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很難想到,在我國還存在著一個私人經營的航空博物館。這個航空博物館裡,收藏著4萬多件飛機零部件。而博物館館主更是曾經去到著名的駝峰航線裡尋找到大量的美軍戰機殘骸。
這位館長不但沒有什麼軍方大佬的背景,而且他竟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河北農民。他就是張長生。
那麼,張長生是何許人也。他又是如何在駝峰航線裡尋找戰機殘骸的呢?請隨大軍一起來看看。
張長生年輕的時候卻有著一個十分狂熱的航天夢,這也促使他在1995年的時候,專程去找了一份拆解飛機的工作。這份工作雖然十分辛苦,經常的要往返於涿州大連拆解各種各樣的老式飛機,但是他卻樂此不疲。
在那個經濟還沒有特別發達的年代,這些飛機上被拆下來的軸承、電線和鋁板等物件,在經過加工之後,再次成為了人們手裡的實用物品。
但是飛機上的儀表盤等卻沒有辦法被重新回收利用,這也讓這些儀表盤最後的歸宿只能是垃圾堆或者廢鐵廠。張長生看著眼前被廢棄的儀表盤,感覺非常的痛心。他認為飛行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這些儀表盤當中也有著無窮無盡的力量,就這樣被廢棄扔掉簡直是太可惜了。
而就在這時,他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能收集這些飛機的零部件呢?兒時的航天夢再次被喚醒,張長生開始踏上了收集飛機零部件的道路。
沒想到,這讓他一發不可收拾。當時廢舊飛機的回收價格很低,於是他在1997年專門在鹽山縣租了一塊空地,然後搞來了幾十架淘汰的飛機。這成為了當時轟動一方的大新聞,無數人趕來看熱鬧,想看看這位民間擁有飛機最多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
他將這幾十架飛機分門別類的擺放,並且現場進行拆解。這引起了周圍許多村民的圍觀,甚至有不少人專程趕來觀看他拆解飛機。張長生拆解飛機的過程當中,還會給周圍的村民們進行講解。他的講解細緻入微,讓很多人都受益匪淺。在他的影響之下,許多的村民也開始對飛行器產生了興趣。張長生表示,這是他人生中最有滿足感的事情。
1998年,張長生租下了一棟房子,將拆解下來的飛機零部件和其他的幾十架淘汰飛機一同陳列了起來,建立了中國民間的首家航空博物館。他的行為讓當地人感覺頗為意外,但是當地卻十分贊成他進行航空科普的行為。
於是在當地的支援下,他的博物館得到了擴建,而且航空博物館也正式成為了航空科普館。有了支援和大家的喜愛,張長生越來越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情了。於是他對於飛機的收藏也更加的痴迷。這讓他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些更加稀有的藏品。
2004年秋天,一通來自雲南的電話,讓張長生當即決定捲起鋪蓋前往昆明。原來是當地有人發現了當年駝峰航線的各種美軍飛機殘骸。
駝峰航線是二戰中我國和盟軍的一條主要的控通道,當年隨著日本切斷了中國的陸地交通線,中國想要從西方盟國獲得各種各樣的物資,就只能依靠空中航線進行運輸了。
駝峰航線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在喜馬拉雅山南路有一個類似於駝峰的山口。雖然是一個山口,但這裡的海拔高度仍然要高於當時全世界的所有主流運輸機。這對於飛行員和飛機來說,都是一種考驗。
透過這條特殊的運輸航線,我國向境外運輸遠征軍,然後再從印度等地運回盟軍囤積的汽油和器械等物資。駝峰航線的西方起點是印度的阿薩姆邦,跨越喜馬拉雅山高黎貢山橫斷山,一路進入我國雲南和四川。
這條全長500英里的航線,可以說構成了中國當時的西南生命線。飛躍這條線十分危險,當時的科技水平導致飛機在高空之中去霧器不能正常工作,很快水管就會塞滿冰,甚至連油管都會被凍結,導致發動機功率下降,乃至於直接空停車,更有甚者,有些飛機在飛行過程當中,直接會導致油管破裂造成空中起火爆炸。
而且日軍的戰機也如影隨形,在整條航線上,美國總共損失了1500架以上的飛機,犧牲了三千多名飛行員,損失率超過80%。後來的美國飛行員將駝峰航線的山谷,起名為鋁谷。
