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刺真的是黑科技?宋代就以出現,新中國大量裝備其實是無奈之舉
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生產的53式步騎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56式突擊步槍)、63式自動步槍都大量採用了稜刺這種裝備。
長期以來關於我國的稜刺也產生了無數的謠言,比如就在我國淘汰稜刺是因為這種裝備太過於狠毒,殺傷力驚人,傷口難縫合,聯合國禁止我國裝備稜刺,我國生產的稜刺刀身用“毒藥”浸泡過,刺中人體後會有二次傷害等。上述這些段子就是關於我國稜刺常見的幾種謠言。
首先稜刺這種裝備造成的創口和刺刀相比較小,其縫合難度也不高。我國部分版本的稜刺採用了磷化處理,其通體呈黑色,這種金屬處理工藝是為了防止鏽蝕,並不是什麼“喂毒”,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軍士兵出現了被我軍稜刺刺傷後出現了感染的情況,實際上感染問題是因為稜刺在攜行過程中沾上了泥土等汙染物,在刺入人體後細菌造成了感染。
稜刺這種裝備就是普通的冷兵器,現代稜刺出現的時間在17世紀左右,當時歐洲國家開始在燧發槍上安裝刺刀或稜刺等裝備來提升步兵的肉搏能力,由於稜刺的加工難度和生產成本較低,稜刺就得到了快速普及,成為了當時很多歐陸國家的制式裝備。
其實稜刺這種裝備在我國宋代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稜刺被稱為破甲錐、透甲錐、錐槍等,其形狀和現代稜刺非常相似,破甲錐屬於長兵器,其槍頭由金屬製成,槍桿選用1.8至2米的木杆,破甲錐這種長兵器主要用於破甲,透過槍頭刺入甲冑的縫隙對人體造成致命殺傷,在元明兩代破甲錐這種兵器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到了清代中早期破甲錐依舊是綠營的制式裝備之一,隨著熱兵器的大規模運用,披甲率不斷下降,破甲錐這種用法較為單一的裝備也逐漸退出了戰場。
我國接觸現代稜刺的時間很早,清朝末期清政府從西方進口了大量的輕武器裝備,其中就有配套的稜刺,如法國的1874型稜刺,沙俄莫辛納甘1891型步槍的稜刺。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使用的44式步騎槍就帶有摺疊稜刺,我軍在抗戰期間曾大量繳獲了該槍,我軍邊區兵工廠開發的八一式步騎槍就借鑑了44式步騎槍摺疊稜刺的設計。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款制式步槍53式步騎槍就採用了摺疊稜刺,53式步騎槍仿製的是蘇聯莫辛納甘1944型步騎槍。
53式步騎槍和53式摺疊四稜刺的細節圖,53式摺疊四稜刺採用了平頭設計
53式步騎槍和原版幾乎一模一樣,其採用的摺疊稜刺是四稜設計,其全長380毫米,採用了硬度較高的合金鋼材,53式步騎槍的稜刺向右側摺疊,在攜行過程中也很方便,而且摺疊稜刺不易於遺失,安裝速度也要比單體式刺刀要快一些。53式四稜刺也是新中國的第一款制式刺刀,在53式步槍列裝一線部隊後不少老戰士反應稜刺的使用方式過於單一,只能近些突刺,沒有劈砍等功能。
由於53式步騎槍的效能在上世紀50年代已經非常落後,該槍只是一款過渡產品,在上世紀60年代53式步騎槍便停產了,該槍大量替退給了我國的民兵隊伍。
在1956年我國引進了蘇聯SKS半自動步槍和AK47Ⅲ型突擊步槍的全套技術資料,於同年開發出了56式槍族,即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56式突擊步槍)、56式班用機槍。我國最初生產的56式衝鋒槍除了機匣上的漢字外和原版的AK47Ⅲ型一模一樣,並沒有全包圍準星和摺疊稜刺等外觀特徵,當時的56式衝鋒槍配備的是仿蘇聯原版的56式可拆卸刺刀,該型裝備是一款標準的劍型刺刀,其全長258毫米、刃長152毫米、刃寬20毫米,56式可拆卸刺刀採用了合金鋼材,也可以單獨作為匕首使用。
