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商紂王的昏庸無道,所以使得周天子以正義的名義建立了大周王朝,大周王朝建立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周天子實行的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在那個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代,確實在一段時間內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周天子的權利得到了空前的強大。
但是春秋末期,因為禮樂制崩壞,周天子無法制約其他諸侯,一個以武力制勝的時代到來,史稱戰國時期。而戰國時期各位諸侯都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為什麼周天子只能夠故步自封,坐以待斃,等待著被歷史淘汰呢?
武王伐紂成功之後,他佔領的是商朝的直系都城,對其他邊遠地區並沒有約束力,所以為了加強管理,同時也為了夠讓商朝人徹底的歸順於他,所以周天子邊將一小部分土地分解給商朝的人管理。同時朝堂之上也有自己和幾位兄弟同時監督,因此在這一番的操作之下,直接實現了中央集權。
整個大周王朝就像是一棵大樹,不斷的成長並且在大樹的滋養下,逐漸地長成了無數棵小樹,剛開始小樹需要大樹的養分,但是長大之後,大樹漸漸被小樹掏空了身體,掏空了養分,而小樹逐漸取而代之。
整個大周王朝的管理方式是家族式的,它把天下看成一個大家庭,自己是一家之主,所以不斷的裂變,起初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因為分封制被歷史淘汰。
經歷了幾百年之後,周王朝與諸侯國的衝突不斷,甚至在諸侯國的心目中,周王朝已經不是當年的威儀赫赫,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標誌而已。
所以在公元前705年,周桓王親自到鄭國訓話,但是被鄭國的一個將士射中了肩膀,此時周天子威嚴掃地。雖然鄭國國君後來親自派人去慰問,但是這無疑是在周桓王的傷口上撒鹽,讓他更加難堪而已。
相比較中原地區的諸侯國,而身處偏遠地區的諸侯國,發展得更加好一些,因為他們地理環境惡劣,所以逼迫他們需要不斷的與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因此也成就了他們強悍的戰鬥力,比如大秦王朝。
邊遠地區的諸侯國他們受禮儀制度的影響並不大,所以可以大展拳腳,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必要蒙上一層遮羞布,完全所以在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做出相應的舉措,中原地區大部分都是在周天子的分封制度下到親戚關係,所以受到禮儀制度的影響,縱然大家想要撕破臉,但是仍然要注意分寸。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周王朝的戰鬥力已經不如曾經,而周邊地區的諸侯國卻練就了彪悍的戰鬥力,雖然周王朝的威力不如從前,但是好歹也是一朝天子,所以諸侯國名義上還是比較尊重周王朝的。
當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的事情開始之後,這也意味著春秋時期即將過去,而戰國時期要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件事情之後列國七雄吸納更多的人才,他們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並且重用人才,給人才用武之地。有學識有能力的人,他們都希望能夠在合適的平臺來發展自己,但是周王朝卻做不來這樣子的事情。
分封制度使得周王朝的實力逐年減弱,而有能力的人,他們都希望在大平臺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是此時的周天子,還不如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已經失去了吸納人才的能力和平臺。
總結:戰國時期的人才大部分為了財富和名望才會選擇投奔某一個政權,而周天子此時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天子而已,實力完全不如諸侯國,有能力的人才在這裡也得不到好的發展,所以如此惡性迴圈下去,周王朝只能越來越差。鬼谷子先生的徒弟之一蘇秦,就曾經從周王朝走出去,尋找更大的平臺,此時就能夠看出,周王朝已經留不住人才了。
周天子已經高高在上數百年的時間了 ,他們又如何能夠做到紆尊降貴吸納人才呢?不是周天子不想吸納人才,而是他根本做不到,因此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戰國時期來臨,周王朝徹底被歷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