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務部印發了《關於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需要。”
作為普通民眾,要怎樣理解這個“一定數量”呢?今天對這個主糧來分析一下這個數量到底是多少合適吧。
我記得以前農村一般有一年多的口糧,一般以稻穀的形式儲存,稻穀是比較好儲存的。不過現在農村的習慣是把稻穀曬乾後直接賣了,然後每一次從打米廠買一個月左右的米回家,認為這樣比較方便省事,也不要顧慮每一次叫打米的師傅過來,或者不必自己購買打米的機器。城鎮居民一般也是一次買一個月左右的米,因為隨時可以去超市購買,極其方便,買多了擔心米不容易儲存,易生蟲。這樣一來居民家裡的存糧量就只有一個月左右的口糧了。餘下的絕大部分存糧就需要國家以及糧商來承擔儲存,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所以現在這一種情形是比較危險的,糧食是生命線,一旦風吹草動,容易出問題,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糧商不會囤積居奇,所以國家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是正確的,只有老百姓家裡有足夠糧食,藏糧於民,加上國家再儲備足夠的糧食,這樣才能萬無一失。哪怕是大雪封路,哪怕是疫情封區,任何極端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從容應對。
拿大米來說,一個成年人一天的口糧大概是1斤,一個月就是30斤,一個三口之家大概是90斤,如果準備半年的話,就是540斤,一般大米的保質期是12個月,如今大米的包裝規格多,真空包裝比較適合於長期儲存,所以一般準備8個月左右的量是合適的。如果早上吃麵條,那就是540斤米可以用8個月的樣子,再準備240斤麵條,麵條保質期一般也是一年。老百姓常備8個月左右的口糧,也就是佔用城鎮居民的一個平方左右的地方。
所以一個三口之家應該常年儲備540斤米,240斤麵條。能維持8個月左右的量是合適的。
至於其它的必需品,看產品保質期和實際情況儲備一些。
這只是個人的理解,感謝您的閱讀,覺得有不妥之處,願您留下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