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個月前寫過一篇關於北元和明朝的文章,也發在了B站,沒想到這幾天居然引起了討論,於是呢我把那篇文章底下的評論(主要是和我持相反觀點的人)看了又整理了一下。
一、明朝在蔑稱北元為韃靼前後都有北伐,而明朝的北伐顯然是統一戰爭,而不是擴張侵略戰爭。
二、北元除了極少數情況外,確實是由黃金家族汗統的繼續,窩闊臺系和阿里不哥繫上位也是少數情況,中興北元蒙古的達延汗之後確實是世祖和順帝后人,而且元代傳國玉璽明朝一直沒搶到,不管可汗誰坐,哪怕也先一個綽羅斯家族的也以元代傳國玉璽為法理依據
三、 清代是在1636年建立,也是以元代傳國玉璽為法理依據,同時加冕皇帝和蒙古可汗,北元蒙古的中華法統並沒有消亡,而出現了傳承,1636-1644入關前,清朝確實是一個繼承了北元蒙古法統,還沒繼承明朝法統的正統北朝
四、俺答之後土默特萬戶雖然受到明朝冊封,但只是一臣二主而已,這種情況在外藩並不少見,在歐洲封建時期則更多,不過相比明朝,察哈爾汗庭才是土默特的主要效忠物件,封貢之後俺答還是要以土默特萬戶的身份參加庫裡勒臺大會,送質子到汗庭,這點明朝完全比不過的。
五、女真人不能簡單的認為是明朝臣屬,北元從也先到扎薩克圖汗對女真不斷用兵,使得許多女真也陷入了一臣二主的情況,努爾哈赤壯大,外部勢力最先武裝干涉的不是明朝而是科爾沁蒙古。
元代傳國玉璽單拿出來可能只是塊破石頭,但在這裡是北元蒙古延續元朝法統的象徵,後金國主只是可汗,但在收服北元蒙古後,繼承北元蒙古的法統加冕稱帝,清以元代傳國玉璽作為稱帝依據則是其稱帝是以北元蒙古法統為基礎的一個證據而已。
元朝皇帝。
當然沒有列完,但是他想表達的意思都是在這幾點裡面了。總結一下,就是這些人認為:元朝在1368年敗退草原之後,他的法統一直持續到了1636年。
元朝皇帝。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明朝和蒙古的關係。明朝的北伐是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捕魚兒海戰役自不用說,那確實是一場徹底消滅舊政權的戰爭,那之後的北伐呢?
明軍。
朱棣在第一次北伐韃靼時所頒佈的詔書是這麼說
朕受天命,承太祖高皇帝洪基,統馭萬方,撫輯庶類,凡四夷僻遠,靡不從化。獨北虜殘孽,處於荒裔,肆逞兇暴,屢遣使申諭,輒拘留殺之。乃者其人鈔邊,邊將獲之,再遣使護還,使者覆被拘殺。恩既數背德,豈可懷?況豺狼野心貪悍猾賊,虐噬其眾,引領溪蘇,稽於天道則其運已絕驗於人事,則彼眾皆離。朕今親率六師往徵之,肅振武威用彰天討,且朕必勝之道有五:以大擊小、以順取逆、以治攻亂、以逸代勞、以悅吊怨。鮮不殘滅蕩除有罪,掃清沙漠,撫綏顛連將疆場,義安人民無轉輸之苦,將士無戰鬥之虞可以解甲,而高枕矣!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至少在這封詔書上,朱棣給韃靼(也就是所謂的北元)定的罪狀是“獨北虜殘孽,處於荒裔,肆逞兇暴,屢遣使申諭,輒拘留殺之。乃者其人鈔邊,邊將獲之,再遣使護還,使者覆被拘殺。恩既數背德,豈可懷?”這段話很明顯是在指責韃靼人不斷的侵擾明朝的邊境,並且捕殺明朝使者“數背德”,而且韃靼自身統治混亂,所以明朝要“肅振武威用彰天討”。很明顯這些話裡面並沒有有關所謂“法統”的論述,所以,這場針對於韃靼的北伐更像是一場“滌盪漠北的討伐戰”其戰略目標是徹底消除蒙古邊患,和什麼統一戰爭是八竿子打不著的。
朱棣。
那咱們再來對比一下朱元璋的北伐詔書,由於篇幅有限,咱們只摘錄一些和本文相關的內容
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屨倒置之嘆。
......
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當此之時,天運迴圈,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中間省略了一大截,就是朱元璋指責元朝統治者的罪孽,比如朝政混亂之類的,而且請注意,之前他還說了一句“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有人之前說這是朱元璋承認元朝是正統的鐵證,雖然我並不這麼認為,但是在這篇文章不討論這個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這個詔書概括起來,就是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雖然沒聽說過胡人來治理中國的,但是元朝最終還是取代了宋朝,這大概是天命吧?然後細數了元朝統治者內部的混亂與無能,最終得出結論:這大概就應了那句'胡人無百年之運吧?'”
南宋亡國之君。
對比這兩封詔書,很明顯這兩封詔書都指責了被討伐一方的罪行,但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的那一封更多的是在指責韃靼(北元)對於明朝所犯下的罪孽,而吳元年(公元1367年)的這一封,把指責的側重點放在了元朝自身。
朱元璋在洪武二年曾經給元順帝寫過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未幾,邊將來報,君率殘兵留連開平,朕思君前日宗社奠安,國用富實,尚不能削平群盜,今以孤兵自隨,遠寄沙漠,若欲效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出沒,不常以為邊患,是君之計不審也。
意思就是說,您兵強馬壯的時候尚且打不掉那些起義軍,現在被我轟出了中原,現在如果想效仿匈奴或者突厥成為大明的邊患,那是您思慮不夠周全啊。
元末農民起義。
忽必烈皇帝畫像。
這句話也可以這麼理解,您現在和匈奴和突厥的處境是一樣的,希望您不要效仿他們。所以明朝統治者對於被轟出中原的蒙元貴族,也就是之後的韃靼部(蒙古本部)的定位是很清楚的,和突厥、匈奴無異。而嘉靖年間將忽必烈以及元代名臣的牌位撤去也不是什麼“嘉靖清楚蒙古和北元的關係”而只是“夷夏之論”(也就是所謂的胡漢之爭)由於愈演愈烈的蒙古邊患而越來越被明朝政府重視了而已,和蒙元中華法統之存續並無關係,這種趨勢在土木堡之戰後就愈加明顯
嘉靖皇帝。
綜合來說,至少在明人的角度來看,元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法統已經結束了,也就是說遠遁塞外的蒙古勢力,明人並不認為他們是元朝之延續,也就是說元朝並未能在遠遁塞外之後,還一直延續到1636年,而且必須指出的是,這一爭論實際上也是中原本位論和邊疆視角的另一種鬥爭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