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別讓“新知識”毀了你的認知能力》一文中,我談到了很多人過分沉溺於學習,每天為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而焦頭爛額,使得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被嚴重分散,難以集中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種病,得治。但是,怎麼治呢?我也沒有答案。但最近幾天,我靜下心來仔細想了一想,我覺得好像還是回來讀經典吧。
關於讀經典的這件事情,很多人提過,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引用他們的觀點了。今天,我就我讀經典的體會,談談我的看法,嘗試著用我的角度來回答一下,為什麼我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在這個資訊和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應該回頭來讀經典。
在正式開始談論之前,我首先定義一下什麼叫經典。我理解的經典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來理解:1、某個領域的奠基性著作;2、某個領域的典範性著作;3、某個領域的權威性著作。
我也不知道這個定義想得準不準,但我大致就這樣理解了,那所以下面我也就用我的理解來展開討論。
1、讀經典會幫我們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我認真仔細想了想,我讀過的第一本經典,大概要算《紅樓夢》了吧。那時候我14歲。說老實話讀紅樓夢也是隨機選到的。但是一讀就讀進去了,而且還一口氣讀了4遍。我的眼睛也正是因為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長時間閱讀遍《紅樓夢》,才近視的。
讀《紅樓夢》對我的最大意義是,打開了我的眼界大門,讓我心裡不再懼怕閱讀長篇,因此也正式開啟了我閱讀一系列中外名著的歷程。像之後的《紅與黑》《悲慘的世界》《巴黎聖母院》《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追憶似水年華》等等一系列的文學名著,我基本上都是在初中到高中這段時間讀完的。
據說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如果在14歲之前培養不起來,之後就很難培養起來了,我不知道這個說法科不科學,但我恰好是在14歲這一年開始愛上讀書的,從此養成了長期愛讀書的習慣。也正是14歲的這次閱讀之旅,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2、讀經典會讓我們節省更多的時間
我參加工作後從事的是企業的管理工作,當然,剛開始是從車間工人開始做起的,後來是領班、主管、經理、副總、總經理,完整地走過了一個管理者應該走過的歷程。
那時候,沒有人引導我去讀什麼管理書籍,我都是自己找來瞎讀的,基本上是找到什麼就讀什麼,慢慢讀多了以後,才開始讀到了一些好的管理書籍。我最早讀到的好書是松下幸之助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厚厚上下兩冊,是他的一系列管理文章的合集。
松下幸之助在書中談到了很多內容,比如“自來水經營理念”,就是將產品做得像自來水一樣便宜;“玻璃式經營”,就是經營要建立在對員工的信任基礎之上,所有的經營狀況都公開透明,像玻璃一般清澈可見;“水壩式經營”,就是經營要像水壩那樣,各方面都要保留寬裕的運用彈性。這讓我經歷了對管理的最初認知。松下的書中閃現著他對人生、價值、世界的深刻思考,對我後來的成長影響挺大的。
後來呢,我就喜歡上了蒐集和讀日本的管理書籍,因為易於理解和閱讀。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應該找經典來讀,往往是能買到啥,就讀啥。直到偶然讀到了稻盛和夫的作品。稻盛和夫的作品對我影響也很深,我幾乎讀完了他所有的作品,讀管理的實操性和指導性非常強,其中我認為可以當做經典來讀的,就是他的《心》,讀完之後你才能理解什麼叫管理者之心,什麼叫工作中燃燒的鬥魂。
稻盛和夫的書經典性不在於它建立了多麼宏大的管理體系。最主要書,可以讓你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普通人透過怎樣的思考模式,怎樣的經歷和感情投入以及怎樣的工作態度,成為了一位傑出的企業家,一位經營管理哲學家,而他一生中不僅建立了兩家世界500強的公司,還在70多歲高齡重新出山,挽救了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
