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1510 文徵明 仿黃公望溪閣閒居圖
水墨紙本 立軸
139.3×64.6cm
RMB: 4,000,000 - 5,000,000
【題識】陪吳師匏翁先生遊支硎山,山人陸子靜為人篤雅好潔,開逕薙草石鼎烹雲,出示黃公望溪閣閒居圖,命餘摹之。不揣援筆寫此並小詩。幽人娛寂境,燕坐詠影長。日落亂山紫,雨餘疏樹涼。閒情消世事,野色送秋光。仙家知不遠,細路繞崇崗。徵明。
【鈐印】徵仲父印(朱、與《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第176頁:文徵明12印吻合) 、徵明(白)、徵仲(朱)
【題跋】
文徵明題識:陪吳師匏翁先生遊支硎山,山人陸子靜為人篤雅好潔,開逕薙草石鼎烹雲,出示黃公望《溪閣閒居圖》命餘摹之,不揣援筆寫此並小詩。
幽人娛寂境,燕坐詠影長。日落亂山紫,雨餘疏樹涼。閒情消世事,野色送秋光。仙家知不遠,細路繞崇崗。徵明。
一、翁方綱 五跋
1、文畫仿大痴,如仿蘇黃字。同時沈與吳,坡谷誰法嗣。先生獨兼之,飛騰掩前輩。蓋以雄秀姿,而得巧力備。所以畫稱麄,譬彼沈之細。此遊陪吳師,支硎訪幽邃。陸子堂為開,一峰幀可配。援筆為摹臨,蒼然取大意。黃幀吾未見,頗已領深秘。水閣與石樑,遠近窮位置。坡陀淡濃間,重掩有餘地。請從山腳論,吞吐收空翠。實於沉厚中,能寓深穩氣。身名俾壽臧,兒孫復昌熾。畫傢俱相法,此理天所致。河陽品營邱,昔已拈斯義。今人學衡山,但知邇姿媚。如此渾淪境,寥寥幾人至。羅家名父子,鑑藏得高寄。何當營草舍,日共披篋笥。嘗謂衡山先生作蘇書勝於吳匏庵,作黃書勝於沈石田也。乾隆乙卯(1795年)春正月十七日,與兩峰同賞於魚山寓齋賦此。方綱。鈐印:大雅(朱)、覃溪(朱)
2、此幀衡山自題無歲月,考匏庵以宏治十七年(1504)甲子卒於位,年七十。匏庵自服官京師,三十餘年間,惟前後丁憂里居,不滿六載而已,其丁繼母憂在宏治八年(1495)擢吏部右侍郎之後,則惟九年丙辰(1496)至十年丁巳(1497)此二年中家居耳。此題雲“同遊支硎”,則衡山年甫廿七八歲時也。然則所謂麄文者,是其少作,而風骨已蒼渾如此,是可寶也。是夕自魚山寓歸,跋此於左。鈐印:翁方綱(白)
3、明日兩峰以此軸見贈,和衡山自題韻二首為謝,並邀魚山和。爾我追前夢,同遊意思長。過橋新雨滑,瀹鼎片雲涼。石翠飛泉急,江沙漏樹光。只應留故紙,支榮記平岡。讀畫馮生榻,春晴晝漸長。誰評年少壯,有此筆蒼涼。共爾參詩髓,添予掛壁光。蹇修勞玉佩,何減㲄崑岡。予先收得衡山大軸,亦壯歲麄筆,可與此配也,二月朔,方綱。鈐印:蘇齋(朱)、字正三號彝齋(朱)
4、吳興陳映之《寓賞編》載沈石田《紀遊二十段》圖卷,其第九段支硎山居雲“支硎山人陸子招餘入山”云云,蓋即此畫所云陸子靜者也。但其第二十段後有匏庵跋雲“自丁亥杜門不復作遠行,想因書招其南持卷至”云云,此則似與“宏治丙辰(1496年)、丁巳(1497年)唯此二年家居”之語不合。然丁亥是成化三年(1467年),匏庵時年卅三,匏庵以天順七年癸未(1463年)貢入成均,至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舉京兆試。此乃雲自丁亥杜門不出者,非其實也。且據石田畫後□跋,在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年)而具以此畫卷歸於匏庵。令嗣卻在匏翁跋敘上從“丁亥歲杜門不出”說起,則是匏庵自成化年以後十數年中總在家居,並無中京兆試,舉一人授修撰之事,豈非笑柄耶?陳君《寓賞編》已刊版行於世,恐有誤數。此條以疑匏庵里居之歲月者,故不可以不辨耳。《衡山集》中稱“先友”,其稱“吳師”則僅見於此,則足補集中所未及也。二月望日記。鈐印:翁方綱(白)
