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世界上目前裝備五代機的國家屈指可數,美國率先裝備了2款五代機,分別是F-22和F-35戰機,俄羅斯除了裝備蘇-57戰機之外,也在打造第二款五代機蘇-75,而我國裝備了殲-20戰機的同時,也在積極開發另一款五代機FC-31,我們暫且叫殲-35,我國也是同時研發和裝備兩款五代機的國家,意義重大。
兩款五代機的同日亮相:“中國空軍的雄心正在變成現實”
南有成飛,北有沈飛,一是出品了殲-20,世界上首款鴨翼佈局的五代機就此誕生;一是出品了FC-31和殲-35,幾近打破了“五代無中型”的桎梏,也是世界目前唯二的採用了雙中等推力級的雙發中型第五代戰鬥機。兩大飛機制造廠如同雙劍合璧,殲-20和殲-35不光是中國的“爭氣機”,更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體現: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同時在研兩款五代機!
可以展望的是,待殲-35服役後,解放軍海空軍航空兵也就都擁有了五代戰鬥機。一是中國軍迷們再也不用擔心美製F-35在第一島鏈內廣泛部署形成“包圍圈”,二是大大地增強了中國海空軍航空兵的總體實力。在這麼一片欣欣向榮的大背景下,外媒如此評論:中國空軍的雄心正在變成現實。
殲-20雙座版橫空出世:打破了“五代無雙座”的慣例
不同於以往的戰鬥機,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款雙座型五代機服役。在三代機以前,雙座版本戰鬥機基本承擔著高階戰鬥教練機的任務,如蘇-27UB;也有在當時將操縱、雷達操作分開的考慮,如F-4“鬼怪”系列和F-14“雄貓”系列。
F-22雙座版本也沒搞出來
不過,美俄的五代機可沒有這樣的考慮:一是五代機機內空間“寸土寸金”,設計密度相當大,再額外新增1個乘員座艙將會導致戰鬥機內的空間非必要地減少,一些機載裝置也只能愈加緊湊。二是美俄本身就計劃研製的FB-22和SU-57雙座版本都終止了專案發展。五代機的雙座
在此時,新增的乘員座艙並不會帶來太多實質性的體驗:五代機的人際功效已經相當完美,如殲-20的操縱系統中就擁有語音發射導彈的功能,甚至還可以識別方言;在AI人工智慧系統加入五代機的操縱輔助系統中時,大大地節省了飛行員的操縱強度,可以令飛行員節省體力和操縱流程。
但是,大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殲-20雙座版(後稱殲-20S),打破了“五代無雙座”的慣例。鑑於當今五代機的機載操縱輔助系統已經相當智慧化,將後座飛行員單純地視為雷達、電子戰系統等裝置的操作員顯然有些單一,我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想。
很明顯,自媒體並不乏將殲-20S的雙座設計解讀為未來空戰無人機的指揮所。那麼,後座飛行員便是指揮員。那麼我們可以推測,既然可以承擔空戰無人機的指揮任務,也能承擔有人戰鬥機的指揮任務:利用殲-20S相對次要的作戰地位和主要的指揮地位,指揮員在機上可以利用同樣豐富的電子裝置和強大的資料鏈系統,承擔從預警機到戰鬥機之間充分溝通的橋樑。
同理,殲-35戰機也可以。在新型大型航母上,將會有一定的可能搭載部分殲-15T和殲-35,新一代固定翼艦載機空警-600也將會加入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裝備序列。這樣一來,如果殲-35會衍生出雙座版本,那麼也可以利用作戰體系的優勢,向僚機傳達預警機的指令,或者承擔前線指揮的任務。
難道雙座殲-35只能擔任這些任務嗎?顯然不止。若我國在此基礎上研製一款隱身版電子戰機,完全能夠憑藉隱身的優勢,滲透到敵軍縱深上空,以大功率的電子戰系統對敵進行電磁干擾,這能在極為隱蔽的狀態下發起突然的進攻。若在內建反輻射導彈的情況下,殲-35電子戰機將徹頭徹尾地變成來去無蹤的殺手:儘管當代雷達的反隱身能力提升了不少,但作為一款隱身電子戰機,和雷達相比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存在。
展望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未來:殲-35雙座版還會遠嗎?