因為當時的飛機絕大多數都是用飛行鋁材製成的,這些飛機墜毀之後鋪滿了整個山谷,在陽光的照耀之下,這些鋁片閃閃發光。許多飛行員表示,自己都不需要其他飛機的引導,就可以找到正確的航線,因為這條航線已經被累累的屍骨所指明瞭。
駝峰航線可以說是近代歷史上無法抹去的一頁,而能夠收藏到有關駝峰航線的收藏品對於張長生來說,是夢寐以求的。他來到雲南之後,和各地的老鄉討價還價並且到處詢問打聽,終於收集到了大量與駝峰航線相關的文物。
其中包括美國運輸機、戰鬥機的殘骸,以及各種當時駝峰航線所運輸的小物件。這些歷史的見證品都被張長生打包後輾轉運送回了河北老家。這一次雲南之行,讓他感到不虛此行。他在民間聽到了很多隻有在當地才能聽到的故事,這讓他獲益匪淺。
他表示,辦這個博物館不但為其他人科普航空知識,也讓自己收穫到了更多的知識,這是一種十分美妙的體驗。雖然當地的百姓都認為張長生是喜歡飛機喜歡到入魔了,但是他自己卻樂此不疲。實際上,早在他前往雲南實地考察駝峰航線之前,就曾經進行過好幾次去外地蒐集飛機的情況。
當時蘇聯解體,經濟環境十分困窘,有大量的俄羅斯人通過出售軍剩物資來換取生存的機會。而這個時候,有一些俄羅斯人就會將一些飛機零部件拆解下來偷偷銷售。這些飛機零部件有一些很新,甚至能夠使用,但是卻以十分低廉的價格出售。
張長生聽說這一訊息之後,高興地閉不上嘴,他火速乘坐火車前往黑河與當地的俄羅斯二道販子討價還價,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了大量十分稀有的飛機零部件。有一些飛機零部件甚至還是蘇聯時期的實驗品,這對於航空航天曆史來說相當重要。
透過這些方式,張長生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就收集了四萬多個飛機零部件,有很多飛機零部件甚至都是孤品,十分珍貴。
在聽說中國民間有這樣一位傳奇的飛機大王之後,有許多科研機構的專家都來與他見面。能夠與這些航空領域的真正專家見面,也是張長生十分自豪的。大家都知道,張長生所收藏的這些藏品是他的寶貝疙瘩,就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輕易碰。
但是一旦有專家提出要看一看他的藏品,乃至於借走藏品時,張長生卻又十分的慷慨。他覺得自己的藏品如果能對於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帶來任何進步的話,那麼他的一生都過得十分充實。
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除了到處購買飛機零部件之外,還會給博物館捐贈飛機零部件。他捐贈的零部件數量達到了四百多個,大大地擴充了我國官方博物館的庫存量,可以說是居功至偉了。
同時他還給許多的大學捐贈了11架飛機,成為了教學用具。這些彌足珍貴的教具,都在機身上寫下了他的名字,以紀念這位為中國航天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普通農民。
現在的張長生已經是我國民間科普航天科學的重要力量之一了。雖然張先生現在已經年近70,但是精神卻十分的好。如果不認識的人看到他,可能以為他的年紀也就五六十歲。可以說投入到自己喜愛的事業當中,確實能夠讓人精神煥發。
現在的張長生依然每天待在自己的博物館裡,為前來參觀的人進行講解。他說,如果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中國人瞭解和熱愛航空,讓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更加輝煌,那麼自己這輩子也就值了。
像張長生這樣的人,實際上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他們有自己的愛好,也渴望著為祖國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在未來還能有更多的張長生先生出現。只有全民瞭解國防,喜愛國防,我國的國防才能日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