5、偶見王麓臺《廬山圖》,用大痴法,渾侖雄厚,實其平生出意傑作,因以此幅同觀,乃彌嘆麄文之不可幾及。丁卯(1807年)十月廿一日。
二、吳錫麒跋
詩畫緣難盡,溪山夢正長。百年秋屢換,千尺雪生涼。石鼎翻雲液,書窗借墨光。支硎舊遊在,還許認煙岡。錢唐吳錫麒。鈐印:吳錫麒印(白)
三、馮敏昌錄羅聘詩
昔賢幽賞處,潑墨興偏長。石鼎鳴春雨,松窗生晝涼。泉聲破山色,閣影倒溪光。我亦曾遐矚,高吟千仞岡。羅聘。
四、馮敏昌跋
是日無寒具,春燈話最長。共餐山翠黛,頓解榻荒涼。翰墨精靈聚,門牆著錄光。蘇齋許來叩,寤寐向曾岡。敏昌。二月朔日馮敏昌書。鈐印:敏昌(白)
五、樂宮譜跋
正蠟遊山屐,吳山尚阻長。煙巒忽飛動,塵夢已清涼。未訪停雲址,頻驚潑墨光。(昨集蘇齋,曾見衡山巨㡧)誰師海嶽法,為我寫東岡。師友追陪樂,因緣舊話長。獨衝殘雪去,空惹暮雲涼。榮馬尋支遁,遺縑想吉光。陸家翔鳳意,回首愧高岡。
乙卯(1795年)二月將出都,次韻二首,蘇齋弟子樂宮譜。鈐印:樂宮譜印(白)、蓮裳(朱)
【題簽】明文待詔山水軸。南海潘氏介庵珍藏。
【鑑藏印】天水郡所藏書畫印記(朱)、虎(朱)、覃溪審定(朱)、覃溪鑑藏(朱)
【說明】趙宧光、羅聘、翁方綱、潘介庵遞藏。
【出版】(美)艾瑞慈(Richard Edwards),《文徵明的藝術The Art of Wen Cheng-Ming》,圖版VIII,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76年。
【展覽】1.“文徵明的藝術”,美國安娜堡密歇根大學藝術博物館,1976年1月25日至2月29日。
2.“文徵明的藝術”,美國紐約亞洲畫廊,1976年4月7日至6月7日。
【著錄】1.翁方綱,《復初齋詩集》卷三十四《跋文衡山臨黃大痴溪閣閒居圖》,清光緒四年李彥章校刻本。
2.翁方綱,《復初齋詩集》卷四十七《蘇齋小草三•兩峰竟以文畫見贈和衡山自題韻為謝二首兼邀魚山和作》,清光緒四年李彥章校刻本。
3.樂均,《青芝山館詩集》卷四《古今體詩•題文衡山溪閣閒居圖次衡山原韻,衡山遊支硎山作此圖,覃溪先生藏》,清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4.(美)艾瑞慈,《文徵明的藝術》,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76年,第52至55頁。
5.周道振,《文徵明集》卷六《題畫》,第10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賀野《賀野全集》卷三《再識吳門畫派》,2015年。
【藏家簡介】
1.趙宧光(1559-1625),字凡夫,號廣平。江蘇太倉人。書法家、收藏家。所藏名跡皆鈐“天水郡所藏書畫印記”、“虎”印章。
2.羅聘(1733-1799),字遯夫,號兩峰。安徽歙縣人,流寓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工詩文,善畫梅、蘭、竹。精鑑別。
3.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北京人。官至內閣學士。書法家、金石學家。精於鑑賞,尤長考證。富收藏。
4.潘介庵,廣東南海人。清代南海收藏世家潘氏望族後裔,收藏富甲一方。
這是一幅包含著人文情懷與友朋情誼的畫作。
