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父母,身從何來?人無祖先,根從何來?在今天,一問道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來自哪裡,相信很多人都會說到,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確,在神話傳說裡,“三皇治世,五帝定倫”拉開了中華文明的序幕。
那麼從史學的角度來講,三皇到底是誰?距今到底多麼年?跟今天的我們有什麼關係?相信大家又都不知其所以然,接下來讓筆者帶領大家穿越回到遠古時代,一同來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即使從有文字的時代來算,中華歷史也已長達三千六百年。文字作為記錄和傳遞資訊的載體,相對來說都較為準確,那麼在文字沒有發明出來之前,人類只能依靠語言相互表達心意,同時也將他們對大自然變化的印象以及求生存的經驗輾轉相傳,世世代代傳下去。這種口口相傳的經驗,日積月累且日益豐富,人類也日益進步,能夠多方搜尋並積累前人的知識,從而進一步發現新的求生存的知識,是人類能夠從草木榛榛,日夜都要應對大自然變化以及與毒蟲猛獸搏鬥的原始狀態中走出來,逐漸改進生存條件的主要原因。
十口相傳便是“古”,在文字被髮明出來之前的“古”代,即是口口相傳的時代,傳說難免誇大失實,參雜了許多想象與附會,幾十萬年積累下來,距離真事越來越遠,傳說從而變成了荒誕的神話。
神話象徵一個民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理想與期望,它是大眾同通的美夢。日有所思才會夜有所夢,這中間的隱晦周曲很複雜,但並非絕對不可理喻。例如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三國時期的《三五曆紀》。書中寫到:盤古在混沌中過了一萬八千年,混沌中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盤古頭頂天,腳踏地,一日九變,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是一萬八千年,二者相距九萬里。此時盤古已死,他的氣息化為風雲,聲音變為雷霆,左眼成為太陽,右眼成為月亮,血液化為江河,肌肉變成土壤,四肢化作四極五嶽……。
這個神話的含義是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人”物而化成的,蘊含著人是宇宙主宰者的暗示。這與印度神話中,普魯沙神死後口中生出婆羅門,手臂生出剎帝利,兩腿生出吠舍,雙腳生出首陀羅的寓意迥然有別,後者表示人分階級是與宇宙俱生的。
根據基督教的《創世紀》所述:上帝創造宇宙,憑藉自己的喜怒哀樂主宰萬物的生成幻滅。與中國和印度的神話都不同,基督教的創世神話將宇宙和人都置於一個有無上權威的神之下。
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質差別!從這三種截然不同的神話中就能看出來,也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特質是人文精神,從這一點來看,盤古的神話便不是毫無意義的了。
以上不過是就純粹的“神話學”的立場分析神話,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神話,例如地下發掘出來的遺物、人類文化發展的歷程等,再配合古史的記載,幾者相互印證,為我們勾勒出人類在中華大地上的活動概略歷程。
我們不用繁雜的地名年代,難懂的專業術語來困擾讀者,也不根據遺址發掘的先後順序來敘述,僅根據考古界大致同意的遺物,遺址的時代次序,來為讀者描繪先民在中華大地上演進歷程的輪廓。
時間回到1929年,中國境內最有名的人類遺骨化石“北京猿人種”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被發現,是介於人與猿之間的原始人類,經斷代測定大約生存於五十萬年前。經過幾年的發掘,考古學家共得到五塊比較完整的頭骨,其他體骨二十七件,牙齒一百五十七顆,這些遺骨分屬四十個男女。此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萬件以上的粗製石器,以及大量的瘦骨化石,跟火灰遺燼及木炭,另有植物種子與果核。
北京猿人已有控火的能力,能烤肉吃,又能採集朴樹的果實,將果核錘破,雜碎果仁調成食物,與今天的南美土著印第安人制作此類食品的初步程式相同。他們製作的石器很粗糙,屬於“舊石器時代”。總之世界上的考古學家一般都承認,北京猿人有文化生活,雖然很原始。
自1960年開始,考古學家又在山西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址十一處,只有石器和動物化石,無人類遺骨。三年後,在陝西藍田發現了一塊猿人的遺骨,與北京猿人是同一科屬,後來被命名為“藍田中國猿人”。
根據上述兩個發現,有學者設想北京猿人與爪哇猿人(南沙群島)同類,是爪哇猿人從西南遷移至北京附近的,可能途經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山西等地,因為在兩百萬年前,南沙群島和亞洲大陸是連在一起的一片陸地。
綜合中國舊石器時代的發掘結果,值得注意的有四點:
一、舊石器時代的猿人生存的地區很廣,不僅限於北京一地;
二、他們有文化生活,較其他地區同時代的猿人文化、腦容量更高;
三、他們不僅食肉,也食植物品類;
四、他們生存的年代很久遠,可能一兩百萬年前便已在中國繁衍了。
我們再根據中國史籍對矇昧洪荒時代的記載與上述幾點相印證:
前面我們講道,“三皇治世,五帝定倫”關於三皇,說法很多。比較一致的說法是:三皇者,天皇(燧人氏)、地皇(伏羲氏)、人皇(神農氏);也有在伏羲氏後面加上女媧氏的,也有將黃帝列入三皇的,說法頗多,所有記敘均怪誕不經。但澄心細析,三皇可能是先民心中印象最深刻、最景仰懷念的氏族,經過幾十萬年的口口相傳,三皇的時代就成了全然不可信的神話時代。但終歸是先民心中的歷史!
