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的研究稱時間是因宇宙大爆炸開始,在此之前並沒有時間的概念,那時間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現在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時間”。或者換個詞更符合我想表達的,讓我們來懷疑一下“時間”。
簡單講一下中國人的時間觀念:
古代中國是農耕文明,農耕作物非常講究計劃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迴圈,春栽秋收迴圈,現在父母那一輩人依然如此,時間觀是迴圈往復。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我們知道了輪迴,你死了還沒結束呢,要再出生,所以這一世要積德來世投個好人家,所以中國人的時間迴圈觀念是根深蒂固。
但是中國只是地球上一個國家,而且也在不斷變化,從中國被入侵的那一天開始,不可動搖的一切都在動搖著,同樣的表現也在時間觀念上。
中國的年輕人現在講究及時享樂,躺平放鬆,一生渴望自由、詩和遠方等等,他們的時間觀念已經不再是迴圈的了,而是線性時間觀。
我人都死了還要那麼多錢幹嘛,死後的事我管不著,趁年輕能闖就闖,不計後果。這就是線性時間觀的特徵,過去的事讓它過去,沒有來的事不要操心,眼前的快樂自由最重要。
線性時間觀,即把時間看作一條線,永不停息的延伸和流逝,所有物質成單向運動。
迴圈時間觀,即將時間理解成一個圓圈,按照自然規律週而復始。
兩種觀念你能評判對錯麼,樹葉落了,沒事,明年還會再長,但是明年沒到樹就死了怎麼辦,明年長出來的樹葉和今年的又不一樣,我想要的是陪我度過這個秋天的樹葉啊…
所以這兩者的評判只能根據現實需要了。
無論什麼樣的時間觀都不影響一個道理,就是沒有人能控制時間,即使未來可能出現過去旅行,或者未來旅行的科技,但是那樣做也只是利用時間。
你不能因為你需要多一分鐘,然後就多給自己一分鐘來控制時間。那麼在現實中我們是怎麼描述時間的呢拋開數字不談,對時間的描述,我們一直用空間尺度的詞彙來談論。
描述如下
北京奧運會已經是“遙遠”的過去。
雙十一“快”到了。
到春節還有一段“距離”。
從“長遠”的角度看,要注意身體。
最“近”有什麼安排。
這是時間描述現實的應用,借用空間描述時間,來幫助我們組織安排生活。很多時候真的半句離不開時間,那是否意味著,時間將我們捆綁的死死的呢?
科學家們分析出了未必的可能。
接下來我們對時間進行分類,這是心理學上對時間的總結:
即時間分為:外在時間和內在時間
外在時間就是時鐘分秒走動,永恆不變,是理性的一面。
內在時間是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即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上班熬夜時是度日如年的感覺。所以我們的心情,影響著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感性的一面。
你會覺得這樣講沒有什麼現實用處,畢竟明天一大早要交的檔案這件事是死的,知道內在時間也還是要交。
細想,為什麼我們在做無聊機械的工作時要聽點音樂來打發時間,常常也希望下班時間快快到來呢,其實我們在意的不是事情的完成與否,歸根結底是我們很很很很在意處在時間中自己的那份感受。
時間與我們的意義自己就是我們的感受。
生命有限,快點有錢,早點下班,享樂放鬆,你以為你在意的是活著的感受,而前提條件是在時間裡活著的感受。
設想一下這一刻全世界都定住了,時間靜止了,但是你還能活動,你要做什麼呢,或許這樣假設一下,你才知道你真正想要做什麼。
時間與感覺:
事例1:有個人在小時候傷害了我們,到成年我們大腦依然在回憶,並且依然能感受到那個時候痛苦恐懼,甚至常年伴隨。
事例2:這件事辦不好,以後一定會影響到我的事業升遷,工資績效等等,而帶著對未來的恐懼做事情往往更糟。
簡而言之,我們的大腦喜歡挑一段不好的時間(它可以是發生了又或者沒發生)在我們此刻正在使用的時間當中迴圈播放,令我們難受。
再簡而言之就是:感到恐懼的我們是在浪費眼前的時間。
時間意義真的就是感受麼?
愛因斯坦講,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值。
很多意義只是對於我們自己而言
線性時間觀還是迴圈時間觀
外在時間又或者內在時間
選一個
去過活吧
歡迎留言你對時間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