙引發的熱議,其中所蘊含的一個實質型的問題很重要:技術向哪裡升格,產業向哪裡升級,經濟向哪裡升維?看清數字、現實兩個場景,把握創新與產業、科技與經濟兩個關係,融智入實,以虛強實,而不是脫實向虛(技術升格方向),在更大的範圍內發展包括端邊雲網智在內的Intelligent Technology意義上的新IT(產業升級方向),以此促動智慧化轉型變革,為國民經濟、為企業行業、為個人家庭等融智賦能,幫助各行各業向更具效率和競爭力的數智經濟(經濟升維方向)綠色發展、共同發展,是智慧科技產業企業的使命,也是科技之於中國和世界的價值根本。在此過程中,理清關係、看清家底、看清基本面是發展第一步,多層次的產業生態體系、多樣化的企業成長路徑、多點位的創新擴散圖景、多維度的數智經濟基礎設施是發展第二步。
新IT的中國家底,第四產業的基本面
經濟學家李稻葵日前發表了一個創新觀點, “第四產業”:資訊服務業是繼農業第一、工業第二、服務/商業第三產業之後的第四個關鍵產業,不過可能由於未曾展開而不夠清晰。“第四產業”的提法不僅認可,而且一直以來也認為這已經是一個相對完整、不同於一二三產業的新產業。實際上到今天為止,第四產業在交融ICT、Internet的基礎上,在人工智慧驅動下,已經呈現“端邊雲網智”融合發展的整體格局。第四產業不僅概念成立,而且產業已經成型,其準確名稱應該是“智慧科技產業”,也就是新IT產業,而不再只是IT更不只是資訊服務業。但第四產業不是全新的,也不必是全新的,因為無論人工智慧、雲計算、大資料還是物聯網等,都是技術演進、產業變遷的結果。第四產業是在ICT產業的基礎上逐步創新、生長出來的。
新IT產業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賦能,以及作為第四產業的自我創新賦能,共同催生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就是數智經濟。相應的基本面是:
第四產業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餘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逾1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萬多家,20多萬億行業收入規模,這是新IT作為第四產業的體量。產業體系完整度僅次於美國,需要補短板的地方依然不少。過去幾年,設計晶片、系統、感測、工業軟體、高階製造裝備等方面的硬科技與核心科技得到政策與投資的雙重驅動。
數智經濟
去年中國規模為39萬億多人民幣,網站300多萬個,工業App已有40多萬個,數智經濟體裡活躍著1億多市場主體也就是各類企業和商戶,10億多個人使用者。規模全球唯二,個別指標全球第一,各個行業各個企業的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水準層次不齊。數智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
基石產業基石企業,關鍵詞是方位、融智賦能、增益
在所有產業當中,第四產業毫無疑問是基石產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形勢嚴峻複雜,做大做強新IT產業,以新IT賦能各行各業,實現面向數智經濟的轉變意義重大而深遠,既是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產業升級、經濟升維”的戰略選擇。
在第四產業內部,第四產業與數智經濟之間,歷經產業競爭、市場盪滌,成長出來一批企業。但是,在數十萬家企業當中,哪些是不僅有規模而且處在重要產業方位的企業?哪些是對一億多市場主體、10多億個人使用者的數智化轉型、融智賦能形成關鍵驅動的角色企業?哪些又是能夠外引內聯、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進行全球市場拓展的企業?在第四產業技術創新、創新擴散與數智經濟之間,這些企業發揮關鍵作用的機制又是什麼?什麼是適合當前形勢和未來發展的企業發展路徑、經濟升維方向、科技強國解決方案?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結合過往積累,做了一些研究、篩選和透視。篩選的結果,從寬廣度、成長性、創新度、賦能度、所處領域未來是否關鍵等方面,呈現出三類企業:暫且稱之為長期基石、種子基石和基石潛力企業。第四產業、基石企業開啟的只是一個探討框架,相關表單也並非最終結論,僅供參考。至於何為基石企業,百度知道2016年的一條答案就足以詮釋:基石企業是指能為其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重大裝備、關鍵配套、核心部件提供、行業標準、權威檢測、市場空間等服務的企業。