蘇聯也曾支援給我國不少原版的AK47刺刀,我國生產的早期型56式衝鋒槍都是國產刺刀和蘇聯刺刀混合配發的,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不少解放軍戰士反應蘇聯刺刀的質量要比國產刺刀好很多,由於當時我國在基礎材料方面有明顯的短板,導致生產出的56式可拆卸刺刀較軟,在潮溼的環境下容易生鏽,而且在拼刺訓練中容易彎。
加裝了可拆卸刺刀的早期型56式衝鋒槍,圖中的56衝屬於第一批次產型號
在1966年前我軍有不少56式衝鋒槍並不配備刺刀,一方面是因為國產56式可拆卸刺刀有著種種問題沒有解決,另一方面是我國認為56式突擊步槍的作用和衝鋒槍一樣,當時我國的步兵班只有正副班長才會配備56式突擊步槍,其餘戰士裝備的全是56式半自動步槍。我國生產的早期型56式半自動步槍同樣也和原版SKS沒有多少區別,其採用了摺疊的劍型刺刀,該型摺疊刺刀和56式可拆卸刺刀有著一樣的問題,就是其硬度較低,容易出現彎折的問題。
中印邊境對峙 解放軍軍戰士的56式衝鋒槍並沒有安裝刺刀,而56式半自動步槍有自帶的劍型刺刀
在中蘇邊境巡邏的解放軍戰士,其手中的56式衝鋒槍屬於早期型號,並沒有摺疊稜刺
在對印自衛反擊戰後我軍也意識到了刺刀這種古老的裝備也有一定的使用價值,56式衝鋒槍仍然需要配備刺刀,同時軍方高層領導也希望發揮我軍刺刀見紅的優良傳統,1966年我國決定恢復56式衝鋒槍的刺刀附件,由於受制於我國基礎工業能力,我國軍工部門決定以傳統的摺疊稜刺來代替56式可拆卸刺刀和56式半自動步槍的劍型刺刀。
稜刺的結構強度較高,對於材料的要求相對較低,同時稜刺的加工成本也很低廉,便於大規模量產,同時56式半自動步槍也用摺疊稜刺替代了摺疊劍型刺刀。
56式衝鋒槍的三稜刺和56式半自動步槍的三稜刺尺寸不同,其連線結構也有一定的差異,兩者不可以通用,56沖和56半的稜刺採用了變截面設計,其後部是圓柱形,前端才加工成了稜形,其刺尖是扁平的,在摺疊情況下稜刺會容納在護木的預留面內。
56沖和56半的稜刺的外形決定了其只有突刺一種使用方式,很多玩家和收藏者都把56沖和56半的稜刺稱為“改錐”。當時我軍裝備的63式自動步槍也採用了摺疊稜刺。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稜刺的長度普遍要比劍型刺刀要長,一寸長一寸強這種古典兵擊理念也能運用到拼刺上,而且稜刺的穿透性要比劍型刺刀略好,但是稜刺的缺點也非常明顯,稜刺四周都不開刃,這也導致56半、56衝、63式的稜刺功能過於單一,沒有砍劈功能,同時稜刺指的殺傷力也非常有限,如果沒有刺到要害部位很難給敵人造成致命傷害。
而且56半、56衝、63式的稜刺的稜刺都是不可拆卸設計(不能徒手快速拆卸,需要藉助工具)這也導致解放軍戰士缺少近身肉搏的短兵,可拆卸的劍型刺刀或多功能刺刀在關鍵時刻能做為匕首實用。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和兩山輪戰時期,我軍精銳偵察兵部隊都額外配發了65式偵察兵匕首,這也是因為稜刺的功能過於單一,使用稜刺執行一些模哨任務很不方面。而且輕武器上加裝摺疊稜刺也會降低人機工效,變向的增加輕武器重量。
可以說我國大規模的裝備稜刺也是一種無奈之舉,隨著我國工業能力的提升,我國在研發81式自動步槍的過程中也開發出了81式刺刀,至此稜刺這種裝備也退出了我軍裝備序列。
81式刺刀並不是多功能軍刺,其功能較為單一,主要的殺傷手段還是以刺擊為主,沒有切割功能(81式軍刺的兩邊開的是假刃)但是81式刺刀好在是可拆卸設計,可以作為近身格鬥裝備。
說一個有關冷兵器的知識,刀身上的“血槽”(樋)並不是用來放血或便於拔刀的,其作用主要是用來減重和提升結構強度。在81式刺刀之後,我國開發出了87式多功能刺刀,在95式步槍列裝部隊後,我國又開發了95式多功能刺刀,至此中國刺刀已經和世界先進水平接壤了。
原創文章,請尊重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