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三個國家各自成立諸侯國,東周正式進入戰國時代。相比於之前的春秋時代,戰國的爭鬥更加地殘酷,這也是戰國時代,基本所有國家都曾進行過變法的原因。
畢竟落後就要捱打,對於實力弱小的國家來講,四周強敵環繞,無異於夾縫求生,稍有不慎就會國破家亡。但因為各個國家的基本國情不一樣,每個國家的發展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有的國家走向了強盛,而有的國家則一直衰落,韓國就是後者之一。
但韓國的發展條件還是不錯的,地處中原核心地段,內部有不少肥沃的土壤,這是發展農耕經濟的天然優勢,同時,韓國還擁有當時天下最大的鐵山,在兵器的鍛造等方面也是得天獨厚。
在戰國時代,韓國是最早進行變法的諸侯國之一,是魏國李悝變法之後,第二個變法,雖然所取得的成就遠不如李悝變法和後來的商鞅變法,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韓國的國力發展卻一直處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下,相比於同期分晉的魏國和趙國,韓國顯然被甩在了後面。
魏國最先強盛,戰國初期無人能敵,趙國在中期透過軍事變法也發展壯大,與當時的秦國勢均力敵,而韓國卻默默無聞,那麼,為什麼同出一源的三個國家,韓國一片衰落呢?本篇文章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是什麼導致了韓國的活力喪失。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韓國申不害變法遺留下來的弊端。申不害變法是韓國成立之後唯一的變法,在申不害在世時也曾一度強韓。可是,韓國的變法卻有著很大的弊端,因為,變法的形式為術治,其成果根本經不起歷史的考驗。
術治變法也屬於法治的一種,卻不能和法治一樣真的為國家明確行為框架,它將君主的權力凌駕在法律之上,君主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律法,不具備秦國“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條例,法不責眾,這也讓韓國的朝堂風氣變得烏煙瘴氣。
畢竟,做君主身邊的紅人,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在立法上獲得優勢,律法很難違背君主的意願去懲治君主寵信的官員,因而,陰謀權術就成了韓國朝堂上的潛規則,各家都各懷鬼胎,如此,選拔出來的人才雖然很符合君主的意思,卻很難真的為國家服務。
換句話說,君主在虛假的律法面前被矇蔽了,無法真正地辨識忠奸,可偏偏君主還認為自身的律法公平公正,如此,各路官員如果想要更多的利益就必須明爭暗鬥,當面叫哥哥,背後掏傢伙。
而這樣的情況,在申不害和韓昭侯均去世之後變得更加嚴重,畢竟韓昭侯雖不像秦孝公一樣雄才大略,但也算一個合格的君主,在申不害的輔佐之下,對於律法還有些許尊重,而他的後人就一言難盡了,因此,在術治弊病的影響下,韓國的朝堂越來越混亂,且君主偏偏對這種混亂不自知,如此,國家能不衰落嗎。
其次,韓國的地理因素也是原因的其中之一。韓國地處中原核心,土地肥沃是真的,但是強敵環繞也是真的。韓國的四面鄰國皆是強國,戰國初期有魏國壓制,戰國中期有秦國、趙國等虎視眈眈。
到了後期,韓國與秦國又關係緊張,如此,韓國的發展根本逃不出別的國家的眼睛,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放任鄰國成長對自己造成潛在的威脅。
因而,韓國的發展甚至比不上北方偏遠地區的燕國,燕國雖然地理位置偏僻,但也正因如此,攻打燕國的價效比低,以至於燕國的敵人除了兩個鄰國——趙國和齊國之外別無他國,這為燕國省去了不少麻煩,而韓國實力低又佔據重要戰略位置,這讓他吸引的仇恨值不斷增加。
同時,三家分晉時韓國是獲利最小的國家,無論是領土還是人口都排在最後,沒有人口資源,發展就缺少資源和動力,社會生產力得不到推動,無法支撐國家的巨大開銷,在軍事方面就難以發展,如此一來,韓國的自保都是問題,對外擴張更是想都不要想,因此,韓國的發展一直都很難。
韓國的發展之路是內憂外患並存,內部沒有辦法革除術治變法的危害,無法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就都有阻礙,君主的命令無法正確地下達,比如韓國曾決定獻十七座城池給秦國,而守城將軍卻可以私自改變命令轉而將城池獻給了趙國。
由此可見,韓國國君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切實把握,如此,自然沒辦法凝聚國家實力。不僅如此,韓國還缺少土地和人口資源,這就更加失去了內部發展動力。
而韓國的外部條件也非常嚴峻,無論是魏國、趙國這樣的老牌強國,還是透過變法新興起來的秦國,他們對韓國的壓制力都很強,而且一旦對外擴張韓國必然首當其衝,秦國東進滅六國時不就是拿韓國開刀的嗎?所以,韓國作為一個強敵環繞又不能內部發力的國家,一直衰落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