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春天,當羅聘在時任禮部侍郎錢載(1708—1793)的別業木雞軒第一次見到回京待職的翁方綱時,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這位的同齡人,會成為自己餘生的知己和伯樂,其友誼延續近二十年。翁方綱回憶起那次相遇,只見羅聘雙目炯炯有神,手持其師金農詩集,“有曠古之懷”。一見知君,二人即成莫逆。
在京期間,羅聘屢屢為翁方綱及其家人作畫,翁也特地遴選羅詩,輯成《香葉草堂詩存》併為之作序。在上海圖書館藏有翁方綱《致蘇潭札》,是翁氏向其門生謝啟昆 (1737—1802,字蘊山,號蘇潭,江西南康人)介紹羅聘,並希望將要到杭州謀生的羅聘能夠得到任職當地的謝啟昆的照顧。信中,翁方綱仔細介紹了羅聘的畫藝:“兩峰之畫,專學杭人金壽門,作窠石梅花,非奚鐵生之常作山水大幅者,然而畫學之源委則其胸中透徹之至......惟兩峰則於杭人丁敬身、金壽門具有師承,丁敬身之金石,金壽門之翰墨,兩峰具能得其來歷,後進之士,問津詩畫所必資也。”翁方綱褒揚羅聘對畫理理悟頗深,又能在金農、丁敬之外有所突破。但卻擔心他因嗜酒而使生活落入窘境,故特修書一封,幫助羅聘提前安排好杭州的生活,足以見二人感情之深。本次十竹齋(北京)2021秋拍推出的這件文徵明《仿黃公望溪閣閒居圖》,則是羅聘送給翁方綱的厚禮,是兩人知己之情的直接見證。
區域性
這段故事要從乾隆乙卯(1795年)春正月的一次雅集說起:這是翁方綱及其弟子之間的聚會,參與者有翁方綱、羅聘及其子、馮敏昌、吳錫麒、樂鈞,以及餘集、趙懷玉、伊秉綬、金學蓮、王宗諘等等。根據本幅題跋可知,這次聚會有可能是為樂鈞將離開北京而送行。上元剛過,他們便迫不及待地相聚在馮敏昌家中,共同賞畫、寫詩。在這次雅集上,他們同觀了一幅石濤寫竹之作,“竿寬僅二寸許,而一筆自下直上,有月落空庭千萬丈之勢”(沈津《翁方綱年譜》,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2002年。作品見《張嶽軍先生、王雪艇先生、羅志希夫人捐贈書畫特展目錄》)第二天又觀賞了水陸諸像,並食素齋而返。《年譜》未提及在翁方綱和羅聘交遊史上極為重要的本幅文徵明,殊為遺憾,但也給了我們提供為年譜補遺的機會,學界藉此亦可重新審視翁方綱對於乾嘉藝壇的重要影響。
雅集的第一天,羅聘攜子前來,隨身帶著的即是本幅文徵明。隨著畫卷緩緩開啟,高雅的氣質立刻吸引了翁方綱的注意。他認為這幅作品是文徵明同時法嗣沈周與吳寬,又能超越其師的直接體現,對於研究文徵明的藝術源流十分關鍵。因此賦長詩一首,並題於原作右裱邊,以贊此圖“如此渾淪境,寥寥幾人至”的高妙畫境(圖一)。晚上雅集暫時結束,意猶未盡的翁方綱藉此軸攜家,想要進一步確定文徵明具體的創作時間。於是便有了第二段題跋:“此幀衡山自題無歲月,考匏庵以宏治十七年(1504)甲子卒於位,年七十。匏庵自服官京師,三十餘年間,惟前後丁憂里居,不滿六載而已,其丁繼母憂在宏治八年(1495)擢吏部右侍郎之後,則惟九年丙辰(1496)至十年丁巳(1497)此二年中家居耳。此題雲‘同遊支硎’,則衡山年甫廿七八歲時也。”翁方綱透過對吳寬為官三十餘年,唯有丙辰(1496)至丁巳(1497)此二年在蘇州家中丁憂,判斷這幅作品即在這一時期內創作,是文徵明二十七、八歲時候的作品。雖是早年,卻用粗筆,已然顯現出風骨蒼渾的境界,實為難得,故蘇齋老人不僅反覆題跋,而且拿回家細細欣賞,稱“是可寶也”(圖二)。
圖二
