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資料顯示,人工麝香替代天然麝香應用於431種中成藥,不僅極大滿足了群眾用藥需求,還保證了國寶級中成藥品種的傳承。“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也因此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們正在與清華大學團隊合作,利用新的技術解碼羚羊角上的硬角蛋白結構。”在不久前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人工麝香專案參與者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庾石山帶來了科研新訊息。科技日報記者獨家獲悉,團隊正在研製與野生羚羊角有著等同療效的人工羚羊角,目前已經在關鍵蛋白硬角蛋白高效綠色製造和羚羊角的組方重構方面取得突破,正在攻克硬角蛋白的三維結構等科學難題。
新技術加持,人工合成“追”生命之本
擺在研究團隊面前的,似乎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標杆。人工羚羊角能不能效仿人工麝香?
據藥典記載,羚羊角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等功效。從現代生命科學的角度,則需要解答羚羊角的這些功效具體是由哪些分子帶來。
人工合成,先要解構天然品。人工麝香就是先發現了天然麝香中的抗炎大分子類成分,然後研製出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等。
解構天然羚羊角,團隊發現硬角蛋白是羚羊角中具有獨特療效的物質。
“我們發現硬角蛋白很‘嬌氣’,不同的時間、溫度、溼度都會影響它的三維結構。”庾石山說,這也是為什麼羚羊角的人工合成會更加困難。
硬角蛋白是一類特殊蛋白,難溶於水和有機溶劑,研究其三維結構就更加困難,是目前國際上在蛋白質結構解析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這使得結構生物學的研究不僅要解出結構,還要追尋羚羊角的本源,包括硬角蛋白的形成機制、調控與代謝機制等科學問題。
“解析瀕危藥材中具有獨特療效物質的種類、結構和含量及其與療效的關係” “突破療效物質體外合成與製造的關鍵步驟”“遴選最佳配方、實現高效綠色製造”是人工合成必須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人工麝香專案的完成,為團隊積累了完備的平臺、人才、經驗。
如何證明人工羚羊角和野生的療效一樣?
“羚羊角的硬角蛋白是如何發揮治療作用的,是又一個亟待攻克的難題。”庾石山說,這些具有獨特療效的物質干預生命過程機制的解析,為明確藥效、解析療效、毒理作用以及相互影響指明瞭方向。
矛盾凸顯,瀕危動物藥材代用品研究緊迫
《中國藥典》中收載的1606種中成藥中,有983種含有瀕危藥材,佔比高達61%。
“透過栽培來解決瀕危植物藥材的資源問題,已經是比較好的途徑了。”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表示,但動物和植物有很大的區別,動物藥材的情況大相徑庭、像植物一樣養殖成功的不多,例如美洲大蠊養殖成功,但更多的動物藥材,尤其是大型、貴重的動物藥材養殖困難。
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等資料統計,我國瀕危動物藥材有17種,如羚羊角,穿山甲片,犀角,虎骨等。
從2012年“參觀活熊取膽”登上熱搜到2020年穿山甲被移出藥典……中藥材中瀕危動物藥材的存量與使用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
能不能效法人工麝香,研製出替代產品呢?
目前,我國多家科研機構聯合企業開展了人工熊膽粉的研究,基於不同的技術路線,相關研究對天然熊膽粉中的有效物質進行了摸索,透過酶工程技術、生物轉化技術、最佳化復配技術等,在安全有效的基礎上,以期實現人工代用品與天然熊膽粉的等效性。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和中山安士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研製的人工熊膽粉2018年獲得國家臨床批件,已完成的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安全性良好,目前正在全國20餘家醫院進行II期臨床試驗。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合成生物學技術等新型研究技術的整合應用,將大大增加瀕危藥材代用品研究的成功率;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也能在分子、細胞、動物中實現多維度、多層面、成體系的有效成分功效評價,進而提高驗證效率,摸索出與天然瀕危藥材有效成分種類、組分、含量一致,療效等同的高技術代用品。
編輯:劉義陽
稽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