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0年以前,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東亞霸主,即使中國沒有任何稱霸的意圖,但兩千年的歷史傳統和獨一無二的巨型體量,仍然使東亞諸國和遠道而來的歐洲人不敢輕易觸犯。
鴉片戰爭雖然讓歐洲列強看到清朝的虛弱,但他們暫時還不敢想象如何征服中國,只滿足於攫取商業利益和部分特權。直到甲午戰爭後,清朝徹底露了底,從一隻虛張聲勢的老虎變成一塊肥肉,任憑列強宰割。
中國倒下了,東亞的局勢變得微妙起來,日本開始被列強尤其是英國人所接受,承認其在東亞佔有一席之地。英國人的真實用意是利用日本來遏制中國,以及另一個列強俄國。
趁著清朝衰弱,俄國得到了外東北,一躍成為東亞的主要勢力之一,並暴露出繼續南下的野心,引起了英國的警惕。這才是英國在1894年甲午戰爭和1904年日俄戰爭中,支援日本的原因。
只是英國人沒想到,日本的野心比俄國更大,藉助英國的力量實現崛起後,竟然打算入主中原,稱霸東亞,最終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捱了兩顆原子彈才老實了。
俄國自打立國那一天起,擴張便寫進了他們的基因,從東歐的一個小國,到佔地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俄國人對土地的執著超出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
俄國對遠東地區的夢想是獲得溫暖出海口,如果不是輸掉日俄戰爭,大連、旅順乃至整個東北,會不會像外東北那樣被俄國侵佔,誰也不敢確定。俄國知道日本背後站著英國,但他更有求於英國,不敢為此與英國翻臉。
二戰後,被嚴重削弱的英國退出東亞舞臺的角逐,更加強大的美國人取代了英國位置。戰敗的日本連自己都淪為美國附庸,不可能再參與東亞政治變幻,只能旁觀朝鮮半島上的這場戰爭。
蘇聯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俄國的衣缽,並沒有忘記日俄戰爭的失敗,一直想拿回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旅順港。二戰結束前對日本關東軍的最後一擊,使蘇聯得願以償。
至於朝鮮,蘇聯原本有機會控制整個半島,但為了更好地消化勝利果實,蘇聯選擇與美國共享,以換取美國遵守雅爾塔協定,不干涉蘇聯控制北方四島等地。
總之,對於蘇聯來說,雅爾塔格局暫時能夠滿足其胃口,但十分忌憚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存在,再加上歐洲才是最重要的戰略方向,因而在東亞採取守勢,保住現有成果。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一切成果付諸東流,日本民族將在美國人的淫威下生活很多年,哪一天能恢復正常國家的地位都不知道,曾經的輝煌讓很多右翼分子難以釋懷,他們真正反思的是,為什麼打不過美國人,而不是對侵略有所悔恨。
本來,東亞的政治格局就這樣了。美國以日本為基地,封鎖遏制住蘇聯,中國是一個大而不強的盟友,同時也是美國的經濟殖民地;蘇聯一邊緊守現有的戰果,一邊伺機擴大地盤,打破美國的封鎖。
中國內戰的結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連蘇聯都不看好的中共,居然僅用了兩年多時間,便打敗蔣介石獲取全國政權,把雅爾塔協定撕開一個大口子。
不過,美國並不很擔心,新中國的海空軍力量可以忽略不計,東亞秩序仍然掌握在自己手裡。第7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後,新中國解放臺灣的計劃不得不暫時擱淺,更無法打破美國對海岸線的封鎖。
這時候,朝鮮半島上也發生了內戰,南方失敗得極其迅速,眼看美國在東亞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即將被拔掉,美國人終於坐不住了,決定出兵干涉朝鮮戰爭。
從軍事角度看,朝鮮半島更像是渡河戰鬥中的橋頭堡,能為主力渡河提供立足點,沒有這個橋頭堡,渡河戰鬥的困難程度將倍增。簡單地說,只要保住半島南部,美軍隨時可以向東亞大陸腹部挺進,否則只能像當年在諾曼底一樣,發起難度更高的兩棲登陸戰。
所以,朝鮮戰爭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簡單,南北方內戰其實牽涉到各方的利益。而美國出兵朝鮮是想維持住對蘇聯和中國的進攻態勢,絕不僅僅是為了保住所謂的韓國。
蘇聯在這場博弈中落了下風,先是由蘇聯援助的人民軍,被仁川登陸攔腰一刀,基本上已經潰敗,整個半島都將落入美國之手;後是朝鮮政府向其求援,斯大林卻把皮球踢給了中國。
中國起初是這場戰爭的旁觀者,但也對朝鮮進行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解放戰爭還沒結束時,把以朝鮮族為主的幾個作戰師交給人民軍,並在統一戰爭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不想幹涉半島事務,新中國剛剛建立,哪有管閒事的心思和工夫,事實上,中國人對中國以外的事情一向不太感興趣,更沒有稱霸的習慣。
斯大林應該認為中國不會出兵,理由顯而易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空軍,中共那支以步兵為主、處於一次大戰水平的軍隊,難道真敢與美軍交手?
