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9年到1941年,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一支由原西班牙國際縱隊為主的志願者組成的國際援華醫療隊,不遠萬里來到,他們作為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成員,到中國抗戰前線開展醫療救助工作,與中國人民生死患難,直到抗戰勝利。他們有的融入了中國社會,還有的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中國”。當年國際縱隊那種不避艱險、追求真理,為自由、平等、博愛而英勇奮鬥的崇高精神和堅定信仰,至今還難以忘懷。
01 戰鬥在馬德里的國際縱隊
1931 年4 月西班牙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人民陣線在議會選舉中獲勝。1936 年7 月,佛朗哥發動政變,民主政權處於危急之中。在共產國際號召下,53 個國家的民主志土組成“國際縱隊”,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縱隊戰士高唱著《保衛馬德里》,“用鮮血和生命維護自由的火種”,在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可磨滅篇章。
在“國際縱隊”裡,有一支服務於戰地的醫療隊伍,中國人民熟悉的白求恩就曾經是其中之一(他於1937 年就離開了西班牙,帶著藥品和醫療器材來到中國)。這支戰地醫療隊讓“人道主義的烽火燃遍了整個歐洲”,為保衛西班牙的獨立與自由立下了不朽功勳。
1938 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與佛朗哥一起聯合鎮壓了國際縱隊,4 萬多人的國際縱隊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把熱血灑在西班牙,為神聖的自由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其餘近兩萬人包括翻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南部。當時的法國因懼怕德意法西斯,將這近兩萬人關進地中海邊的古爾德斯集中營。
02 轉戰中國抗日戰場的“西班牙醫生”
此後,法國政府同意國際縱隊成員離開法國。不過,不少志願者的祖國卻不願接受曾為“共產主義”而戰鬥過的人,這讓他們去留徘徊。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在英國倫敦成立了“國際醫藥援華會”,主要任務是向中國提供醫師、醫療器械和藥品,援助抗戰。1939 年初,“國際醫藥援華會”從集中營招募了一批自願去中國服務的醫務人員,分四批前往中國。
1939年8月,波蘭醫生傅拉都作為醫療隊負責人,率領九名國際縱隊醫護人員前往中國。醫療隊在法國馬賽登上“波亞尼斯”號,與早已在英國利物浦登船的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德國醫生白爾、顧泰爾、羅馬尼亞醫生楊庫、奧地利醫生富華德等人會合。
輪船在海上航行6周後抵達香港,受到當地媒體的熱情歡迎。記者們搞不清這些外國大夫的國籍,因為他們都來自西班牙,就把這批人統稱為“西班牙醫生”,事實上,他們中沒有一個是西班牙人。
03 在抗戰前線的醫護救助工作
1939年10月他們都被安排在貴陽市郊圖雲關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工作,不久,因當時湖南、鄂西、江西一帶戰事吃緊,他們隨即紛紛走上前線,在部隊負責戰地救護和部隊衛生勤務工作。每到一地,他們便先忙著去看望傷病員,瞭解病情,抓緊時間做手術。積極開展衛生防疫和醫療救助工作。
德國醫生白樂夫帶領的醫療隊來到江西修水的第30 集團軍駐地之後,經過細緻調查,發現軍中各類急性、惡性、慢性瘧疾患者總計15000人,佔所有患者的30%;約有95%的患者均有疥瘡、痢疾,流行性感冒更是氾濫成災,而且缺乏必要的盤尼西林、奎寧等藥品。白樂夫大夫克服重重困難,每天看病200—400 人次,並且要做五六臺手術。整個醫療隊的工作主要是為傷病員消除膿腫、消炎、擴創、截肢及骨折之固定,併為傷病員置備木製“飛機式”夾板,以減少其痛苦。
1941年日軍在湖南常德發動了慘無人道的細菌戰,此後常德鼠疫肆虐。援華醫療隊迅速派出包括十名外籍醫生在內的大批醫務人員奔赴常德,參加撲滅鼠疫的行動:透過注射疫苗、嚴密隔離、加強檢疫、對症治療、擴大宣傳等切實可行的方案。由於措施得當,鼠疫終於在常德撲滅。
04 培訓戰時醫護人員,傳播衛生知識
援華醫療隊還參與了醫院和衛生學校的創辦,為戰時中國培養了大批醫護人才。他們首先在所在部隊幫助改善醫療條件,利用南方豐富的竹子和秸稈打造簡易病房和病床,裝備上他們帶來的醫療物資,很快就在其所在部隊建立起有足夠規模的師級醫院,且能實施較大的手術。
