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型房屋其實沒有一個標準,大家追求的就是從居住需求到舒適住宅的一個過渡。
一般是在自己經濟條件得到改善或者家裡人口增加了會有這樣的需求。
那麼改善型房屋我們該怎麼選?
選擇一手的還是二手的?
總體上是從這幾點去考慮:需求、預算、地段、戶型、配套、專案規劃
一、需求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
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預算來
是因為家庭人口增多,需更大面積的住房?
還是收入增加,為了滿足自身的生活品質?
或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老人的養老問題,對小區配套有著更高的要求?
改善群體的需求是一直因人而異的,但是都是追求更好地生活。
一般買房分為這麼幾大層級
1、首次購房者(剛需)--多以90平米以下戶型為主-
2、首次改善(剛改)-- 多以90-140平米為主
3、140平米至180平米-- 屬於二次/三次改善
4、200平方米以上-- 屬於高階改善或稱終極改善
當然不同城市還是有區別的,一線和三線就相距很大,在房價較高的大城市,剛需房的面積大多在90平米以下,那麼改善住房的面積就被界定在了90平米以上。但是在三線四線這樣的城市,房價便宜,所以可能大家買的第一套房就在90平以上。
一般大家換房是因為孩子問題或者家裡人口增加了。
二、樓盤的品質
如果買的是一手房,對於樓盤品質,首先是看開發商,選擇五證兩書齊全的開發商,最好選擇實力、有經驗、有嚴格標準和管理的大品牌開發商,比較有保障,這樣也不用擔心專案會爛尾。最重要的是開發專案多的成熟開發商、開發資質水平高的開發商,打造的產品也往往意味著質量好、檔次高。
畢竟樓盤品質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日後居住的質量。
多對比多考察:如果是已經交房的,可以和已成交入住的業主交流,深入地瞭解樓盤品質。如果是未交房的樓盤,多考慮下開發商的品牌,上網瞭解樓盤的全面資訊等等。
大的品牌開發商有:萬科、仁恆、世茂、保利、恆大、綠地、中海、龍湖、富力、碧桂園等等。像中鐵建、華潤、中海、招商這樣的國企就能有足夠的保障。
物業管理服務,基本一般由開發商自持,有時也會交給專業的第三方管理團隊,萬科的口碑那麼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自持物業也特別好。
三、專案規劃:
在改善型住房裡,低密度一直是個top級別的點,樓間距是體現舒適度的重要參考指標(一般南北朝向以及東西朝向係數分別為0.7、0.5,樓房高度乘係數即為樓間距的標準)
樓間距是保證私密性的:正常人視力辨別距離限度為24m,在這24m內可以辨別對方,12m內可以清楚的看清對方的樣貌。為了居住私密性起見,樓間距不低於24m,高層住宅的側向樓棟間距應不小於20m。
還有梯戶比、車位比、綠化率、容積率等引數、外加入戶大堂的設計、建築外立面的用材和造型、小區內部的景觀設計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
有的高階住宅入戶門面這個是真的很講究的。
四、配套
換一個房間基本相當於換了一個環境,生活人群也發生了變化,對於周邊的配套也是要求更加地嚴格。當然配套越成熟完善,就越受歡迎。
一般我們買房時候選擇的區位大多會受習慣、偏好、工作等因素的影響,基本會選擇一個大致的方向和範圍,然後再細化到具體的樓盤,如果工作在城南的多半會往城南走,而原本就居住在城西的則會更習慣城西的樓盤。(畢竟如果工作的地方離家很遠,也是挺心累的)
樓盤的配套:交通、商業、教育、醫療、公園等。
配套有基礎的小區配套:
日常生活肯定是離不開水電氣等裝置和資源的,所以要了解這些基本細節,水、電、燃氣、煤氣的收費標準,以及繳納方式和地點。
還應該考慮小區的內部配套能否滿足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瞭解清楚生鮮店、快遞驛站、小型超市等我們每天都要光顧的基礎配套的位置,一般最好不超過150米為宜。
還有小區的綠化、運動場所:游泳池、健身房、羽毛球場、籃球場等康樂設施--這個能豐富我們的生活,所以也是很重要的。有很多還會有小孩遊玩的場所。
有的樓盤專案有自帶商業街的,比如像珠海的格力海岸、北站寶龍城的寶龍城購物中心等等。
還有小區的安保問題、訪客系統也值得關注下,進出小區是不是很嚴格。這個關係到小區的人員往來控制,避免安全隱患。
五、戶型
在戶型設計方面,一般來說改善型房至少是三房兩廳雙衛雙陽臺,客廳開間最好是在4米以上,若是橫廳,應在7米以上,主臥室開間不應低於3.6米,廚房開間一般在2米以上,衛生間開間不應低於1.8米。
大概就這些了
你又是為何換房的呢?
你會考慮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