即使是換成蘇軍,斯大林也沒有取勝的信心。蘇軍也是一支靠鋼鐵打仗的軍隊,憑藉坦克洪流才能在歐洲保持一定的優勢,如果戰場改在東亞,美國的海空軍會把所有對手轟成渣。
另外,即使丟失朝鮮半島,美國與蘇聯之間還隔著一箇中國作為緩衝,也許對蘇聯更為有利。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已經要求蘇聯撤出駐紮在旅順的軍隊,蘇聯不好意思說不,卻又希望能留下。
如果美國海軍出現在東海和黃海的對面,中國只能依靠蘇聯海空軍保衛自己的海岸線,撤軍一事自然就好談了。因此,蘇聯沒理由為朝鮮出兵,朝鮮半島本來就是二戰後撿來的戰利品,不值得賭上國運。
基於這些理由,斯大林一開始答應中國會派空軍參戰,臨到出兵時卻說還要推遲兩個月。後人覺得斯大林害怕了,出爾反爾,其實這是給了中國一個拒絕出兵的絕佳理由。
連朝鮮同志都說,沒有飛機是打不過美帝的。志願軍得不到蘇聯空軍支援而不出兵,誰也無法因此指責我們。不用兩個月,只需要半個月,美軍進至鴨綠江南岸,塵埃落定,一切都將無可挽回。
當毛澤東表示即使沒有蘇聯空軍,我們也要出兵時,斯大林深受感動,是被中國同志的勇氣所感到。當然,在感動的背後,肯定還有很大疑慮,中國軍隊能打贏嗎?
志願軍沒有飛機、沒有坦克、大炮也很少,但是有幾十萬久經戰陣的指戰員,他們不怕犧牲,善於發揮自己的優點,更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美國飛機統治著天空,我們就鑽山溝;美國人坦克大炮多,我們就貼上去打近戰;美國人只會正面推進,我們就迂迴過去踢他們的屁股。勝利並非高不可攀,美國人、蘇聯人都是唯武器論者,中國人偏偏不信這個邪。
1950年11月24日,只有步兵和少量炮兵的志願軍在東西兩線發起決定性的攻勢,目標是擁有幾百輛坦克、上千架飛機的聯合國軍,這在其他戰場上是不可想象的,戰爭如果只比人多的話,國民黨軍隊早就應該登陸日本了。
38軍穿插三所裡,截斷西線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的退路,第9兵團將聯合國軍第10軍分割包圍在長津湖地區。零下40度的低溫沒有阻止衣衫單薄的志願軍,他們執行命令的堅決,讓美軍為之動容。
聖誕節前夕,美軍倉皇逃回三八線以南,戰爭再一次出現逆轉,整個世界瞠目結舌。而真正被震懾到的,不僅僅是美國人,還有當時蘇聯人和日本人。近百年來,他們既是死敵,又同時深受英美之苦,看不起中國人也許是他們最大的共同點。
蘇聯人是唯武器論者,自然不會看好志願軍,日本人卻更瞭解中共軍隊和美軍,因為其與兩者都交過手,對美軍的強大有切膚之痛。那支曾經只會搞破壞、不敢與日軍堂堂正正交戰的中共軍隊,居然在正面決戰中打敗了美軍,連日軍都無法戰勝的美軍。
日本人只服從強者,不認為自己輸給了中國人,關押在中國的日本戰犯一直抗拒改造,甚至認為美國人很快要打過來了。現在志願軍證明新中國是強者,比日本更強大。從此以後,戰犯們開始老老實實接受改造。
接下來,蘇聯不僅大力支援武器裝備給志願軍,還派出空軍參戰。戰後,蘇聯援助中國156個大型工業專案,幫助中國建立工業體系,旅順的蘇軍也順利撤出中國。
全世界開始認可新中國是一個軍事強國,沒有人能夠在陸地上打敗中國。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佔有朝鮮半島南端,已經失去了大部分軍事意義,既然無力打敗中國陸軍,為何還要把軍隊部署在中國陸軍的攻擊範圍內呢。
這一切都是志願軍在戰場上打出來的,是松骨峰、鐵原、上甘嶺、還有“冰雕連”的戰士,用生命換來的成果。從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那一刻起,中華民族的尊嚴以及大國地位終於開始了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