據保加利亞的甘揚道醫生回憶: “戰時的醫療條件是非常差的,在救護總隊部裡設有許多醫療小組,由於醫務人員很少,每個組只有一個醫生”。軍隊裡沒有受過訓練的醫務人員,他們就開辦醫療訓練班進行教學。他們還訓練擔架隊。沒有醫院,他們就和中國軍民一道,用竹子、茅草搭起了戰地醫院。他們還向老百姓和士兵宣傳衛生知識,讓他們知道怎樣滅蝨,怎樣進行食用水的消毒。”
羅馬尼亞的楊庫醫生等在實施戰地救護的同時,又多方籌措資金,建立了師衛生學校,並親自編寫教材、製作教具,從每個團裡挑出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計程車兵和軍官進行衛生保健知識的教育和培訓。
他們的到來,不僅提高了廣大軍民的抗戰士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所在戰區和部隊死亡率的非戰鬥減員數量。有資料表明: “在一次疥瘡大流行時,柯列然用石灰與硫磺調和製成塗劑,經過多次的試驗終見療效,又採用煮沸衣物的辦法以杜絕傳播渠道。在他所在部隊裡,最先消滅了疥瘡的禍害。這種塗劑推廣後,治癒了4萬多例疥瘡患者。”
05 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甸、印度戰場
1941 年年底日本在東南亞發起攻勢後,滇西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凸顯。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的外籍醫生們迅速奔赴雲南,並進入緬甸、印度作戰。1943年11月,中國派出遠征軍,打通滇緬公路。救護總隊確定派出傅拉都為領隊,10名外籍組成的醫療隊,首批派往印度,他們先在蘭姆伽醫院工作、後到訓練營裡擔任教官,負責培養中國軍隊醫護人員。
1944 年,中國軍隊在印度東北及緬北與日軍殊死戰鬥,傅拉都等外籍醫生被直接派往作戰單位服務,冒著敵人炮火,把傷員送到野戰醫院治療,並且還擔負中國軍隊與美國醫療隊之間的“聯絡醫生”。此後在印度、緬甸前線工作一年零八個月,直到日本投降。
從1939年3月至1945年底,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10 個大隊,在外籍醫生的配合下,對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軍人及逃難民眾進行傷病治療,手術12萬臺,骨折復位3.5萬人,住院治療214萬人,門診救治軍人248萬人、平民200萬人,預防接種463萬人。國際援華醫療隊的外籍醫生竭盡全力地解除病人痛苦,為中國人民戰時救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06 犧牲在中國的外籍醫生
在中國抗日戰場上,有3位外籍醫生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反法西斯的事業,永遠長眠在中國大西南。
奧地利醫生王道,因生活條件差,工作任務重,導致肺病復發,經醫治無效,抗戰勝利前夕逝世於重慶,以身殉職,葬於長江南岸。
羅馬尼亞醫生柯芝蘭。1944 年她被派至雲南建水二十師師部醫療隊服務。當時雲南流行迴歸熱,她在治療病人時,不幸感染身亡,年僅39 歲。柯芝蘭的遺體安葬於建水城北面的普安寺側。
英國醫生高田宜,1942 年3 月,日軍在廣西投下細茵彈,鼠疫迅速蔓延。高田宜醫生主動請纓,獲准赴廣西滅疫。臨行前她突然感冒,為不影響行程,她請求注射針劑,因針劑感染不幸身亡。當時她才24 四歲,還未結婚,但有男友吉爾克萊斯特。她逝世後,同事們把她的遺物連同照片一併寄給她的男友,把遺體葬在救護總隊在圖雲關上的墓地。
結語
1985 年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週年之際,中共貴陽市委和貴陽市人民政府在圖雲關救護總隊舊址樹立了“國際援華醫療隊紀念碑”。碑文的上方有一個地球形狀的紅色大理石圓浮雕,其上刻有國際紅十字會的會徽,象徵著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
附錄:國際援華醫生中國姓名——
波蘭籍醫生:傅拉都、陶維德、戎格曼、甘理安、甘曼妮、柯理格、馬綺迪。
德國籍醫生:貝爾、白樂夫、孟樂克、羅益、顧泰爾、馬庫斯、孟威廉
奧地利籍醫生:王道、嚴斐德、肯德、富華德。
羅馬尼亞籍醫生:楊固、柯讓道、柯芝蘭
英國籍醫生:唐莉華、高田宜
其他:甘揚道(保加利亞籍)、紀瑞德(捷克斯洛伐克籍)、沈恩(匈亞利籍)、何樂經(蘇聯籍)、貝雅德、杜翰(無國籍醫生國籍)。
參考資料
1、羅伯特•孟洛克(美)《國際援華醫療隊在戰時中國:1937-1945》,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
2、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 [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