雖然我讀了很多很多的管理書籍。但是我真正開始讀比稻盛和夫的書這種如拉家常式的“硬”管理書籍,大概是在工作了將近10多年之後。比如我讀《管理》《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創新者的窘境》《科學管理原理》等書,居然是到了我工作快10年之後了。
我們都知道《科學管理原理》是泰勒寫的,我們在日常的培訓中和討論中,其實經常會談到泰勒,但我發現,真正認真讀過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原著的人,其實寥寥。泰勒在大部分管理者的口中,只是個裝飾性名詞。其實這本書,才是在管理學方面真正達到了奠基性、權威性和根本性的標準。
在這本書之前,所謂的管理,都是憑經驗。這本書出現之後,管理才真正成了科學。泰勒的貢獻,不僅僅是把管理變成了科學,而是他使得管理終於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複製。雖然這本書寫於1911年,但是,即使到了今天,管理所做的事情,還是沒有超越泰勒所告訴我們的東西。
管理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為了提升效率,泰勒在100年前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如果想取得效率,做這四件事情就可以了:科學劃分工作元素;員工選擇、培訓和開發;與員工經常溝通,管理者與員工應該有平等的工作和責任範圍。
泰勒的管理理論看似簡單,其實內涵卻很豐富,並非能被一個時代能完全吸收。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在管理方面努力所做的事情,也還是沒有超越當初泰勒所說的範疇。因此,對於從事管理工作的人,我覺得應該多讀讀這本書,這是一部真正的經典,是一部能以一當十,能耐得住反覆讀的經典。
管理學這個領域誕生其實還沒多久,如果在這個還不久的領域裡找幾本經典的話,我覺得亨利·法約爾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瑪麗·福列特《福特列論管理》,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都會具備這種經典性。
如果要學習管理,我覺得,與其去報各種收費一天幾千到數萬不等的課程,既費錢,又耗時間,還不如你回來,靜下心來找來這些書讀一讀。讀這些書的收穫,一定要超過你去讀那些你都不知道他做過什麼企業,也不知道他到底能幹點什麼事的人寫的所謂的暢銷書籍強。
3、讀經典能幫我們快速搭建出知識架構
下面再說說我讀心理學和進化論的收穫和感受。
心理學對於我來說,是個完全的門外漢,我讀心理學類的著作,一是自己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二是好奇,看暢銷書榜上流行各種心理學作品,於是就找來讀讀。
但我讀了很多本之後,發現那些暢銷書也就是那樣了,講來講去,好像也沒講出些什麼新鮮玩意。直到後來我讀到了一本叫《動機心理學》的書。這本書還是我淘了的一本二手書,那天在翻二手書的時候呢,挑了一堆名著,然後不經意就翻到了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一本教材嘛,所以我並沒有抱啥期望,只是順手翻來瞧瞧的。
結果一看被嚇了一跳。他幾乎講到了我在以前讀過的那些心理學書籍中想讀卻沒能找到的內容。這本書的特點是,非常實用,有邏輯又易讀,而且引用的文獻也比較新,書中把什麼是動機完全給講清楚了,而且還從柏拉圖開始,一路講到了弗洛伊德,能連結的文獻資料,也統統給你連結起來了。什麼叫以一當十,讀這本就是。
而我讀《盲眼鐘錶匠》,也有類似的感覺。
這本書雖然是講進化論的入門書,但卻非常經典。在書中,道金斯老爺子用生動的語言解答並釐清了達爾文進化理論的觀點,寫著寫著,中途他居然運用程式設計的例子來講解進化狀態,讀來很是驚豔,在書中他不僅有很多有趣的比喻,同時,還對反對進化論的觀點也進行了駁斥,算是對於進化論的正本清源,讀完也有一種一本頂十本的感覺。
所以說,有時候,經典就是一種框架,它能首先幫你搭建起一個空間結構,然後你在這個空間結構中用力和用功,就不會額外浪費時間了。雖然最後你接觸它們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它們很難讀,有一定的門檻,但你一旦讀進去之後,所收穫的東西,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即便是你的閱讀量可能不夠,或者說你只是讀了某一部分,但你具備了這種閱讀框架之後,你就知道接下來,自己應該從哪個部分開始填充,從哪個部分進行補強,因此也就會節省很多胡亂讀東西所浪費的時間和精力。
4、讀經典能讓我們一通百通
