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起源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這是古人對瓷器描繪的傳神詩句。詩中瓷器晶瑩剔透、熠熠生輝,讓人神清氣爽。
中國作為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那麼,瓷器到底起源於何時呢?
據史料記載、專家考證,早在3600年前的商代中期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遙想商末紂王和妲己的酒池肉林中,就浸泡著不少美輪美奐的歡娛器皿吧。
根據考古挖掘,在鄭州出土的青釉瓷尊通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瓷器之一,我們稱為原始青瓷。
此器高25.6釐米,口徑21.4釐米以高嶺土燒製而成,通體施稀薄的淡黃釉,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
後來,考古有了新發現,專家發現,在夏代人們就已經在瓷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長石、石英等成分,燒製出了一種胎質呈白色、質地硬於陶器的器皿,就其燒結效能和堅硬程度而言,接近原始青瓷。但是器皿表面無釉,我們稱其為“原始素燒瓷”。
原始素燒瓷的器型主要有酒器和豆、缽等食器,器皿表面多刻有饕餮紋、雲雷紋、曲折紋等精美圖案,相比於同期的青銅器,算是一種創新的工藝品了。
原始素燒瓷為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由此,我們看到了一條脈絡:陶器—原始素燒瓷-原始青瓷—瓷器。
追本溯源,瓷器就是由陶器發展演變而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陶瓷不分也是這一演變發展的佐證。
那陶器和瓷器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是使用原料不同:陶器燒造的原材料是黏土,瓷器的胎土是石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嶺土。
其次,陶器和瓷器的堅硬程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低,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甚至達到800℃以下,一般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所以陶器的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而瓷器的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第三,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中國在一萬多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時代初期就開始使用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印紋陶等。
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我們的祖先用瓷土為原料,燒製出胎質灰白、器表無釉、火候較低的器皿,即所謂白陶或稱灰陶。
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的白色陶器,是用高嶺土燒製的,質地潔白細膩,是與瓷器最為接近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