很明顯,海軍艦載航空兵的發展進度要稍稍落後於空軍。這是因為海軍艦載航空兵對飛機的要求頗高。然而,上文中解釋的空戰無人機指揮所顯然短期內在航母上實現不了:即便是陸基機場起降的空戰無人機幾乎仍處於不見廬山真面目的狀態,可想而知其要完成實用化還需要多長時間;再者,即便完成了理論上的實用化,實戰對其而言也是遙遙無期的。這在未來顯然有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上艦對其而言顯然不現實。
相比更執著於空戰、幾乎只能攜帶空空導彈的空戰無人機,海軍也許更需要有人戰鬥機,可以攜帶反艦導彈等多種航彈。從這一角度上看,空戰無人機也就極少可能會被海軍艦載航空兵選中。那麼問題來了,空戰無人機如果不用在航母上,航母還需要雙座五代機嗎?
以美軍為例,如今美軍裝備的F/A-18F雙座艦載機和EA-18G電子戰機均承擔著相對重要的任務:前者作為中隊指揮機、戰鬥轟炸機使用,後座指揮員可以利用通訊工具向編隊中各機傳達命令;也可以操作空地導彈、空射反艦導彈。而後者的後座操作員則負責操作一系列電子戰系統。二人分工合作,明顯能讓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FC-31戰機潛力巨大
反過來看,如果讓駕駛、通訊、操作對地、對空武器甚至是指揮都交由一個飛行員來承擔,那麼要麼他將無可避免手忙腳亂的現象發生。而如果能增加一個機組成員,那麼前座飛行員可以只負責駕駛、通訊,後座飛行員則可以負責對地、對空武器和指揮。而如果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那麼以殲-35為基礎研製艦載電子戰機也將成為現實。
顯然,殲-35的最大缺陷在於其機體。作為一款雙發五代中型艦載機,其機內空間顯然不會太大。若是改裝成雙座機,航程將會受到相對大的影響。其次,機體內建電子戰裝備,這又會壓縮一定的機內位置、佔用一定的發動機剩餘功率。這帶來的影響是相對大的:若如F-35一樣壓縮雷達陣列布置、強行塞入電子戰系統,縮短的是雷達最遠探測距離。
幸而中國殲-35戰鬥機的雙釋出置略有優勢(日後可升級推重比更大的WS-19發動機,總推力較F-135大),因而對佔用發動機剩餘功率的影響要較F-35少。不過,在電子裝置發展日新月異的當前,電子戰系統小型化便是一個趨勢:美國F-35戰鬥機在研製之初明確機內搭載電子戰系統,而中國殲-35的設計定型時間又較F-35遲,因此電子戰系統小型化、大功率化是極有可能的。
小結
綜上所述,首先,殲-35改裝成電子戰機是極具可能的。而這樣的設計也許早已經在進行構思:在F-35已經在第一島鏈內廣泛部署的當前,海軍艦載機隱身化似乎變得刻不容緩;其次,目前中國海軍裝備的兩艘航母和中國尚處於在建狀態的003航母來說,大如殲-15這樣的雙發重型戰鬥機似乎仍有不足,坊間也有“海軍更喜歡雙發中型多用途艦載戰鬥機”的傳言。不管如何,作為中型五代艦載機的殲-35在體積上較殲-15有著天然小的優勢,這能提升中國目前裝備中型航母的載機量。
雖然美俄兩國都有發展雙座五代戰鬥機的構思,但世界上第一款雙座五代機的紀錄還是花落中華。既然雙座五代戰鬥機殲-20S能夠率先被中國航空工業推出,那麼就一定有能力讓殲-35衍生出雙座的改型;進而再讓殲-35雙座版本改進成雙座電子戰機,這將能重新整理當今世界電子戰機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