金克木老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書讀完了》,在文中,他追述過一條軼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過,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夏老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夏先生老糊塗了。
等到陳先生也老了時,才覺得那位夏先生的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但陳寅恪卻說,當初夏曾佑老先生賣了個關子,沒細講,而他也忘了問究竟是哪幾十種書了。金克木感慨,現在這些人都下世了,也就無從問起了。
書到底能不能讀完?這事兒放在現在,真的沒有人敢誇下海口。但金克木老先生也是個狂人,他在講完上面的軼事後,就非常不客氣地做了一番總結,他認為,就書籍而言,確實是有一些基礎書的,離了這些書,其他的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和文化一樣,也是積累起來的。
在他開出的書單中,認為是理解中國文化中各類書籍的基礎的書是《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他認為,讀了這些書,才能讀懂韓愈、朱熹、王陽明,也才能體會《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中的詞句和用意。
算完了總賬,金老先生又開始算分賬,他說,讀史書,可先後齊讀,最少要讀《史記》《資治通鑑》,加上《續資治通鑑》、畢沅等的《文獻通考》;讀文學書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金老先生認為,如果這樣算來,把這些書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不用“皓首”即可“窮經”。
以前,我對金老先生的說法,有點將信將疑。但是,當我開始慢下來,不每天大量翻書,而是一天一句精讀《論語》的時候,確實也生出來讀經典能一通百通的感受。透過精讀《論語》,我覺得以前很多古書裡提到的個人修養、文化禮儀、處世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其實都是源自《論語》,而且也能強烈地感受得出來,中國人的氣質,乃至中國人性格的形成,都跟《論語》的影響有非常深遠的關係。
5、讀經典讓我們變得理性堅韌,可以培養我們的理想人格
讀經典有一籮筐的好處,繼續再講這麼多,我想也還是講不完的。但如果你讓我一句來總結,我覺得,讀經典,最主要,還是有助於我們在經歷人生的各種艱難困苦時,可以讓我們變得理性和堅韌,有助於我們形成理想人格。
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格才是理想的呢?我覺得還是孔子說的最精彩。孔子的學生子路路請教什麼是理想人格。孔子說,應該像臧武仲那樣智慧,像孟公綽那樣淡泊,像卞莊子那樣勇敢,像冉求那樣有才能,言行還應合乎禮樂規範(也就是要遵守社會規範),才算得上是理想人格。
智慧、淡泊、勇敢、有才能、模範遵守社會規範,是孔子認為的比較高標準的理想人格,也是我們終身可以追求的方向。如果我們達不到這麼高的要求呢?孔子也提了個比較低的標準,就是至少要做到,不見利忘義,危急關頭敢擔當,長處困境時不改變節操。
即便是我們讀書讀的不夠多,理解的沒有那麼深入,也沒有關係,孔子直接告訴我們了為人之道。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個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長上,言行要認真慎重而有誠信,廣泛關愛眾人並注意親近有仁德的人。這些都做好了,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再去學習知識技能。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但是他強調得最多的,大多都是做人的道理,這也是他認為,我們在立身處世時,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在他多次的談話中,你可以發現,他將我們在現在最受重視的知識、技能教育,放在了所有能學的知識的最後,而且還強調是“行有餘力”再“學文”。
當然,這只是一個邏輯的先後,雖然我們不能以還沒有做到他講的所有要求,就放棄知識技能的學習,但我們也一定要明白,人格養成確實很重要,比單純只知道學知識重要得多。特別是在這個知識量和知識傳播速度空前發達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顧此失彼,這也就更加凸顯了讀經典的重要性,所以,記得多讀讀經典,把“理想人格”這件事,也貼在電腦螢幕上,其實是也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