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隨著首批12架蘇27飛抵我國,中國空軍正式開始了三代機時代。不過蘇27的原產國蘇聯早在1983年就開始服役米格29戰鬥機,而美國空軍在1978年就開始列裝F16戰鬥機,中國空軍剛開始接觸三代機的1992年,俄羅斯空軍和美國空軍都已經裝備了幾百架三代戰鬥機!
我國空軍規模非常大,三代機之前裝備有幾千架殲6、殲7等二代機,用三代機替換如此多的二代機,只靠引進顯然行不通,如果引進上千架三代機,不僅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這種裝備方式的可靠性也不行,會一直受制於人,而且如果不攻克三代機技術,接下來的四代機、五代機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在引進蘇27之後,我國立即上馬了國產三代機專案。
殲10戰鬥機在1994年開始研發,2004年開始服役,殲10服役之前空軍三代機只有一百餘架在俄羅斯生產的蘇27和在國內組裝的殲11A,這個數量與我國對國土防空的巨大需求相比可謂是杯水車薪,一百餘架三代機只能滿足一個方向上的防空需求,仍然沒有解決空軍對三代機的基本需求,因此殲10從服役到停產的10年時間內就迅速生產了300架,為的就是先把基本需求解決了。
不過殲10與殲11畢竟是兩款完全不同的三代機,殲11雙發重型、高載彈量和大作戰半徑的優點是殲10所不具備的,因此在殲10A量產的同時,我國著手了對蘇27的逆向研究工作。蘇27的特點是機動能力強,這一點從我國殲11A在東海上空牢牢壓制F15J就可以體現出來,不過航電系統就有點差強人意了,因此我國對殲11A的升級主要體現在航電武器系統方面。
2008年,全面換裝國產航電、武器和動力系統的殲11B開始裝備,殲11B除了保留蘇27的氣動外形,其他方面與蘇27已經沒有任何關係,完全稱得上是一款國產戰機。而保留這個氣動外形純屬蘇27的氣動佈局太過優秀,沒必要改變,並非我們研發不出新的氣動佈局,要知道當時我國的風洞系統已經非常成熟。
在2014年這個時間點上,我空軍已經擁有超過300架殲10A戰鬥機以及三百多架蘇27/蘇30和殲11系列重型戰鬥機,三代機總量超過600架,基本需求解決後我國開始著手提高三代戰鬥機的效能,殲10B就是一個試水型號,殲10B對殲10A的機體進行了大幅最佳化,機頭部位重新設計以便安裝相控陣雷達,但作為一個過渡型號,殲10B的產量並不大,至停產時數量僅有50架左右。
殲10B之後就是殲10C和殲16戰鬥機,這兩款戰鬥機是我空軍全面實現三代機規模和效能齊頭並進的核心機型,殲10C和殲16均裝備有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國產航電、態勢感知系統,武器系統也是遠端霹靂15加近距離霹靂10的組合,兩款機型一個負責國土防空,一個負責以攻為守,讓空軍具備了現代化的攻防能力。殲16和殲10C在2016年和2017年前後腳服役,目前的數量均超過了200架。
從2004年到2021年這17年間,中國空軍裝備的國產三代機從零到擁有三大型號、數量達到了一千架,這就是中國空軍速度!這個速度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展望未來,隨著殲10C和殲16的繼續生產,以及國產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的穩步量產以及升級,我空軍實力會以極快的速度繼續增強,2021年9月我國宣佈中國空軍已經成長為一支戰略空軍,這就是對空軍十幾年發展的一個最好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