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美國商務部出臺了一則《最終規定》,主要就是加強限制華為採購與美國特定技術或軟體直接關聯的產品,比如硬碟驅動器,對於美國的“硬碟禁令”,說白了就是一種“美式霸權”,企圖變相封鎖、打壓中國的華為,可能是中國的崛起讓美國恐懼,今年5月份,美國又要檢查過去幾個月的執行情況,以確保華為真的買不到硬碟。
當時美國商務委員會資深成員向三家硬碟製造商發起正式問詢,要求查明希捷、東芝和西部資料這三家企業是否對這一“禁令”信服,以及所有向華為出售產品的許可證的申請狀況。
其實對於美國這一無理舉措,即便是美國企業也發表了不同看法。希捷發言人就曾經表示,該公司確認遵守所有適用的法律,包括出口管制法規,但不對特定客戶發表看法。
去年9月,希捷首席財務官羅馬諾也曾在投資者會議上說了這樣一番話,說“希捷仍在進行最終評估,但據我目前所知,對於繼續留住華為或任何其他中國客戶這一方面,我沒看到任何特別的限制。所以,我們並不認為我們需要一個特定的許可證。”
聽起來希捷已經有些硬剛美國商務部了,其實希捷並不是第一個對美國這種措施不滿的企業。要知道,封鎖華為堪稱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政治“遺產”,也是他卸任前最後的瘋狂。但是美國忘了,害人終害己,美國想絞殺中國企業,不僅會錯失中國市場,還將導致美國企業無法充分參與全球化,據新京報報道,美國晶片企業高通公司曾經遊說過美國政府取消這個限制,允許高通對華為銷售驍龍處理器,甚至提醒美國政府他們的晶片禁令可能會把價值高達80億美元的市場拱手讓給高通的海外競爭對手。
美國企業對政府的“內訌”,足以可見這項舉措對自身的傷害有多大。
但是即便美國承擔著損失來封鎖華為,華為在晶片斷供之後也依然保持著增長勢頭,2021年3月華為釋出了2020年年報,資料顯示華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8914億,同比增長3.8%,淨利潤高達64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2%。此外,華為在4月份的分析師大會上還表示toB業務晶片儲備是充足的,這意味著三大業務中的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在晶片供應上目前還是安全的。
對於紋絲不動的華為,美國選擇對希捷再次下手。根據外媒10月27日訊息,美國參議院共和黨人釋出了一份報告,聲稱美國主要的資料儲存裝置供應商希捷還在繼續向華為出售硬碟驅動器,希捷違反了美國的出口規定。
現在希捷與美國相關政府官員開始持對立觀點,分歧很大。希捷認為硬碟和固態硬碟並不是在美國製造的,所以不受禁令限制。
但是美國的政客顯然沒心情“講道理”,他們認為雖然硬碟和固態硬碟都不是在美國製造的,但它們使用的卻是美國開發的技術。說白了,意思就是隻要用了美國技術就要接受“硬碟禁令”。
不得不說,美國不僅把“強盜邏輯”用在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也會把這種強硬的態度用來對付“自己人”。現在美國已經把很多中低端製造業踢出國門,造成現在製造業“空心化”的慘狀,如果再把至關重要的高科技企業逼出國門,那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
要知道,希捷和西部資料是世界上僅有的同時銷售硬碟和固態硬碟的公司。其中希捷更是全球第一。
而希捷的創始人舒加特更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中國有古語,“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一定律適用於所有有所作為的人。
1930年,舒加特生於加州洛杉磯,他的童年並不幸福,三歲的時候父母離異,而且他天生就是畸形足,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舒加特仍然認為自己的童年很美好,沒什麼可抱怨的。他說最美好的東西就是完全可以自由自在,這是有錢有勢的孩子都難以得到的。
