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學習體會中“砡知行(4) 讀《解密古代天珠》學習體會之玉髓質珠飾風化現象”一文中所知,玉髓質珠飾,在地下環境中,受到風化淋濾作用,會形成了長短不一、深淺不同的裂理面,就是內風化,並沒有明顯的滲透膠結物質膠結於裂理面,這些裂理面並不沒有貫穿至表面。那麼這些裂理面,在地下環境中,繼續進行風化淋濾作用和滲透膠結作用,就會有什麼變化呢?
一、沁裂紋的形成
在地下環境,持續的風化淋濾作用下,造成晶體間的孔隙度越來越大,晶體間的連結力減弱,於是在古玉內應力、外部應力相互作用下,就會使得晶體間的結合力較弱的部位在應力相對集中的方向加速斷裂,從而形成沁裂紋現象。沁裂紋現象一般會有晶體疏鬆和晶體脫落現象同時出現。
圖1 距今2000年-1800年 圓板狀天珠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圖2 距今2000年-1800年 圓板狀天珠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圖1、圖2是同一顆珠子不同的放大倍數,出土於西藏曲踏墓地Ⅰ區T7M1,是圓板狀天珠,珠體大多深褐色。透過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晶體疏鬆、晶體脫落和沁裂紋現象。
書中用19顆玉器和珠飾為例,全面的解釋說明了沁裂紋現象。下面就以書中最典型的珠子和館藏玉器為例說明
二、新石器時代玉器沁裂紋現象
新石器時代由於年代遠,很多玉器上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沁裂紋。
這是一件齊家文化六孔玉刀,材質目測為布丁石,表面打磨光滑,在長期的地下風化淋濾作用下,玉的表面形成了長短不一,深淺不同,寬窄不一的沁裂紋,且沁裂紋的線形也是各式各樣,沒有規律。在沁裂紋的邊緣和刀背的部位能明顯地看到晶體脫落現象,刀的表面也能明顯地看到晶體疏鬆現象和壤液膠溶物膠結在刀的表面。
三、商周玉器沁裂紋現象
這是一件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童家嘴M1出土的玉璋,這件玉璋基本通體白化,出現了雞骨白現象,只在部分地方露出紅褐色,器身多道沁裂紋,裂紋寬窄、長短不一,裂紋中間填充壤土物質。
這是一件2001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玉璋,通體受沁,器身佈滿黃褐色的沁,是壤液膠溶物染色而成,長期受風化淋濾作用的侵蝕,出現了晶體疏鬆現象,在玉璋的魚嘴部和屝牙的龍頭出現了晶體脫落。在鑽孔的地方,有一道大的明顯的沁裂紋,在沁裂紋裡面膠結了壤液膠結物,裂紋的邊緣有晶體脫落現象。
四、春秋戰國玉器沁裂紋現象
這是一件1997年浙江省紹興市印山越國王陵出土的一組玉席鎮中的一個,這件玉鎮也是很大部分的玉質白化,陰刻勾連雲紋,上部黑色的圖案好像是用黑色的顏料繪畫的紋飾(只是從表面看到,根據類似情況推測),在玉鎮的中下部,可以看出由於長在地下受到強烈地風化淋濾作用產生了多道沁裂紋,沁裂紋無規律雜亂地佈置在玉鎮的下部,明顯地看到玉質受到壤液的侵蝕,出現了明顯的晶體疏鬆現象,且有些地方晶體脫落,沁裂紋又寬又深,失去了光澤。但在玉鎮的上部,有明顯地壤液膠結物形成的包漿,表面光澤瑩潤,有膠質感。
圖6 戰國 圓柱狀天珠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解密古代天珠》
下面為天珠全圖,上面為天珠左側放大圖。
這是一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圓柱狀天珠,從圖中可以看出,有數條沁裂紋,大小不一,較大的沁裂紋與珠體表層的晶體疏鬆有直接關係,且一些色素元素從沁裂紋沁入珠體內部並沿著疏鬆的裂理面向珠體內部滲透膠結。
五、實踐
左上側在紫光燈下拍攝的珠子的一面,右側和下面的是在自然光下拍攝的。左上側和下面是珠子的同一個面,右上側是珠子的另外一個面。
這是一顆在康定購買的玉勒子,對於這個玉勒子的材質也是請教了很多人,有人說是產自西藏的一種地方玉,也有人說是岫玉,還有人說像和田玉(其實不是和田玉),直到有一天在老巴的攤子上看到一個類似材質的玉珠子後才知道這種材質的在西亞地區也有,老巴叫碧玉(注:和新疆碧玉不是一個東西),我在想,綠色的老巴叫碧玉,白色的也叫碧玉,後來我在想,老巴是不是把玉質的都叫碧玉(只是猜測)。現在我們看看這顆玉勒子的沁裂紋,在紫光燈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沁裂紋和裂理面,裂紋生成原理和地下環境是一樣的,壤液變成了空氣中的水分和人體的汗液,同樣是“失”和“得”二個過程,“失”的過程,生成了裂理面,產生經晶體疏鬆,裂理面發展到表面生成了沁裂紋,沁裂紋在汗液的侵蝕下形成較重的汗沁,沁裂紋呈現收縮狀態,珠子通體被汗液侵蝕成黃色的汗沁。
六、總結:
1、高古玉在地下環境下,經過風化淋濾作用,珠飾表面的晶體疏鬆、晶體脫落現象和沁裂紋比較常見的;
2、沁裂紋嚴重的直接會斷裂。
3、傳世玉器同樣也會有沁裂紋,晶體疏鬆和晶體脫落現象。
4、新的玉器會採用有裂紋的玉材製作仿古玉,判斷是否是高古玉,主要是看玉器製作好後,在地下環境下或在傳世過程中,是否經過了“失”和“得”二個過程,“失”和“得”兩個過程就是老化過程。
作為一個古玩愛好者,古玩的小學生,認識肯定有不足和錯誤,希望專家老師朋友們批評指正。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資料:
1、巫新華 戴君彥著 《解密古代天珠》 ;
2、巫新華 哈比布 羅丹 《西藏考古發掘出土天珠的蝕花工藝與受沁現象探析》 。
《原野·在路上》之雨過天晴
一陣風雨,
山變綠了,
天變藍了,
平時高聳的山,
被濃霧包圍了。
霧,
終究是暫時的,
太陽,
還是要掛在空中,
山,
還是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