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0年,由於天災、內亂和黠戛斯的反叛,回鶻汗國迅速分崩離析(拓展閱讀:一文概述:回鶻人是誰?)。其中主要的一支,在首領龐特勤(回鶻汗室成員)等人的率領下,一路遷徙至原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地區,建立了喀喇汗王朝(840—1212)。
喀喇汗王朝強盛時期,疆域東起庫車,東南起羅布泊,西至鹹海、花剌子模,南臨阿姆河,北至巴爾喀什湖、七河流域的廣大區域,囊括了今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哈薩克南部以及新疆中西部,生活著回鶻、突騎施、樣磨、處月、古斯、葛邏祿、粟特等民族。
在“突厥—回鶻”文化史中,喀喇汗王朝的統治時期被稱作“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回鶻以及某些突厥語族的遊牧部落,陸續完成了由遊牧生活向定居農業生活的過渡,大幅推動了汗國物質和精神文化的蓬勃發展。
薩圖克·布格拉汗(?—955)即位後,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並利用其權力迫使王公貴族和民眾們改宗伊斯蘭教。儘管佛教和薩滿教的殘餘影響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伊斯蘭教已經佔據了統治地位,伊斯蘭文化也對當地社會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重。
拓展閱讀:
- 千里佛國的倒掉:西域地區的伊斯蘭化,是純屬偶然嗎?
- 讀書筆記:西域人民為什麼大多信仰伊斯蘭教?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相對統一的古代民族群體的共同文化和民族心理,在喀喇汗王朝時期基本宣告形成,最終成為了維吾爾文化的開端。
在《福樂智慧》與《突厥語大詞典》等維吾爾著作中,均對喀喇汗王朝時期的各種習俗事項做了比較全面、細緻的闡述。從這些闡述中,我們足以找到今天維吾爾風俗事項的歷史根源。
1)宴請禮儀
在《福樂智慧》中,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1019—1085)就談到了與“宴”相關的內容。其中,第六十五章“賢明對覺醒論赴宴禮儀“”中寫到:
請你赴宴的人身份不等,宴席類別也各有不同
其中之一乃盡人所知的婚宴,若生養男兒,還有割禮宴席
或是為喪事而施捨的飯食,或是在榮升時舉辦的宴席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到,在喀喇汗王朝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名目繁多的宴席,如婚宴、割禮席筵、施捨的飯食、為榮升而辦的宴席等。不過,我想在這裡跟大家簡單談談詩句中的“宗教痕跡”。
坦誠說,宗教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囊括了道德、藝術、心理、哲學、風俗習慣等內容的複雜社會現象。當宗教被一個民族接受後,民眾就會按照它的文化內涵指導自己的行為規範。
用今天的視角看,維吾爾先民們在皈依伊斯蘭教後,伊斯蘭文化對當地民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喀喇汗王朝的喪葬文化中,就存在著比較濃郁的伊斯蘭氣息。如“為喪事而施捨的飯食”,實際上就是伊斯蘭文化的留存。按照伊斯蘭傳統,在葬禮結束後的第三、七、四十天時,逝者的親屬要請人吃飯(即詩中提到的“施捨”),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另外,割禮也是當時穆斯林必須履行的傳統習慣。在喀喇汗王朝,割禮已經成為一種正式、隆重的儀式。“若生養男兒,還有割禮宴席”一句,就是這一風俗習慣的生動體現。
在宴請客人的環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習俗和規矩,進而產生了風格迥異的待客方式。在《福樂智慧》中,就對當時招待客人的習慣進行了描述:
如果你打算舉辦宴會,諸事先應做好充分準備
餐具、餐單和屋子都應結晶,鋪設褥墊,食餚要選好求精
飲食應烹調得清潔味美,讓賓客們吃得津津有味
以上詩句,不僅展現了當時維吾爾族先民的餐桌文化,同時展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個時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文化習俗。實際上,一些習俗在今天的維吾爾人的生產生活中,不僅有所保留,並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2)婚姻狀況
咯喇汗王朝時期,一開始一直維持著“一夫一妻制”。不過,在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下,所謂的“一夫多妻制”也開始流行開來——當然,妻妾的數量由男子的財產而定,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納妾的。
在媒人的說和下,青年男女可以結為夫婦;在婚禮開始之前,新郎要為新娘準備好穿戴的禮服和首飾。