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也為他後來的創業成功奠定了基礎,他很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樂趣,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他認為一個人首先追求的是當一個好人,而不是成功。
1951年,舒加特大學畢業後就加入了大名鼎鼎的IBM,擔任現場工程師。後來的18
年中,舒加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名副其實的人才,他負責IBM的開發專案,1967年IBM公司的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其研製者就是舒加特。
1973年,他終於走上創業之路,建立了舒加特聯合公司,主要就是生產軟盤驅動器。不過一年之後舒加特就被投資該公司的風險投資家解僱了。之後舒加特當起了無業遊民,還曾經與朋友一起買下一家酒吧,然後又買了一艘捕魚船,成為一名職業漁夫。
整整6年,舒加特就這樣“放飛自我”,直到蘋果的出現。1978年,蘋果公司成為首家生產內含軟碟機的PC廠商。
舒加特也重打鼓另開張,與朋友合夥創辦了舒加特技術公司,1980年就推出了與5.25英寸軟碟機相互相容的硬碟驅動器,開創了行業的先河,這個產品很快吸引到IBM,IBM也因此成了公司的大客戶,但是這樣的好日子沒持續多久IBM就斷絕了生意,讓這家剛剛成立五年的新公司馬上失去了將近一半的業務,甚至瀕臨倒閉。
在這個關鍵時刻,舒加特又與朋友發生分歧,朋友憤怒離開公司,轉而開了另外一家公司,成了舒加特的頭號競爭對手。不過希捷的發展更為迅速,最終以11億美元的股票鯨吞了對方,也使希捷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最大硬碟生產商,當時年收入70億美元,市場佔有率達30%。
1998年7月,舒加特突然被他自己19年前創辦的公司炒了魷魚,董事會強硬要求67歲的舒加特退休,舒加特當然沒有答應,但是更離譜的是董事會居然將他強行解僱。當時矽谷著名雜誌《Upside》甚至把這件事稱為矽谷的又一大恥辱。
因為舒加特可以說是這個行業的靈魂人物,他幾乎推動了硬碟的容量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長,比計算機半導體晶片的增長速度還快。舒加特一度備受關注,甚至連希捷的競爭對手也打電話來為他打抱不平,希捷創始人的硬碟之路雖然就這樣戲劇性的結束了,但是希捷的發展勢頭仍然非常迅猛,2008年4月23日,希捷成為全球第一個出貨10億塊硬碟的硬碟製造商,有統計稱,如果將希捷的十億塊硬碟首尾相連,可以繞世界13.7圈。
作為全球最大的硬碟製造商,多年以來,希捷一直跟華為合作良好,是華為最重要的供應商之一。雙方在儲存業務方面的合作是雙贏的,希捷的硬碟提供是華為儲存全球增速第一的重要支撐,同時希捷也因作為華為獨家硬碟供貨商而獲得頗豐。
自從2020年8月以來,美國對華為禁令生效,再加上美國施壓多國政府,讓華為被拒於很多國家的5G業務之外。
但是華為並未被困於此,而是積極探索轉型,向產業數字化進軍。如今華為的成果頗豐,處境也逐漸好轉,而且孟晚舟女士也回國復工,美國看到這個趨勢又要虎視眈眈。甚至有訊息稱,美國的兩黨議員仍在向拜登政府施壓要求對中國和華為保持強硬政策。
其實美國此舉是“殺敵一百,自損一千”,這種霸道的政策不光是在影響中方企業,也對希捷等美企產生了很大損害,最終只能是“雙輸”的局面。
目前華為儲存硬碟產品的供應商主要有三家,分別是日本東芝和美國希捷,西部資料公司。這三大硬碟供應商與華為構建了龐大的儲存晶片產業鏈,每年幾乎都有價值上百億,千億美元的規模市場,所以如果簡單的“放棄”合作對任何一方來講都是巨大的損失。
現如今,美國想用高科技來卡中國的脖子,這是因為美國手裡幾乎已經沒有牌了,所以遲遲不想“鬆手”,美國的基礎製造業早已被自己踢出國門,疫情當前,只有中國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基礎日用等商品,在這一方面,美國何嘗不是也被人“卡著脖子”呢,當下疫情肆虐,各國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如果總是抱著想當“霸主”的心態,必將為自己帶來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