有關三皇的傳說,筆者大致羅列出四點:
一、三皇來自各方,天皇起於崑崙(西方);地皇興於熊耳、龍門(中部);人皇出於九河(東方)。
二、每皇都有很多頭,天皇十二個頭,大約是十二個兄弟或部落;地皇有十一個頭,人皇有九個頭。
三、每一皇統治的時間都很長:如天皇有兄弟十二,壽各一萬八千歲;地皇有兄弟十一,壽各一萬八千歲;人皇傳一百五十世,合計四萬五千六百年,總計便達到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年,(與北京猿人遺生存的時間極為接近),另外,有說盤古開天闢地至春秋時期共二百二十七萬六千年,幾乎與考古學家推測的北京猿人從南方向北遷移的年代接近!
四、三皇用“氏”而名,自是指文化發展的階段,燧人氏排序靠前,證明先民深知他們的祖先很早便知道用火烤肉吃。
先民不知道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經年累月,積千千萬萬人之力,經過漫長歲月曆練實踐的結果,而不是一個人一朝一夕之功。但幾十萬年的傳說附會,將之變成了一個聖人的創造發明,然後人們將這些聖人神化,變成神話。
我們理性的分析這些神話,先民茹毛飲血,生吃動物,腥臭惡燥,腸胃常患病,逐漸有人知道用火做熟食。若干年後,先民發明鑽木取火,不完全依靠天然火而能控制火,人人均享受其利,輾轉相傳,若干年後便形成了一個聖人“燧人氏”,至於鑽木如何能取火,恐怕真是神話。
再列如:上古之世,人少而禽獸多,為了躲避蛇蟲鳥獸的傷害,於是一位聖人誕生了,他發明在樹上架房屋,這位聖人便是“有巢氏”。有巢氏與燧人氏的先後問題很難確定,大約人類向鳥類學習,以求安全的時期很悠久,地區也很普遍。
伏羲氏的傳說較多,例如發明漁獵,是生產技術的改革者,又教民圈養野獸使之成為家畜,從此先民不至於因人口增加,野獸稀少而受飢餓的威脅,脫離完全靠採集漁獵的生活而步入遊牧或畜牧時代。
相傳伏羲氏還有許多創造,如畫八卦,教音樂,定嫁娶之禮等等。八卦大體上只是畫幾個簡單的符號用以表示山川風雨等自然現象而已,說它是最早期的文字,難免有些誇張。總之,伏羲氏所代表的是遊牧時期,先民已經由完全靠採集的時期進入了可以區域性控制自己生活需求的“新石器時代”。
伏羲氏之後是女媧氏,據說是伏羲氏的妹妹,傳十四代,因神農氏勃興而絕。遊牧時期先民逐水草而居,遷移不定,因此形成母系中心社會,所謂“先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正是女媧時期的寫照。農業文化興盛後,“女媧氏”自然要消失。
至於“神農氏”,有人將之列入三皇,也有人將之併入五帝,這些其實無關宏旨,“神農氏”在歷史上的意義是農業文化的肇始。我們前面講到,北京猿人用果仁做食物,證明先民很早便已習慣用植物充飢。採集野生的稻麥等食物對於先民來說是極其方便的,且來源豐富。經過多年的觀察和實驗,先民自然聯想到種植,因而發明耕種的工具,這一切發展農業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將這一過程完全歸功於神農氏一人,自然是神話。
傳說神農氏教人擇土地,觀察氣候,選擇五穀的類別,製作耕種的工具,嚐遍百草發現草藥,定日中為市組織以物易物等等,這些都表明了農業技術發展的情況。又曾征討不聽命令的“諸侯”,“諸”(代表複數),“候”(各地的酋長)。大約到了農業社會時期,散佈在各地的部落之間已經有了很鬆散的聯絡,各部落開始互推共主,共主有維持各部落秩序的責任,這種共主就是後來的“帝”。
中國史籍有關上古的神話與舊石器時代的考古成果相互參考論證,我們冷靜的探索,無須牽強附會(說北京猿人就是燧人氏之類的),可使矇昧晦暗的遠古歷史透露出些許曙光,讓我們在中華歷史上真正跨出了一大步(五十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