所以基石企業的本質,不在於自身多大多強,而在於為百業融智賦能、為人人服務方面是否有大的作為,是否處於基礎而且重要的位置。過去網際網路對使用者的思維是“捲入”,IT對使用者的思維是“增益”,這是雖然同在一個數字生態,但網際網路與IT過去三十年來的一個不同。為經濟賦能、為百業賦能、為個人賦能是IT的底色,站在數字化與數智化的分水嶺上來看,新IT還會將這個傳統繼續下去。
10家長期基石企業,產業要地佔山石,科技中國壓艙石,走向全球問路石
最清晰因而也是最先進入視野的10家基石企業,不約而同都具有這8個特徵:20-30年以上發展歷程,處於產業關鍵方位,服務於經濟與社會的關鍵數字化智慧化需求,在所處細分領域具有優勢,橫跨海內外市場甚至具有全球業務網路,主業清晰戰略聚焦成長穩健持續,重視產品技術研發,具備持續發展潛力。而這些特徵,恰恰也是他們的關鍵價值。
通俗而言,可以用久經考驗、長期主義、穩健成長、靠譜夥伴來形容這10家長期基石企業,他們中的每一個都不僅穿越了數個產業週期,而且是所在領域的驅動者、主導者。經歷多年發展,他們已經進入一個或者多個產業要地,成為基石產業的佔山石,創新與創新擴散的試金石,科技中國的壓艙石,走向全球的問路石。這11個產業要地分別是通訊網路、晶片/OS、IC/器件、超級計算、智慧裝置、行業賦能、雲/大資料、智慧製造、網路平臺、智慧交通、智慧生活。
10個長期基石企業當中,華為是唯一11個領域全覆蓋的全產業、全要地企業,也是因為特殊原因在通訊網路主業以外其它10個產業要地受挫最為嚴重的企業。京東方、華虹是專項選手,比亞迪是一專多能選手。這種情況下聯想的綜合、全面相對凸顯。實際上這是一家多年以來被誤解最多的企業。聯想並非有些外部理解只有PC業務,而是已經進入8個產業要地,且耕耘已有多年。智慧裝置、智慧生活是其優勢領域,行業賦能方面聯想一直以來是國民經濟主要行業數字化最主要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者之一,自身智慧製造和為製造業智慧化轉型提供支援方面聯想均為一線水準,雲/大資料服務近年來與各行各業企業結合較多,智慧交通建設是其重要服務領域,通訊網路方面“IT化”的接入網、本身就有優勢的企業網以及深耕已久的物聯網都有一定基礎。高效能計算這個產業要地可能更出人意料,聯想是為行業高效能計算使用者提供了全球TOP500、中國TOP00當中數量最多的高效能計算系統,高效能計算雙料冠軍的水準不僅是第一線,服務的大行業機構使用者數量也是第一位。近幾年完成向大智慧戰略全面轉型之後的聯想,更是在這8個產業要地加大了拓展力度。
風頭正勁的京東方過去歷經波折,近幾年長勢強勁。老牌積體電路製造企業上海華虹曾經傾注了整個國家的希望,發展歷程也是一波三折、彎路多多,如今規模並不算大,但由於起步較早且地位重要,為數不多碩果僅存的晶片代工企業,目前規模僅次於中芯國際。中芯國際因為成立時間相對晚,列入到了另一個名單。華潤微電子也是起步較早的IC企業,但角色、層面有所不同,沒有篩選到長期基石企業範圍當中。比亞迪進入長期基石企業範圍並非新能源,而是其在與智慧科技產業更為相關的IC/器件、晶片領域的建樹,以及手機代工。TCL和海爾是從白電領域成長起來的長期基石企業。海爾生態更為寬廣,但TCL比海爾向產業底層走得更遠,其控股的華星光電是僅次於京東方的液晶顯示屏製造大廠,不僅自用,而且已經廣泛進入了國內外諸多電視、手機等企業的供應鏈。
嚴格來說,騰訊、阿里、百度目前還不能當作長期基石企業,他們仍處於轉變過程當中。不過,這三家已經不同程度開始表現基石產業、基石企業的某些特徵。連線基礎設施、商業基礎設施、智慧基礎設施等不同角度的網路平臺,是數智經濟基礎設施的不同方面,各行各業、億萬使用者也的確需要。這些網際網路背景的萬億級市場、億萬級使用者的大型平臺,實際面臨三個調整:商業擴張邊界在哪裡止步,與各行各業億萬使用者之間的關係是增益每個人還是透過將使用者捲入實現自己的生態圍合,重點以技術創新驅動所在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還是以商業模式、遊戲規則的改變獲取市場存量與增量價值。
