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很多人認為,中國教育的問題在於壓孩子壓得太緊,但所謂的美國精英家庭,私下裡其實抓得也蠻緊的。
而如果以美國教育為參考,中國教育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改善的空間:學得太窄,思維過於絕對,把一時成敗看得太重。
作者:勇敢的特雷西;本文來源:公眾號“爸爸真棒”(ID: babazhenbang)。
在中國,沒有幾個人能像吳軍這樣,對中美頂尖教育都擁有深刻的體驗和理解:
他是清華子弟,自己也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和電子工程系,並曾在清華執教三年;2002年,他又在美國頂尖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了計算機博士學位;畢業近10年之後,他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進入了美國教育的核心圈層;
他在走訪十幾所英美頂尖大學後撰寫的《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更是在對比中美教育的差異後,理解大學教育的經典之作。
吳軍是知名的計算機科學家,是谷歌中日韓文搜尋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曾擔任騰訊副總裁,並創立豐元資本,同時還是個著作頗豐的作家。這樣的多重身份,讓他有著科學家的嚴謹、實業家的視野和格局,談起各種教育問題,能抽絲剝繭、直指靶心。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始終把陪伴家人放在首位的好父親,他會在“親子時間”裡關上手機,遠離干擾。如今,他的大女兒被MIT錄取,小女兒也在美國頂級高中就讀。
前不久,在加州濃烈的陽光下,我們和吳軍博士進行了3小時的對話,從家長最焦慮的“階層固化”,到中國教育應該向美國學習什麼,到父母最應該做什麼……談得非常過癮,因為他的話一定在你的理解力之內,卻永遠會給你帶來全新的認知和啟發。
下面,我們就把其中的精華也分享給您。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呈現。
“我們的教育,能打到80-90分”
現在的媒體特別喜歡比較中美教育,我認為如果要比較中美教育,就要做全面的對比,不能拿哈佛和中國的二流學校對比。美國公立學校教育現在也有很多問題,包括畢業率太低,浪費了教育資源等。
如果打分的話,我覺得可以給中國教育打80到90分。中國教育有不錯的成績,只是現在大家都在追求:能不能把這個成績提高到95分?
為什麼中國這些年追趕美國追趕得很快?
首先,我們每年都有大量的理工科畢業生;其次,雖然中國孩子互相競爭得厲害,但也是在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社會的認可。
而整個西方社會,都過分強調“結果的公平”。比如,美國現在各個地方要求說“交白卷的學生也要給50分”,因為“不要太難看”,零分就是零分,有什麼好難看的?!
這一點上,其實歐洲教育的問題更大,很多人不靠自己努力,而是靠伸手來要東西。
前段時間一位斯坦福大學教授講過這樣一句話,因為他本身是非洲裔,所以他才敢這樣講:“今天的世界到了什麼地步呢?我就從來沒見過,自從奴隸制被廢除之後,居然有那麼多人還會恬不知恥地覺得——自己佔有其他人的勞動是一件合法的事情。”
而中國人的“相信努力”,就是中國最大的優勢,大部分人都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狀況”的原動力。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要有競爭感,但是更要有“合規的競爭”。惡性競爭只會帶來毀滅。
“中國教育不在於壓得太緊,
而是這3大問題”
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教育的問題在於壓孩子壓得太緊,但正如前面所說的,所謂的美國精英家庭,不管外面怎麼說,私下裡其實也抓得蠻緊的。而如果以美國教育為參考,中國教育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改善的空間:
1、以“課本上教育”為主,在技能以外教得太少
即使現在提倡所謂的跨學科STEM教育,很多家長對STEM教育的認知也侷限於“早點學程式設計”。其實STEM的重點不是學程式設計這樣的技能,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涉及的內容則非常全面。
比如我的大女兒參加的STEM隊,從高中開始每年參加比賽,得過一次全美的第一名、一次全美第三名。她們參加的STEM比賽,解決的都是“開放式”的問題,不考你會不會程式設計,而是讓你們提出方案,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
比如有一次比賽,是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美國許多基礎設施是在二戰後建立的,不少水管都會漏水,而要把美國的自來水管全部更換一遍,需要一萬多億美元。比賽就根據這樣的背景條件,提出了一個要求:製作一個方案,能夠在比較便宜又不中斷供水的情況下,解決水管漏水的問題。
美國的STEM比賽,基本都是這樣的綜合性很強的題目。你不光需要提前去做調查研究,還要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解釋和介紹。
2、帶著尋求“標準答案”的思路在學習
在中國的考試裡,如果你不按標準答案的點來回答,就得不到分數,考試的時候,不少“聰明”的學生都在猜“標準答案”。
這個思維的害處在哪呢?
