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我黨在北京召開了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就是“十二大”),在“十二大”會議上,我黨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此後,經濟建設與發展成為國家的主要發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社會上有個特殊的群體,名叫“知青”。在“十二大”召開以前,大部分上山下鄉的“知青”已經陸續返回城市。不過,他們雖然回到了城市,卻有一些以前的問題還沒有來得及處理,比如,“知青”的工齡問題。“知青”回城後只有農齡,沒有工齡,以後的生活很難有保障。
“十二大”結束後,國家又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這些“知青”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多麼希望能繼續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知識與力量,然而,因為工齡問題,這些“知青”更擔任自己以後的生計問題。因此,“十二大”結束後,“知青”們便計劃向上級提出工齡問題,希望把上山下鄉時的農齡轉化為工齡,這樣以後能讓他們在城市立足。
當時“知青”們推舉一位名叫蕭芸的女知青給上級部門寫信,蕭芸出生於1949年,湖南人,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雖然是女子,但很有見識。蕭芸本身也是“知青”,工齡問題關係她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她很樂意承擔這項任務。
此後蕭芸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她講述了自己上山下鄉的經歷,也講述了自己回城市生活的困難,同時,蕭雲也在信中提出了“知青”們的訴求:希望把上山下鄉時的農齡轉化為工齡,讓“知青”在城市有所保障。
寫這封信之前,“知青”們計劃一起簽名,但信寫好之後,他們怕承擔責任,因此沒人敢在信上簽名,最終蕭芸簽上了自己的名字。1982年10月,“十二大”結束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封信被送到一位正國級幹部手中。最終胡耀邦對蕭芸的信作了批示,國家有關部門也開始著手解決“知青”的工齡問題。1988年,相關部門正式下達檔案,規定:“知青在下放農村勞動期間的農齡一律算作工齡”。
有了這份檔案,“知青”們在城市的生活就有了妥善保障。要知道,當時全國有八千多萬的“知青”,他們的命運都被這封信改變了。此後,“知青”們在城市的生活變得好了起來,不管是工作方面的晉級、評職稱,還是生活方面的分房,他們都享受到了農齡變工齡帶來的好處,生活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觀。
另一方面,作為“知青”的英雄,蕭芸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回城市後,蕭芸先是在一家幼兒園當保育員,寫信事件結束後,她晉升為園長,此後她投身寫作,出版了很多作品,她也成為一名散文紀實文學作家與新聞工作者,還被安徽省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蕭芸如今已經70多歲,早已退休。退休之後,她主要生活在安徽合肥,擔任了“成長110公益援助”的主持人,投身青少年成長關愛行動當中,並且擔任了青少年成長護航導師。晚年的蕭芸熱衷公益事業,猶如自己當年為“知青”們奮勇上書一樣,她渴望幫助別人解決實際困難,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