新IT的雙迴圈:重新理解長期基石企業的雙重價值
如同一個大家庭有10個孩子,10家長期基石企業各有特點,各自獨當一面,都是智慧產業、數智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石。如何重新理解他們的價值、發揮他們的作用,是智慧科技產業發展、數智經濟佈局需要深思的一個問題。這方面我有一個新的提法、觀點,智慧科技產業內部及其與數智經濟之間其實存在著兩個非常重要的迴圈,我把它們稱之為“新IT的雙迴圈”。
雙迴圈的第一個迴圈,是創新與創新擴散的科技迴圈,這個迴圈在第四產業內發生、進行;雙迴圈的第二個迴圈,新IT企業為各行各業融智賦能的數智化迴圈,這個迴圈在第四產業與其它三個產業之間、第四產業內部進行。數智經濟的這兩個迴圈,是解決科技創新點面突破、技術研發與產業市場接力、生態化發展的關鍵,也是科技中國在與全球科技產業市場數智共生、協同發展過程中由大到強的關鍵,更是中國經濟千行百業繁榮興盛、綠色發展、共同發展的關鍵。而這個歷史過程,正在由企業尤其是第四產業的基石企業通力完成。
體量就是容量,供應鏈採購帶動國內IC產業技術進步,萬億採購帶動萬億產業。預計華為2021全年營收5500-6000億元左右,京東方2200-2500億元左右,上海華虹集團合併收入170-200億元左右(中芯國際270-300億元),比亞迪1900-2000億元左右,聯想4500-4800億元左右,TCL2500億元左右,海爾3000-3500億元之間,騰訊9000-9500億元,阿里7200-8000億元左右,百度1200-1400億元之間。頭部企業規模如此之大的萬億營收,除了經濟增長貢獻意義、就業意義、稅收意義,另一個被忽視的重大意義在於其供應鏈、產業鏈採購價值。智慧裝置的形態已經非常繁多,各類感測器使用量增長迅速,每一種智慧裝置涉及到的元器件已經遠不止CPU,僅就千億規模的MEMS感測器技術產業而言,近些年在採購帶動下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一半左右的市場。上游企業對下游供應鏈的需求,在元器件採購之外,還有IDM、OEM、ODM等多種需要。比如聯想集團,其營業收入拋去利潤、稅收、製造、運營費用之後,剩下的所有費用(同時也是佔比最高的費用)幾乎都是面向供應鏈的海量採購。由於採購量較大、生態關係緊密,聯想進而投資了數十家積體電路方面的元器件、晶片企業,不完全統計,僅晶片方面,就陸續投資了寒武紀、思特威 、芯馳、飛騰、摩爾、沐曦、京微齊力、黑芝麻、昂瑞微等20多家企業,其中已經有不少上市或在上市程序中的優秀獨角獸企業,知名度較大的比亞迪半導體也在其投資之列。華為的採購近些年對國產顯示屏、儲存、功能晶片的帶動作用也是相當明顯,華為也以非常大的力度加速投資了供應鏈有關的為數較多的IC企業。國內IC企業,透過獲得投資、進入大廠的產品服務供應鏈,完成了創新與創新擴散之間的價值迴圈,這對於尤其處於起步階段的“補短板”技術專案,輸血、回血效應較為明顯,非常關鍵。
新IT企業為各行各業融智賦能的數智化迴圈,作為雙迴圈的第二個迴圈,顯著表現在三個方面:企業賦能、個人賦能,重點工程的超級賦能。為各行各業融智賦能,將1億多市場主體“武裝”起來,助力其共同發展,而不是進行生態圍合最終被改編;幫助行業大企業提高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在各自領域發揮母艦作用;透過可訂閱式的技術服務等,降低部署成本,幫助中小微企業聚攏起資源、運用好流量、重拾活力、提高效力,在各自的跑道上創新前行。幫助中小微企業成為真正的長尾經濟而不是被日益邊緣化甚至掃出市場,對於經濟活力、創新生態、社會就業的意義都非常重大,這也是走出內卷的一種可能性。
雙迴圈的第二個迴圈,長期基石企業的基石作用最為顯著。而且透過10家企業,我們看到的不是競爭,而是分工協作、各自獨當一面、從不同角度發揮重大作用。聯想在直接面對各行各業企業、億萬使用者方面更具規模和通道效應,服務最多的行業客戶,賦能最多的中小微企業,過去是資訊化時代的頂樑柱,現在是智慧化階段的重要基石。華為在解決產業後方的一些關鍵問題。京東方、華虹、比亞迪、TCL為各方輸送產品技術要件。而最終聯想、華為、海爾、TCL使得元器件及最終產品走向全球。
種子基石與基石潛力企業,產業鏈下沉、生態化展開,未來新希望
