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遼闊疆域的西南,曾有一代藏族富商叱吒風雲近半個世紀,他們就是邦達倉。
從民國初年直至新中國成立,邦達倉三兄弟活躍在經商、軍事和抗戰等各個領域。
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帶領人民群眾開闢了敵後戰場,在晉察冀、陝甘寧等地建設了抗日根據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的尖刀在整個華夏大地上恣意肆虐,進而扼住了中國的絕大部分敵後運輸線。
在這危急存亡時刻,邦達倉鼎力相助,用騾馬馱送抗日物資,其規模達至1.5億美元。
於民國始興
從吐蕃王朝到宋元明清,亙古不變的風在這裡走了1300多年。似乎每一縷風都記得,記得煮青稞酒時的醇香,記得風馬旗招搖的飄揚,記得鷹凌空盤旋的翅膀,記得不知疲憊肆意奔跑的牛馬羊,記得伴著札木聶的藏語歌謠……
在這遼遠大地上,藏族人民耕作遊牧經商,靠勤勞和智慧涵養傳承了世世代代。其中有一個家族,名號叫邦達。
20世紀10年代,正在印度做生意的邦達一家,幫助了逃亡中的12世達賴喇嘛,返藏後得到了達賴喇嘛的資助,並在生意場上獲得了巨大的壟斷權。
自1910年開始,邦達倉在政商兩界站穩了腳跟,擁有了近50年的昌盛與繁榮。
邦達家族的經商範圍幾乎遍佈了半個亞洲,以拉薩為中心,從印度直至上海,從尼泊爾、不丹直至香港,都能看到邦達倉的足跡。
他們獨家代理西藏的羊毛和珍稀藥材,出口到各大港口和城市,長年累月的資本積累,使他們成為了西藏的頭等鉅商。
以商抗日鑄魂
上世紀前半葉,中華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狀下,受盡西方列強壓迫和屈辱,特別是二戰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起侵略戰爭,中國社會更是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
自國共第二次合作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國上下奮起反抗。
在中共的帶領下,為了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人民軍隊在晉察冀、陝甘寧等地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
從晉西北、山和大青山到長江南北、蘇南和皖南,人民抗日武裝部隊拔地而起,逐漸形成了南北東西貫通的抗日物資運輸線和轉移路線。
1937年日帝已經佔領了我國的東三省,廣袤的土地富饒的物產刺激了日帝的更大的貪婪和野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此時,日本帝國主義將魔爪轉向了廣大的抗日民眾,七七事變後,日本對中國抗戰的後方進行了戰略封鎖。
日軍的進一步侵略使得供給抗日物資的運輸路線被阻隔,海運航線也被日方切斷,致使大西南的後方戰場陷入了重重圍困,商品難以流通,物資難以交到抗戰部隊的手上。
訊息傳遍了全國,愛國情緒猶如烈焰熊熊燃起,沁滿了每個中國人的心臟。
此時,活動在政商兩界的邦達家族,將精力轉向了抗戰。由邦達倉的邦達陽佩和邦達多吉策劃出了一條支援抗戰物資的路線。
這套援助方案中,物資的基數之大,已經是對運輸過程的巨大挑戰。其中,還包括了不少珍貴藥材和食物,這些物資是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被送到目的地的。
可光是從印度的兩大港口出發進口國內,依靠當時落後的交通工具已經是難題重重。
更令人擔憂的是,川藏地區的地理環境對於不發達的運輸技術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層層疊起的山地,連綿不絕的高原,殊不知在這之中還隱蔽著山匪盜賊,預示著運輸隊要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將是對每個人的勇氣和生命一次次的試探和考驗。
可是,即便有這樣那樣不可抗的惡劣因素,縱有再多令人聞風喪膽的重重危機,邦達倉卻仍舊邁出了這遙遙之途的第一步,聚集了2000多頭騾馬,馱著價值高達1.5億美金的物資,開始日夜兼程奔赴前線。
沒有人能夠替他們分擔在行進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也沒有人能親身體會他們當時那股決絕的意志和強大的信念。邦達倉為苦於抗戰的軍民帶去了穿的、吃的、治傷的。
那厚實柔軟的棉紗布匹,溫暖的不只是第一個接住它的人,那些看見了的人,聽見一句”謝謝同志“的人,心裡也暖成了一片陽光。
那些菸草、蟲草放到如今的價值觀中,或許大多數人面對它們時,首先反映的是”名貴二字。
但對於當時的人民來說,看重的、珍惜的只是他們作為食物的價值,但心中對這份食物的尊重卻是至高的。
更有甚者,沿途上的盜匪們也被這位鉅商的愛國義舉所感動。人們這才發現,以往殺人不眨眼,貪婪狡詐的他們在義士和民族存亡面前也能成為另一類正義的人。
當年的邦達三兄弟決定為了中國這個大家族而離家啟程,不管最後是否歸家,對於他們各自的小家來說,分別的那一刻將會成為抹不去的回憶。
而這些回憶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打磨成了能讓世代族人傳頌不止的抗日故事。
直到如今,能夠考察到的具體細節逐漸失散,可卻依然有一輩輩的人提起那段令人熱血的傳說。
藏族鉅商邦達倉,已然成為了象徵著民族團結、熱愛祖國、英勇無畏的靈魂。
激流勇退永不朽
新中國成立後,邦達倉的主要成員邦達多吉積極協助解放軍進軍西藏,再次為祖國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1958年,邦達倉停止了經商活動,那代叱吒風雲近半個世紀的藏族富商激流勇退,自此邦達倉商號成為了歷史。
五十年,對於整個地球的歷史來說也許還不及短暫的一瞬,但對於邦達家族卻傾注了一生的心血,也是令他們的後人自豪的一個時代。
邦達倉在更多中國人的心中就像海底的遺珠,即使滄海桑田,也依然熠熠全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