如果你是一個“追趕者”,比如說“原來的計算機是怎麼做的,那我也照樣做一個”,這沒有問題。
但當你不再是“追趕者”,而是和人家並駕齊驅的時候,這事兒就麻煩了——你會不知道往哪兒跑。因為它(往哪兒跑)沒有標準答案。
我個人認為,給孩子標準答案,是扼殺了很多中國年輕人創造力的原因之一。試想,如果做出改變人類突破的科學家們都是規規矩矩地遵循著先賢們的“標準答案”去搞科學研究,那麼現代科學根本不會取得如今的輝煌成就。
人文學科也是一樣,比如我們的每一道歷史題都是有標準答案的,而美國的歷史題常常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邏輯的和不符合邏輯的。
所謂“壞”的答案就是直接抄來的,沒有證據支援的。所謂“好”的答案,就是從事實出發、符合邏輯的結論,這些結論未必和書上講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歷史學家看法一致。
3、把考試和一時的成敗看得太重
美國學校和中國學校有一個非常大的差別,那就是美國學校給的成績(ABCD)是學生在這一個學期裡的綜合表現。但是中國學校的成績,基本就是期中、期末考試那兩次。甭管你平時混得好不好,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使勁突擊突擊努力努力,還能得到好成績。
所以很多學生投機取巧。有一次我跟俞敏洪做一個論壇,底下就有一些人問學期考試的問題。我說:“你別看清華北大好像讀書多麼痛苦,你要想不及格,還真不容易。不及格不是懲罰平時不好好學習的人,是懲罰最後三天還不好好學習的人。”
但這種方法在美國大學根本行不通,因為期末考試的成績,在學期成績裡往往只佔20%。想要成績好,必須一直表現都好。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學生這一學期一貫堅持努力地學下來,知識是真的學懂了,哪怕考試會錯一點,但是道理基本上都學懂了。
我們的學生呢,可能學完以後,又扔回給了老師。
如何用教育來實現階層的流動?
1、“頭部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
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不可能“公平”,一個是教育,一個是醫療。因為它們的頭部資源永遠是有限的。
比如這些年,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幾乎沒有怎麼增加招生,而報考的學生卻增加了七八倍,就顯得錄取比例尤其低。
好大學不可能多招,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教育永遠是金字塔結構。就好比在上海,華山、瑞金醫院,“對不起,就這麼多病床”。
另一方面,人本身就有差異,家庭環境有差異,時間、地點這些外部條件可能也有差異……這些差異最後累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差別。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你抹不平,試圖把它抹平也根本沒有意義。
不同的家庭的培養目標也不能一樣。
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要鼓勵孩子學個“一技之長”,能實現吃穿不愁。比如現在四五十歲的浙江人裡有好多特別會做生意,小生意不大,但是現金流很強。上一代對他們的教育普遍就是:你自己必須有一些本事,這種本事是“賊偷不走,水衝不走,火燒不掉”的。
而對於大多數城市中產來說, “讀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是主要的機會。對我們大部分市民來講,基本到此為止了。大家都看著創業一夜暴富的神話,但創業成功率其實真的很低。不要老想所有的孩子都去當領導,一個領導配十個兵是正常的,十個領導配一個兵,這社會就垮掉了。
還有一些家庭想的是“我的孩子要比我強,要走精英道路”,就要知道這是一條特別辛苦的路。因為一方面基本技能得掌握,另一方面,領導力等這些能力你還得具備。
比如,美國的一些優秀的高中,課外活動要遠比中國更看重,孩子們要在這上面花更多的時間。做課外活動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讓他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將來能夠熱愛生活,另一個是在競技中培養他們的勇氣,獲得名次,讓他們能夠有一些在競爭中成功的經驗。
