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菲律賓華人,或是所謂菲中混血(Chinese Filipino)的名片上,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地方,他們的中文姓氏明明是“蔡”,“黃”,“許”等,但英文姓氏卻截然不同
這些有些像菲律賓人或西班牙人的華人姓氏,與菲律賓的殖民史脫不開關係。
這些從華人祖輩上傳下來的姓氏,見證了華人在這片土地上的辛勤勞作與貢獻,而另一方面,又訴說著華人在殖民社會中的心酸與無奈。
最早有關菲律賓姓氏的記載,是1849年一位名叫Narciso Claveria的西班牙總督所編撰的《菲律賓名錄》。
據名錄中記載,西班牙人殖民後,為了方便管理,已經不再允許菲律賓人用部落酋長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是強迫菲律賓人使用居住地的第一個字母為開頭,為自己起一個姓氏。
這也是為何,從一些菲律賓本地人的姓氏中,就可以猜到他的家鄉是哪裡。
當時的華人群體卻不同,他們來到菲律賓的時間比西班牙人還要早,並透過貿易的方式為自己的族群在菲律賓建立了定居點。
但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後,這些最早定居菲律賓的華人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自身安全保障,他們不想像當地菲律賓土著一樣,被西班牙人奴役或殺害。
不過華人經商的天賦得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認可,他們被西班牙人看作是連線中國與東南亞貿易的紐帶,並可以透過這些華人將商品流通至菲律賓各個角落。
於是,早期的華人被看作是有用的資源,人身安全和財產得以暫時的保障。
好景不長,西班牙人在抵禦中國“傳奇海盜”利馬洪的攻擊中領教了華人群體的厲害。也許是對西班牙殖民的長期不滿,當利馬洪進攻馬尼拉時,城內的華人發動奇襲,並殺死當時的西班牙總督,企圖裡應外合幫助利馬洪拿下馬尼拉。
利馬洪最終被擊退,西班牙人對華人群體露出了獠牙。進行了殘忍的屠殺之後,還將華人歸於比菲律賓人地位還要低的“Sinos”,全部圈在王城對岸的定居點,用最高的賦稅和最苛刻的法律壓榨和約束華人群體。
從那時起,為了生存下去,一些華人開始與當地菲律賓人通婚,一些在原配之外再娶一個菲律賓女孩,另一些則直接開出價碼向菲律賓人購買姓氏。
如果說西班牙殖民時期,仍有一些不想背棄祖宗姓氏的華人堅持使用自己的姓氏,哪怕無法真正擁有自己的物業和支付極高的稅收。那麼當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菲律賓之後,一切都已經由不得華人自己做主了。
美國在1898年正式接管菲律賓,將當時的混血兒(包括中菲,西菲)和菲律賓土著歸為法律意義上的“菲律賓人”,而仍然保持中國姓氏的華人,則被定義為“外國人”。
接著,190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將華人禁止進入其國境內的禁令擴充套件至了菲律賓。於是,大量華人出錢購買菲律賓人姓氏的行為達到高峰期,期間還遭遇了執法部門的敲詐勒索和當地人的檢舉揭發。
菲律賓獨立後,心有餘悸的華人在當地官方的各種檔案上,均開始使用自己買來的菲律賓姓氏,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會使用原本屬於自己,但已經成為“化名”的中國姓氏。
如今,這些華人後代已經穩居菲律賓富豪榜。儘管他們如今的姓氏仍是上一代傳下的菲律賓姓氏,但已經不代表之前所受到的歧視和壓迫,而是見證了華人群體祖祖輩輩在菲律賓的奮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