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可在朝夕之間,經歷大起大落。其中,有些劇本是命運的安排,有些則源於自己的書寫,而人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以良好的結局收場。
多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更有機率笑到最後。反之,如果一個人未能堅持住底線,為心裡的慾望選擇了錯誤的路,即使曾創下輝煌的成績,也很容易跌入深淵,轉成千古罵名。
01
開國上將謝富治的前半生,書寫著傳奇與輝煌,是令人敬仰的大將軍。他有著高超的作戰指揮水平,和突出的政治才能,在日寇入侵中華大地期間,他帶著一身本領挺身而出,在抗日戰場上,英勇殺敵,所向披靡,為祖國的和平,百姓的安穩生活,做出了顯著貢獻。
然而,他在新中國成立後,在錯誤野心和不良慾望的驅使下,最終走上歧途,從民族英雄變成了四人幫的主犯之一,半世功名盡毀。
動盪期間,他對同樣為國家與人民做出重要貢獻的老幹部,及有志之士,無辜民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製成大量冤、假、錯案,成為了自己人的敵人。面對這樣的惡行,人們難以原諒;但面對他前半生的功勞,我們也無法否認。
那麼,我們只能肯定他的軍事政治才能,無法認同他的品行,所以,黨組織在他去世八年後,針對他生前所犯下的惡行,撤銷了他的悼詞,並把他的骨灰,移出八寶山公墓,那個只有英魂忠骨才能安息的地方。
謝富治生於1909年,湖北紅安縣人,家庭窮苦,小時候為了減輕家中負擔,他去給地主種田、放牛,受過不少磨難,也因此磨練出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在做事方面比較嚴謹。
這時候,謝富治也算是一個有為的好青年,勇於反抗壓迫,17歲時,曾積極打土豪、分田地,有著強烈的抗爭意識。
02
1930年,21歲的謝富治,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走上了革命道路,並以精明冷靜的頭腦,謹慎縝密的心思,及過人的軍政能力,漸漸在部隊裡脫穎而出。
抗日戰爭爆發後,謝富治在組織的安排下,加入386旅,在這裡遇到了陳賡,兩人透過接觸,漸漸成為了一對好搭檔,一動一靜,性格正好互補。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們以出色的表現,與高度的默契,及精彩的成績,被大家讚譽為“陳謝”。當時,陳賡擔任的是司令員,謝富治擔任的是太嶽縱隊政委,兩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謝富治憑藉卓越戰功,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中,獲得了上將軍銜,一身榮耀。拋開他後期的錯誤不說,他能夠獲得這份成績,也是實至名歸。
03
1972年3月26日,謝富治病逝,享年63歲。當時,他的高光時刻還沒有過去,儘管最後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錯誤,但組織還沒有評定他的功過是非,而是按照他曾立下的巨大戰功,為他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且一些地方為了送別他,下半旗哀悼。在他的悼詞上,黨為他寫的是:優秀黨員、中國人民的忠誠衛士……
無論如何,謝富治算是風風光光地走了,也算是對他為國家所做貢獻的一份尊敬。而1980年10月,在他去世8年後,組織又根據他最後犯下的錯誤,撤銷贈予他的“優秀黨員”、“忠臣衛士”等悼詞,並將他開除出黨籍,且把他的骨灰,移出八寶山革命公墓。
以謝富治的卓越戰功,他本該受後世緬懷、致敬,然而因為他的道德沒能跟上功勳,最終落下罵名。由此可見,一個人單是擁有才能,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道德的支撐,這份才能很容易變成一把匕首,變成損人利已的兇器,而無法用於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