美國的私立名校錄取的具體標準,我在《大學之路》中有詳細介紹,在這裡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先要有一個特長,再加上學業不錯”,而不是像中國那樣反過來,以學業為主,特長加分。
要做到“特長”,就是州一級前幾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些朋友的孩子在搞體育,這些中學生需要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起床,六點以前開始訓練,八點鐘和大家一起去上課。然後下午放學繼續訓練,週末更是要花大部分時間在訓練上。
因此很多人講美國孩子的負擔一點不比中國學生輕,是有道理的。相比之下,我在中國的朋友的孩子則不會在課外活動中花那麼多精力。
2、“用教育實現躍層,得一層一層的看”
“階層突破”是一個現在大家很喜歡談的話題,但其實這是個理工科的邏輯,有人往上走,就一定有人在往下走。社會要在穩定的前提下,才有這樣一個變化。
如果把階層的突破大致分一下類,可以分為兩種,即貧困階層透過教育進入中產階層,以及中產階層設法變成精英階層。後一種要比前一種難得多。
從貧困階層進入中產階層,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
首先,父母和孩子有個一致的目標,即父母支援孩子上學,孩子自己願意上學。中國目前高考升學率還是非常高的,除了那些不願意讀書的人,幾乎所有人都能考上大學。
然後,在大學裡掌握一項或幾項技能。這是最立竿見影的,更重要的是,它與家庭環境、經濟條件的好壞關係不大。
因此,對於底層來說,只要能認真讀書,並不需要成績那麼優秀,也能完成進階的第一步。容易完成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大部分經濟發達的國家,中產階層是數量最多的群體,因此進入到這個群體的機會較大。
但再往上走就比較難了,這是中國城市裡大部分中產階層遇到的困境。比如很多人這一代做了工程師,他可能並不希望孩子讀書還只是像自己那樣為了單純的一份工作,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進入到管理層、領導層,成為精英。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這些家庭的孩子最累,因為家長不僅要求他們書讀得好,而且還要培養他們各種特長。
由於精英群體的人數少,中產階層完成進階的機會並不大,這是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
3、“精英背後的是見識和格局”
不過,中產階層難以完成這一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思維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發展。
總的來講,我不贊同“起跑線”之說,但如果有什麼起跑線的話,那就是父母的見識。當然,很難要求父母都能有見識,不過父母不斷學習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好處。
父母的精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中國父母的一個可以普遍改進之處是多陪伴孩子,而不是把他們交給家裡老人去帶。從某種角度講,父母把對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補習班和興趣班,多少有些不負責任。
最後,甭管是哪個階層的人,你想上到更高的位置,你就得在那個位置來思考,要揹負更大的社會責任。
其實精英和普通人沒有一個界限。這不是像以前那樣按人數來衡量,更大程度上,是說你拿了那麼多資源,要拿出行動來,要對世界做正向的貢獻。
我在《大學之路》中介紹各個美國名校時指出,美國名校有一個共同點,即要培養對社會有巨大正面影響力的行業領袖和精英,那些人應該領導未來的美國乃至未來的世界。如果一個人進了哈佛大學,最後只滿足於找一個收入還不錯的程式設計工作,實在是浪費了一個寶貴的名額。
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能夠進入清華和北大的人,需要多一點社會責任感。讓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學校有責任,學生們自己也有責任,他們應該在學校期間完成對自己的塑造,而不只是學到一門手藝。
作為家長我們能做什麼?