長期基石企業之外,還篩選了10個產業要地的20家種子基石企業,另外10個產業要地的30家基石潛力企業。
種子基石企業,涉及智慧生態(小米、Oppo & Vivo)、特色智慧硬體(華米、聞泰科技科技)、通用與行業人工智慧(科大訊飛、碳雲智慧)、消費機器人(大疆、優必選)、工業機器人(瀋陽新松、杭州國辰)、顯示技術(柔宇科技、深圳天馬)、IC設計與製造(韋爾半導體、北京君正)、晶片代工與關鍵裝置(中芯國際、北方華創)、晶片設計開發與製造(展訊通訊、長電科技)、晶片設計(瑞芯微、兆易創新)。這裡面的科大訊飛儘管成立早,但是進入人工智慧產業週期並且漸入佳境是近幾年的事。華米科技雖然有小米投資,但其發展更具獨立特色,是為數不多自研晶片、作業系統、演算法引擎的智慧可穿戴裝置企業。聞泰科技並不直接面對終端使用者,但其ODM模式具有較強實力,在智慧硬體產品開發方面與小米、華為、OPPO、三星、蘋果等國內外企業有著廣泛合作。小米成長迅速,主要面向C端消費市場,屬於我們所說的個人賦能範疇,企業行業賦能不足。小米和華為、聯想、OV、TCL等企業在消費市場具有比較高的重合度,打法高效,尚未表現出產業區位、創新區間的顯著差異性。所以下一個階段還要看在產業鏈往下走還是往上走,往上走生態蘋果化的難度較大,往下走向晶片、研發要技術驅動力,這個努力小米的確在做但進展不大。往前後左右走,意味著更多種類的智慧產品和服務,與IT、家電、網際網路公司互相橫向擠佔市場。
基石潛力企業,不是基石,但具有成為基石的可能。由於不確定性較多,每個產業要地篩選了三個可能的基石潛力企業。衛星網際網路方向銀河航天、九天微星、中國衛星網路集團,實際上前兩者和後者之間更可能是合作關係,銀河航天不僅主攻大規模衛星網際網路也就是星座組網技術,在相控陣天線、太陽翼、與5G融合的Q/V/Ka等波段高容量寬頻天地通訊技術方面都有與Starlink比肩的關鍵突破;華大九天、芯禾科技、和鯨科技主攻積體電路/晶片設計所需EDA;中望軟體、山大華天、廣聯達工業主攻設計與模擬CAD/CAE;屹唐半導體、北方微電子、中微半導體主攻先進製程工藝與裝置;長江儲存、奕斯偉、中興微電子主攻IC/晶片製造設計;亮風臺、Nreal、視+等構建AR與VR生態,這方面還有一家企業凌宇智控值得觀察;鉑力特、先臨三維、極光科技主攻3D列印增材製造;寒武紀、中星微、深鑑科技主攻人工智慧晶片等硬核科技;地平線、黑芝麻、芯馳主攻智慧汽車SoC;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不僅是造車新勢力,更是智慧汽車基礎設施、應用生態的潛在構建者。
從種子基石企業到基石潛力企業,市場細分、技術下沉、底層硬體的特點更為明顯。因而它們與聯想、華為等一線長期基石企業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這個裡面幾乎所有IC/晶片設計製造企業、IDM/OEM/ODM企業,都在聯想、華為等企業的採購供應鏈裡,甚至如上所述,聯想還對寒武紀、芯馳等進行了投資,聯想也是蔚來汽車的早期投資者,聯想控股間接投資支援了銀河航天的發展。京東方直接投資了燕東微,間接投資了奕斯偉、江蘇艾森半導體、英集芯科技、深圳中科飛測、思特威、整合北方、合肥頎中封測、上海飛凱材料、樂鑫科技等半導體相關企業。
數智共生:重新理解業態關係和基石企業的生態角色
可以看得出,不同類別、層次的基石企業相互之間,基石企業與所在產業鏈之間,是生態合作、互相成就的關係,這和我的另一個新提法“數智共生”基本對應。而聯想等長期基石企業和各行各業企業在融智賦能這個角度的合作,也完全是一種“數智共生”關係。
從全球產業鏈這個更大的範圍來看,中國企業尤其是基石企業在彌補自身短板、增強自主能力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化分工協作體系,以開放的姿態進入國際市場大迴圈,有助於從國際供應鏈網路、技術網路、人才網路、市場網路、資源網路獲得創新滋養,最佳化要素配置,放大自身技術研發投入的產出和回報,提升自身技術迭代能力。中國新IT基石企業、種子基石、基石潛力企業與全球市場之間也是一種數智共生關係。自主創新與外引內聯、開放合作並不矛盾,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在長期基石企業的海外營收佔比當中,聯想在60%-70%之間變化,比例最高,且海外業務的贏利能力近幾年有顯著提升。TCL海外營收佔比為50%左右,海爾去年為51%,華為原來50%左右預計2021年下降到40%以內,京東方54%左右,上海華虹36%左右,阿里巴巴20%-25%之間,比亞迪16%左右,騰訊、百度均不足10%。在科技企業當中,聯想、華為、TCL、海爾對這個產業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是他們在實現了中國製造的基礎上,歷經多年開拓所形成的全球化業務網路。他們是大航海時代的第一批拓荒者。在此意義上,第一、二、三梯隊可以進一步攜起手來。第二、三梯隊的技術透過聯想等第一梯隊的產品服務和市場網路走向全球。而實際上,他們就是這麼做的。
