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12日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宋若虹 王抒鷗)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推出的臨展“長江萬里青——長江流域青銅器精品展”即將結束,撤展已進入倒計時。5個月來,該展迎來大批參觀者,不過一些接待參觀者的志願者反映,大多數遊客並不能準確地叫出眾多青銅器的名稱,這讓遊客們在飽眼福、漲知識的同時,多少留下了些遺憾。
對此,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考古研究部主任廖航11月12日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青銅器的器名中的確有諸多普通人較為陌生的生僻字,晦澀難懂。對於這一類的器名,應當在器物的展牌上標註現代漢語拼音。為了加深觀眾對於某個器名的印象,還可以對器名的內涵、作用、年代、使用方式等作進一步的解釋,配以對應器物的圖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讓觀眾理解生僻器名的真實含義。對於某些特別重要的、古人頻繁使用的器類,可以製作多媒體,以故事形式進行敘述闡釋,或者講解員重點講解,加深觀眾觀感。博物館在文物說明牌的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此類問題,給生僻字注音。
廖航表示,盤龍城遺址博物館常設展覽中,不僅對生僻字進行了注音,還透過類比、知識問答、互動滾筒、多媒體等方式對文物從名稱到使用方式進行解讀。此外,很多博物館也會在諸如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進行科普,遊客朋友們可以關注,積累對生僻字和文物的瞭解。
為了讓遊客對展覽進行深入瞭解,盤龍城遺址博物館在未來的講解工作中,將不斷向遊客普及各類青銅器的叫法和使用方式,還會將相關內容整理成篇,在公眾號上進行普及,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此次,就將“長江萬里青——長江流域青銅器精品展”裡青銅器生僻字,發到該館微信公眾號上。歡迎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長江流域青銅器的名稱,你能認出幾個?
1.炊食器
簋gui(三聲):盛食器,流行於商周時期。多為圓形,其形似碗,敞口、圓腹、圈足,耳部和底部形制多變。簋的主要用途是盛裝熟飯,略相當於後世的大飯碗。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在西周時期,它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
銅簋 商代
畢監簋 西周
鬲li(四聲):器形為圓口、深腹、袋狀足,分襠或不分襠,少數頸部有耳。袋足下直接燃火烹煮食物。春秋戰國時期,鬲多以偶數組合與列鼎同墓隨葬,起陪鼎的作用。到了戰國晚期,青銅鬲逐漸消失。
三羊紋銅鬲 商代
甗yan(三聲):蒸食器,由甑與鬲組合而成,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主要流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
膫君銅甗 戰國
2.酒器
罍lei(二聲):盛酒器、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存世青銅罍發現較少,多集中於長江流域高等級貴族墓葬。
蟠龍獸首銅罍 西周早期
蟠龍獸首銅罍 西周早期
卣you(三聲):盛酒器,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樑;腹或圓或橢或方,有也作圓筒形,主要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
卣中有一類直筒狀附有梁被稱之為提樑卣,還有一種貓頭鷹造型的卣,形象生動活潑,被稱之為鴞卣。
鴞卣 商代
缶fou(三聲):最常見的一種貯酒器,一般是成對出土,早期多配提鏈,方便倒酒,尊、缶常與鑑、盤配合使用,飲酒時人們往往用尊缶來盛裝酒,並在尊缶與鑑或盤之間的空隙來放置冰塊。
曾侯丙方缶 戰國中期
觚gu(一聲):飲酒器、禮器。長筒狀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狀高圈足。最早見於商代中期,流行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後便漸漸消失。出土時常常觚爵同時出現。
父乙銅觚 西周早期
斝jia(三聲):盛酒、溫酒器。與爵相似,敞口,三足較尖,具鋬,口部有雙柱,一般為蘑菇狀,無尾無流。最早出現於二里頭文化時期,盛行於商末周初,西周早期以後慢慢消失。
銅斝 商代(盤龍城遺址·李家嘴1號墓出土)
觶zhi(四聲):飲酒器,形制較小,始見於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非常流行,西周早期以後慢慢消失。出土時常常與爵觚同時出現,或為配合使用。
銅觶 西周早期
盉he(二聲):調酒、溫酒器。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曲柄盉是群舒最具地域特色的器物之一。
曲柄盉 春秋
觥gong(一聲):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腹橢圓,圈足或四足,獸頭形蓋,亦有整個酒器作獸形。
銅觥 西周早期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與青銅器名稱相關的生僻字?
歡迎留言,一起來感受青銅文化的魅力吧!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