1、培養一個好孩子
其實,無論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是中產階層的孩子、以及所謂精英的孩子,教育中都有共同的一點,也是必須重視的第一點:培養一個“好孩子”,一個樂於幫助人的人,這樣的孩子最終會有很多人幫助。我希望我女兒是個好孩子,這比她成績好不好,以後會不會“成名成家”都重要。
為什麼我那麼看重成為好孩子這件事呢?因為我看到了太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做這做那,反而弄得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最後上了個好大學就算給家長交了差。更糟糕的是,一些孩子被逼得非常逆反,很不幸福。
實際上,對於每一個孩子,上帝都給予了他們一些天賦,靠著那些天賦,他們本就應該能過上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敢於“放縱”孩子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相信每一個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教育的目的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內在的慾望,讓他們自覺地去學習進步。
2、成為前5%,必然是依靠熱愛
讀書確實是一件頗為辛苦的事情,想“快樂地學得很好”,不是沒有可能,但以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或者說專注度,都是要辛苦付出後才能到達一定程度的,“過了一個坎”,才會比較好。過不了這個坎,天分再好的孩子,也會荒廢。
但辛苦地學,和不喜歡硬被逼著學完全是兩回事。孩子可能學得很辛苦,但是並不等於要讓他很痛苦。我們常說的“快樂教育”是想要避免讓孩子學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讓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偷換概念了。
而逼著孩子痛苦地學習會有什麼結果?你即使讓孩子看似成功,他最終也成不了一流的人才。
如果想做到某個行業前20%的話,可以靠外力去逼一逼;但如果想做到前5%,一定需要“真正喜歡”。
而要成為前5%,除了真正熱愛,天賦也很重要。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家長不肯承認天賦上的差別,比如有些家長經常會說:“我們家娃很聰明就是有點粗心……”事實呢?差遠了!所謂粗心,本身就是沒學好,人家孩子聽完課不做作業都不會粗心,你們家做了那麼多題還“粗心”,這是天賦的差別。
3、如何幫孩子找到天賦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天賦,即使兄弟姐妹,愛好也會相差很大。怎麼樣找到孩子獨有的天賦之處?
首先,要給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我的二女兒也嘗試過她姐姐做的一些事情,但因為不喜歡就沒有繼續,不過她也慢慢找到了兩個她喜歡的活動,一個是打高爾夫球,另一個是唱歌劇。我們家其他人都不唱歌,誰也沒有想到她有聲樂天賦——僅僅學了一年就得獎,還到卡內基音樂廳去表演。因此,孩子的天賦要靠挖掘,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去學他們不喜歡,也不擅長的東西。
其次,要給孩子留白,讓他去思考。“嘗試”的前提條件是一定要讓孩子在學習上有彈性,讓他有嘗試的時間,不能用刷題把孩子的時間都佔滿了。比如在美國,孩子上學前8年的成績,學校和家長都不是特別在意,因為沒有太在意的必要。
最後,老師和教練的意見很重要。比如譚元元(世界頂級芭蕾舞團中唯一的華人首席演員),她父親曾反對她練芭蕾,可老師卻對她的家人說“你們不知道她的條件有多好!”後來父母將信將疑讓她去試,果然很棒。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天賦雖然可能不行,但是不是再努力努力就可以了?也許可以,但總是很勉強,總是比不上有天賦的孩子。
當然,你如果沒有那麼強的功利心,也可以。仍然拿跳芭蕾舉例子,跳芭蕾的女孩子不一定都要成為譚元元,成為劉詩詩也很好,她跳過芭蕾,氣質很好,在演藝圈裡也能獲得成功。
最後,除了一些高精尖的行業,對大部分行業來說,我覺得90%以上的人都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天賦來。也就是說,你天賦能做到十,你才做到二三。這時候要談的就是努力了。
所以,所謂精英,一定不會有很多。今天中國大學和中學的教育水平,比我上學時要好很多,但是精英的人數並沒有因此而增加。這並非是學校所造成的,而是由人的弱點所造成的。人天性好逸惡勞,能夠克服自己的惰性、終身學習的人永遠是少數。
— END —
來源丨爸爸真棒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