此後的半個月裡,翁方綱念念不忘此軸,羅聘見狀,毅然決心割愛,將之贈予翁方綱,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翁方綱激動不已,便用衡山題畫詩所用韻作詩二首為謝(圖三),並邀羅聘、馮敏昌、吳錫麒、樂鈞相唱和,以志勝事。
圖三
馮敏昌(1747—1807),廣東欽州人,字伯求,號魚山。乾隆四十三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補刑部河南司主事。性至孝,尤篤於師友。錢載、張錦芳卒,哭至咯血。與張錦芳、吳亦常齊名,稱“嶺南三子”。 馮敏昌長期追隨翁方綱,深受其詩歌理論、創作實踐乃至風格特點的影響。馮氏去世後,翁方綱親撰墓表,再次讚歎:“予歷掌文衡,所得英雋匪一,而以天才獨擅,屈指君為最先。”此外,吳錫麒(1746—1818),字聖徵,號縠人,錢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兩度充會試同考官,擢右贊善,入直上書房,轉侍講侍讀,升國子監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趨權貴,但名著公卿間。主講揚州安定、爰山、雲間等書院至終,時時注意提拔有才之士。其作古體詩藻採豐贍,在浙派詩人中能繼朱(彝尊)、杭(世駿)、厲(鶚)之後,自成一家。吳錫麒亦為羅聘摯友,曾親自為羅聘撰寫《羅兩峰墓誌銘》。樂鈞(1766—1814,一說1816),原名宮譜,字效堂,一字元淑,號蓮裳。江西撫州人。喜作駢體文,弱冠補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翁方綱拔貢薦入國子監,聘為怡親王府教席。嘉慶六年(1801)鄉試中舉,怡親王欲留,樂鈞以母老辭歸。後屢試不弟,未入仕途,先後遊歷於江淮、楚、粵之間,江南大吏爭相延聘,曾主揚州梅花書院講席。著有《斷水詞》三卷,《耳食錄》初編十二卷,續編八卷等((吳錫麒、樂宮譜、馮敏昌及其馮錄羅聘詩見圖四)。
圖四
然而,翁方綱對此軸的探尋遠未停止。二月十五,他第四次為此軸作跋語。這一次他發現了陳映之《寓賞編》中記載沈周《紀遊二十段》圖卷後有吳寬跋語,說自己“自丁亥(1467年)杜門不復作遠行”,與他所知道的吳寬僅在1496至1497年在蘇州丁憂的情況不符。為了解釋這個情況,翁方綱做了詳細的考訂。他認為陳映之《寓賞編》記載有誤,因為吳寬曾在1463年貢入成均,又在1468年舉京兆試,不可能閉門不出。這就回應了一些人對於文徵明此軸創作時間的疑問(若吳寬自1467年閉門不出,則此軸當在該年之前繪製,然此時文徵明尚未出世),也進一步確認此軸乃文徵明唯一稱吳寬為“吳師”時的作品,可補充《衡山集》之缺失的史料。這一考證體現了翁方綱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史學積澱(圖五)。
圖五
時光荏苒,在羅聘贈此軸的十二年後,翁方綱再一次開啟這幅《仿黃公望溪閣閒居圖》,滿滿的回憶湧上心頭。丁卯(1807年)十月,此時距羅聘下世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年,而當年雅集的主人馮敏昌也在這一年離世。當翁方綱偶爾看到一幅王原祁同樣用黃公望之法作的山水佳作時,他立即打開了這幅同樣以“渾侖雄厚”引人入勝的文徵明。兩幅同觀,卻道文徵明難為王原祁所企及(圖六)。也許真正令他難忘的,不止是文衡山的筆墨,更是斯人已逝的悲涼,和子期不再,唯餘空弦的悵惘。幾多思念,只能在對此軸的摩挲中,再次感觸故人的溫度。人之相交,唯有情誼,最不可負。
圖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