結婚後,男子是一家之主,女子是丈夫財產的一部分。她們不能隨便出門或同其他男子同席吃飯;在出門前要戴好蓋頭,防止被其他男人看到自己的面容。
不過,夫妻離婚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婦女出嫁後,若夫貧不能贍養,可以提出離婚並再嫁;丈夫遠行超過三個月後遲遲未歸,妻子也可以再嫁。
3)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社會色彩。回鶻人在漠北遊牧時期,飲食以畜產品為主,西遷定居後儘管以麵食為主食,但肉食仍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並保持著使用餐布和肉食用刀、叉的習慣。
透過《突厥語大詞典》和《福樂智慧》,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到維吾爾先民們較為合理的飲食結構和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從飲食結構上看,他們的主食是麵食,尤以“饢”的品種最多且最為常見。有學者統計,在《突厥語大詞典》中,與面制食品有關的語詞共收錄了23個,其中帶“饢”的語詞為16個。除了饢,麵條、炒麵等主食也比較常見
當然,肉製品和乳製品依然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尤其是乳製品,在食譜中佔據著很大的比重。從輔食上來說,基本上是肉食製品,素食極少;就肉製品而言,一般也不用蔬菜作配料,而是製作成比較“純粹”的肉食品(比如用綿羊羔肉製作的烤肉和灌腸食品)。
另外,維吾爾先民們不僅對甜食情有獨鍾,對美酒也是“來者不拒”。無論是宴請客人還是日常生活中,甜食和美酒都是不可缺少的。《福樂智慧》中寫到:
正餐之後應供之以甜品,奉上糖果和瓜子、杏仁
美餚所在之處,應伴之以佳釀,美食和佳釀相配,オ食之酣暢
僅有美食而無佳釀,美食就如同毒藥一樣
或斟大麥酒,或斟萄酒酒,或蜂蜜花汁,或玫瑰花露
先要侍奉尊者酒酣飯飽,再去為卑者的飲食操勞
從上述詩句中可以看出,維吾爾先民們的飲食搭配是比較科學的。比如正餐後吃水果及必要的甜品,是一種科學的飲食習慣。
有趣的是,儘管喀喇汗王朝是個“伊斯蘭國家”,但是維吾爾先民們一直沒有拋棄飲酒的習慣。由此可見,伊斯蘭教在傳播過程中,有著比較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拓展閱讀:讀書筆記:喀喇汗王朝百姓的衣食住行
一言概之,我們透過這些比較詳實的書面記錄,能最大限度地瞭解到喀喇汗王朝時期維吾爾先民們的飲食習慣和“食文化”。
4)道德規範
喀喇汗王朝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可以用“(心)性善良,人人喜愛行為正直,受人尊敬,廉恥阻止人去幹壞事”一句來概括。換言之,人們要做到禮貌周全,誠實待人,家庭和睦。
在勸誡詩集《真理的入門》一書中,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被歸納為“誠實、正真、奮學習、敬老扶幼、結交良友、慷慨助人、和藹有禮,勸誡人們不要染上說謊、驕傲、吝嗇、貪財等不良習氣”。
在《福樂智慧》的第六十五章,作者將“道德、文明的個人行為”作為這一章的主要內容。
用右手進食,且應謝謝真主;你會口福無窮,富足有餘
莫向別人面前的食物伸手,選用面前的食物便已足夠
切莫在席間抽刀剔啃骨頭,既莫虛與可談,也別狂啖無休
不管多飽,食物端(過)來均應嘗(一)點。兄弟啊,這是為了主人的情面
吞嚥食物應輕嚼慢嚥、莫用嘴去吹涼熱飯
進餐時莫要(讓)腿捱上餐單,要注意禮教,莫丟了顏面
上述均為非禮,要循禮而行,僭禮越軌之徒會眙人以患
禮儀之士的箴言應當銘記,知禮循禮者位列上席
世間諸事有規矩,循規蹈矩者獲得榮譽。
不守規矩的無知之徒,與他人交往不能成事情
從以上赴宴時人們應注意的行為小節中可以看出,自古以來,維吾爾先民們就極為注重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禮節和個人行為小節及言行。一言概之,禮貌周全、和藹有禮是他們進行社交活動的一個基本原則。
拓展閱讀:讀書筆記:喀喇汗王朝對中華文化的主要歷史貢獻
“木卡姆”在阿拉伯語中,有“規範、聚會”等意。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主要意思為“古典音樂”
5)結語
在不同的時間和時代背景下,社會都會形成很多符合時代潮流和民族利益的民風民俗,這些民風民俗無疑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儘管這些詩句中提到的一些行為規範,留存著比較濃郁的宗教色彩,但從總體上講,仍然是在強調道德行為與文明的重要性。
另外,新文化的出現,絕不意味著傳統文化一定會被削弱。實際上,二者的有機融合和互相借鑑,只會極大豐富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內涵。因此,今天維吾爾人的赴宴、宴請禮儀、飲食習慣和道德行為中,依然保留著千年以前的傳統。這進一步說明,前人透過民俗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在後代的民俗事項中,都有明顯的印跡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