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咖啡館】突厥語、蒙古語、日本語等在Nature上公佈的跨歐亞起源
李英雲 科學記者
顯示跨歐亞語言形成的地圖。韓語(粉紅色)、日語(深黃色)、突厥語(黃色)、蒙古語(淺灰色)、通古斯語(深灰色)等超歐羅語語言已被在約哈講祖傳語言的農民引入各地(紅色),9000年前的中國。據說它是在遷徙時創造的。/Nature
事實證明,朝鮮語與突厥語、蒙古語和日本語一樣,起源於 9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中國東北地區的農民。直到現在,眾所周知,具有類似系統的語言隨著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遷移到世界各地的時間要晚得多。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Martiner Loitz 博士說:“透過對語言學、考古學和遺傳學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從歐洲到東亞的跨歐亞語系獲得確認,他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11日上表示:“這是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國遼河流域發現的。我們證實這是種植小米的農民遷移的結果。”
◇泛歐語言類似母音和聲和句子結構
來自德國、韓國、美國、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等10個國家的41名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和遺傳生物學家參與了這項研究,韓國研究人員也被列為該論文的共同作者。
泛歐語系也稱為阿爾泰語系。它由西方的突厥語、中亞的蒙古語、西伯利亞的通古斯語和東亞的朝鮮語和日語組成。母音和聲出現在前一個音節的母音和最後一個音節的母音彼此相遇的地方,如“Bogeulbogeul, Boogeolboogeul”,主語、賓語和謂語按順序說,如“我吃米飯”。它的特徵是修飾語出現在它之前,例如“漂亮的花朵”。
跨歐亞語系雖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語言群,但其起源和傳播過程尚不清楚,成為學術界爭論的話題。在分析古代農業和畜牧相關詞彙的同時,洛維茨教授的研究團隊將該地區255個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的考古研究結果與生活在韓國和日本的早期農民的遺傳分析結果進行了比較。
研究小組綜合分析所有資料後表示,他們證實,大約9000年前在中國遼河地區種植小米的外歐亞祖先語言使用者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就跨越了東北亞。
小米是水稻科一年生植物。大約9000年前,隨著小米種植農民在中國遼河地區的傳播,一項研究發現,他們的語言發展成為跨歐洲語言,如韓語、日語、突厥語、通古斯語和蒙古語。/維基媒體
◇ 新石器時代朝鮮人和日本人的基因匹配
根據這種“農學家假說”,外歐亞祖先語言傳播到北部和西部的西伯利亞和中亞草原,東部到達朝鮮和日本。這是推翻“遊牧假說”的結果,即跨歐亞語言是透過 3000 至 4000 年前起源於東部草原的遊牧民族遷徙傳播的。
“今天,接受跨越國界的語言和文化的起源可以重新定義我們的身份,”洛維茨教授說。
韓國外國語大學李成夏教授說:“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透過綜合分析各個領域的研究結果,證明了跨歐亞語言是農業傳播的結果,而不是牛。 “我們還首次證實,新石器時代韓國先民的基因與日本原住民繩紋人的基因95%相同。”
翻譯:紅蝴蝶蘭 來源:韓國朝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