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有看於正的新劇《當家主母》嗎,果然蔣勤勤還是全劇的顏值扛把子啊
服道化也是於正個人風格極強的清冷古樸的色調
去年9月於正就很興奮的感慨:“上輩子究竟積了多少德,才能擁有《玉樓春》和《當家主母》這二部劇?”
再告訴一下網友,自己實現了年輕的時候的flag
害,如果羊是製片人或者導演,也想請蔣勤勤這樣的美人做主角
但蔣勤勤不僅僅是長得美,她的臉還十分適合上鏡,有很強的可塑性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臉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天生適合熒幕會被觀眾偏愛的主角臉呢?
為什麼總是有很多人get不到名導的選角?今天來解答啦!
可塑性|五官立體&面中平
1、五官立體可塑性強的演員需要的立體度中等即可,五官立體的上鏡優勢是會比較強的,妝容和打光的難度不高,也會更符合觀眾對立體度的審美偏好。
同時眼睛和鼻子在做表情的時候,演員重點表達人物性格的時候會是非常有力的輔助。
惠英紅笑容裡的殺機重重
五官小可以透過化妝的色彩放大,五官大卻很難透過化妝變小,立體度可以修飾增加一點,但是完全扁平的五官變立體就很難了。
五官的立體度也存在一個邊際效益,立體度到邊際效益的最佳點後,立體度越強反而越劣勢,混血感也會限制劇本的選擇。
所以立體度控制在可以清晰的表達面部轉折,還有眼鼻的高低落差就可以
2、面中平
教表演的老師會特別喜歡面中平和顴骨平的學生,就是因為打光會乾淨漂亮,平面中,但是不能“癟”。
五官線條要清晰精緻,配上標誌的眉眼與古典架構,頗具東方美感
可塑性|故事感&可識別性
1、故事感
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是會帶入之前的生活認知框架。演員有一張自帶故事感的臉,觀眾會透過這張臉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
即使是剛剛出場,只有短暫的表演片段,也會自動為演員補足一些量身定製的人格描述,而且就獨獨為這張故事感的臉給予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描述。
氣質太盛鄭少秋
觀眾會自我加強演員對角色的匹配度,共情表演時會選擇貼合自己過去的記憶和經驗,從而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演員認同感
對於演員來說,有故事感的臉能加倍給演技增添輔助,相當於基因給的天賦加成。
一個人的故事感大致體現於:“眼睛、留白麵積、頜面的形狀和凹凸度“這三個地方。
眼睛傳遞資訊
鏡頭切到演員方向的時候:眼睛睜大,眉頭蹙起傳遞緊張的心理狀態,五官留白不侷促,眼鼻唇在各自的區域互相發力,頜面端正耐看,簡直全臉各個部位打的一手好配合
身體微微顫動前傾,人物的緊張感絕了
當說到「故事感」面部優勢時,可能同學們會覺得「故事感」的臉是贏在長得帥上(誠然,鄭少秋的顏值叱吒香港半個世紀)。
圖左是20歲的鄭少秋
其實並不是的,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記憶偏差」,有「故事感」優勢的臉可以透過調整:“眼睛、留白麵積、頜面的形狀和凹凸度“,導致觀眾對角色記憶的強化和弱化,甚至是記憶內容的改變
黑幫、文藝、愛情任何題材的角色塑造對他來說真·易如反掌
如果天生長的是攻擊性很強的頜面,會大機率接到性格兇狠的角色劇本,頜面凸出帶來氣勢洶洶的感覺,這個記憶點是很難更改的(不能理解的同學可以反向聯想,傻白甜的人設容易改變)。
既然有優勢演反派,現實中導演會讓他得到更多反派角色的機會
回憶一下知識點,下半張臉的頜面越凸,攻擊性越強
因為觀眾覺得他演反派合理且熟悉,人們會相信他一定是那個認認真真幹黑道事業的古惑仔,不會是香港警察派來的臥底
“烏鴉哥”張耀揚,他在場就沒人能吃一口飯
同樣的,長得帥演風流多情的貴公子也會覺得很合理(「故事感」不等於帥)
這種混血感的頜面立體度,更改記憶的難度就大了
2、可識別性
一切影視作品就是用來再現事物的影象,演員透過表演將語言和影象的關聯傳遞給觀眾。
《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
如果一部劇裡四位主演都是長得很像的臉,妝容蓋住五官,骨相都很好但五官沒有記憶點,讓觀眾在記憶人物關係的時候,對不上名字和臉
可能演到第十集,觀眾還會分不清aespa四位女生的角色
而且在生活裡,我們一定是根據之前的經驗認識去預判下一次事件發生的內容,所謂「看面相」也是依靠生活的「記憶歸因」關聯人物性格
不諳世事,膚白粉嫩王語嫣,圖源:林隱棲遲
我們會被識別度高的臉吸引注意力,也會容易加深角色記憶和共情,外表越合理越容易被相信
錢嘉樂和梁家輝、郭富城同框
螢幕裡是遠比現實世界性格更加鮮明的人物,上帝視角讓觀眾的判斷變得更多元,所以適當的可識別性(容易被記住),五官形狀和輪廓起伏有特點利於觀眾感知人物的性格
載入教科書的《大上海》袁泉回眸
好啦,今天的判斷哪種臉是「主角臉」就先講到這裡啦,需要強調演員的可塑性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不斷加強,只要演技好,原生的面部基礎對戲路的限制會被大大減弱。
張譯這幾秒的咬嘴巴,低頭含羞實在太到位了
其實無論是否「主角臉」都不會影響我們都是自己人生劇本的主角,by the way當我們評價自己時以別人的位置為參照物,是不公平也沒有意義的。
合理的是跟自己的起點比,時常為自己的進步而開心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
只要一直在進步,就算垂垂老矣,兩鬢斑白,也永遠會有更好的人和事。希望大家不要被社會定義的「黃金年齡」而產生焦慮,也不要抱著需要被認可的底色和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