珍惜已有的,培育未竟的。與世界數智共生,在中國數智共生。“新IT的雙迴圈”,兩個迴圈都需要數智共生觀念。珍惜每一粒種子,培育每一個希望,創造每一個可能性,寬容每一個不確定性。智慧科技、數智中國的發展,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角色都不可或缺,把國內和國外、行業和行業、企業和企業、企業和使用者的關係當作相輔相成、數智共生的生態關係來看,可能更能得到問題的正確答案。
2021-2030,新IT基石創新擴散圖景
在明晰基石產業、基石企業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明晰基石創新,也就是對於新IT智慧科技產業面向兩個迴圈,未來要著力進行的基礎創新,著力為各行各業融智賦能的關鍵領域,以及數智經濟發展最為需要的數智基礎設施。我把它做成了一幅“新IT基石創新擴散地圖”,同樣只是一個探討框架,僅供參考:
其中的主要方面:行業賦能/數智化轉型,個人賦能/新智慧裝置,人工智慧基礎設施,雲/資料基礎設施,物聯網基礎設施,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製造,下一代網路,高效能計算,半導體先進製程/工藝裝置,工業設計/模擬/尖端製造裝備。大家可以按圖索驥,探尋長期基石等各類企業,在創新、創新擴散圖景中的位置。我們看到,長期基石、種子基石、基石潛力企業,在新的創新週期以及相應的創新擴散週期到來之際,都在充分發力,TCL今年又投資10億元於新的製造業務,聯想過去三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02.03億元、115.17億元以及120.38億元,未來三年研發投入還將翻番。
在這樣一幅圖景裡,創新與創新擴散同等重要,把新IT產業企業調動起來和把一億多市場主體“武裝”起來同樣重要,在幫助千百萬企業/商戶/行業/機構融智賦能方面,數十萬家智慧科技產業企業同等重要,長期基石企業、種子基石企業、基石潛力企業也同樣重要,長期基石企業裡面的每一個企業我們也都不必厚此薄彼,因為他們都很重要,只不過不同層面發揮不同作用而已。
不知不覺間,歷經改革開放三四十年發展,中國形成了初具規模和體系的科技產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業梯隊。我們要珍惜這樣一個基礎,在資本、政策、市場、輿論等多個維度給予這個戰略性的基石產業更多支援、鼓勵和包容,創造一個生態而不是隻走一條路只過一座橋,這個關鍵領域才可能從無到有從大到強,才能相輔相成、良性迴圈、數智共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及複雜嚴峻的形勢下,才可能以新IT賦能各行各業,才可能“產業升級、經濟升維”,才可能實現面向數智經濟的意義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性轉變,才可能適應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構建未來發展新格局的迫切需要。
有清晰的方位感,才能有清晰的方向感,在多層次的產業生態體系、多樣化的企業成長路徑、多點位的創新擴散圖景、多維度的數智經濟基礎設施當中,不同角色各有各的任務、各有各的使命。僅就長期基石企業而言,華為將會是一個被努力重新定義的企業,聯想將會是一個重新被理解的企業,騰訊、阿里、百度將會是重新找到自己恰當位置的企業,海爾將會是合適的時候進行生態整合重新聚力的企業,TCL將會是一家重拾底層驅動的企業,京東方將會是一家屹立於東方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