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中,一直都有著這麼個說法:“子憑母貴、母憑子貴”,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後宮嬪妃們的地位與能否為皇帝生下皇位繼承人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管是在史書上,還是在歷史電視劇中,我們總能看到皇帝的後宮嬪妃們各種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場面,她們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一心只想為皇帝生個皇子。如果她們是皇子最後能被立為太子,那她們的地位也自然水漲船高。
但是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朝代,嬪妃們都唯恐生下皇子,生怕被皇帝立為太子。因為她們不但不能享受到“母憑子貴”的尊榮,還會因此遭受殺身之禍,北魏時期就是其中最大的典型。
在北魏的律法裡有一條很嚴格的立子殺母制度,即某某皇后或者某某嬪妃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後,就將太子的母親賜死。說起這個做法的出處,還要從漢武帝說起
因宮廷巫蠱案的牽連,原太子劉據被殺。年事已高的漢武帝,不得不為大漢王朝尋覓下一個君王,他將目光投向了年幼的劉弗陵。但是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正值盛年,子弱母強,少年時期深受其害的漢武帝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女主專權的局面,便下令將她處死。剛還在慶幸自己兒子被立為太子的鉤弋夫人,聽到漢武帝要處死自己,慌忙脫掉首飾向武帝求情。武帝命令人將她拉下殿去,送入宮廷監獄。夫人臨下殿時,還頻頻回首,希望漢武帝能念及往日情分及年幼的孩子份上繞過她。但下定決心的漢武帝只是揮揮手說道:“趕快走,你活不成了!”
鉤弋夫人死時天空中颳起暴風,揚起漫天塵沙,百姓們紛紛為她感到憂傷。但漢武帝對周圍的人說:“從前國家之所以有變亂,大都是由於君幼母壯的緣故。太后年輕貌美又擁有大權,無人能禁止,長而久之必會專權亂政,難道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嗎?”
正是有了漢武帝這個開頭,才有了後人紛紛效仿,到了北魏時期,立子殺母已經成為一項法律制度。從道武帝開始,凡是被立為太子的皇子,他們的母親全部都被賜死,並且這個制度實行了七代,歷經一個世紀之久。這些皇子,都是踏著自己母親的鮮血,才走向了皇帝的寶座。
而這其中,道武帝可以說是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在北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子貴母死”的舊制之所以發展得越來越興盛,這跟拓跋的舊制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北魏尚未確立一套父子傳承的嫡庶長幼分明的繼承製度,儲君的冊立和登基往往跟母族 的強大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子憑母貴”。但是到了道武帝時,這種狀況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
道武帝先是透過戰爭手段強制離散母族賀蘭部、妻族獨孤部、祖母族慕容等大部落,後來還逼死了自己的母親賀蘭太后,最後連自己的寵妃、太子拓跋嗣的母親劉皇后也被賜死。史料中記載,生母劉氏被賜死後,太子拓跋嗣日夜思念母親,悲不能自已。道武帝安慰他說:“過去漢武帝將立太子,先殺其母。現在你即為太子,為了避免女主幹政的後患,我也不得不效法漢武帝。”太子聽後,仍然哭泣不止。
而這一舊制卻並沒有在拓跋嗣繼位後被廢除,反而一直被延續下來,而另一個遭受這種舊制之苦的皇帝就是我們熟悉的孝文帝。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在歷史書上都曾讀到過這麼一段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這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在位期間,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緩和了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在北魏舊制之下,連自己的母親和愛妃也保護不了。
孝文帝拓跋宏的父親信仰佛教,對皇權、政治提不起興趣。所以在拓跋宏五歲的時候,就把皇位禪讓給了拓跋宏,而他的母親也未能倖免,被依律賜死。年幼的拓跋宏沒了母親,只能讓馮太后代為撫養。可是馮氏對小皇帝非常不好,常常體罰小皇帝。有一次甚至在大冷天,把穿著單衣的小皇帝關在一間空屋子之中,三天不給飯吃。
後來,孝文帝的愛妃林氏,因為生下兒子拓跋恂被立為太子,林氏也被賜死。孝文帝曾為此事請求當權的馮太后廢除舊法,但被拒絕,最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被處死。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妃嬪們“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也使得孝文帝只留下孝明帝這一根獨苗。
這種情況持續到宣武帝元恪時才被廢除。因為宣武帝篤信佛教,心懷慈悲不忍殺生,“立皇子詡,始不殺其母”。“子貴母死”這項在北魏時期實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殘酷律法,終於被取消。至此,後宮的嬪妃們不再為此而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