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西漢第十個皇帝,是漢高帝劉邦的曾孫。劉徹4歲時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前141—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創造了很多個“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的業績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其對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開拓。
1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劉徹即位之前,西漢政權經歷了平定異姓王、剪除呂氏勢力、消除七國之亂等曲折的歷程,一個總的特點是以外部衝突的形式加強君主集權,維護大一統。這就給年輕的漢武帝提出了許多問題:如何把這種用武力維護的外在的大一統轉化為內在的大一統?如何讓大一統的思想紮根於人們心中,確保皇權的絕對鞏固?
在思想上,漢武帝劉徹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主要是漢武帝劉徹從《春秋》公羊學大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體會而來。儒學取代黃老之學,成了國家的指導思想。統治者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約束臣民的行為準則,甚至於以《春秋》決獄,把儒家經典當法典來用。此時,崇尚儒學的公孫弘就是以平民而被提拔做官,最後位至丞相封侯,開先為相後封侯之先例。於是乎,天下學士競相仿效,尊儒一時成為風尚。
“獨尊儒術”的方略,以“天命不可違”的觀念樹立著武帝的形象,顯示了皇權不可動搖的權威性,公然宣稱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可以說,這是進入封建社會後帝王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第一次全面性的勝利。
在具體操作中卻偏愛實用的法家思想,以法治國。武帝不僅強調以法治國,而且他帶頭秉公執法,不徇私情。隆慮公主之子昭平君,又是武帝女兒夷安公主的丈夫,犯法當死。隆慮公主臨死前,以金千斤、錢千萬為其贖罪。按漢朝的法律是可以以錢贖罪的,所以武帝批准了。隆慮公主死後,昭平君又犯法當死,因為是公主之子,廷尉不敢自作決斷,請示武帝決處其罪。
武帝“為之垂涕嘆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誣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廟乎!又下負萬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盡悲”。正因為武帝做到了不分親疏貴賤,執法均平,以自身的行動做出表率,才使得西漢各級官吏在執政中不敢貪贓枉法。
武帝用儒家學說統一人們的思想,用嚴刑峻法約束人們的行動,鎮壓諸侯王的叛亂和農民起義,打擊地方豪強和不法商人,維護了安定的局面,保證了各項改革措施的順利推行。德治與法治彼此促進,相輔相成,在文化和政治領域雙雙加強著中央集權的統治。
2 治農以德,治商重法
漢武帝還推行大畝制,《鹽鐵論·未通篇》御史言:“古者制田百步為畝,民井田而耕,什而借一……先帝哀憐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畝,率三十而稅一。”推行大畝制後,耕種面積增加了約1.4倍,而賦稅未增加。
漢武帝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元封二年,武帝親臨黃河瓠子決口處,徵發數萬卒並令群臣自將軍以下皆揹負柴草填堵決口。柴薪少,武帝就命令砍伐皇家淇園的竹子豎插於河中而後填柴和土石築堤,最後將決口堵住。此後,用事之臣爭言水利。武帝時期,在興修水利方面,其數量之多、地域之廣、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此外,漢武帝還多次下詔尊高年,免賦役,賜天下鰥寡孤獨帛、米等。
漢武帝對商人的政策卻是非常嚴厲,一是鹽鐵官營,國家在產鹽、鐵的地區設定鹽官、鐵官,僱用勞動力煮鹽、冶鐵,鹽官、鐵官直屬中央調配,把鹽、鐵經營權收歸朝廷。避免鹽鐵私營致使大鹽鐵商紛爭國家利益,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二是實行均輸、平準,壟斷商品的運輸、買賣和價格。均輸是由大農派出屬官去各地郡國對上繳朝廷的貨物沿途出賣,買回朝廷所需貨物。平準是在朝廷設平準官,統一管理由各地運往朝廷的貨物,根據市場行情賣出或買進,求得物價平穩。這樣,朝廷就可以直接對物價與貨物統一調控,防止富商大賈牟取暴利。
漢武帝治農和治商採取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措施,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他的大一統。正因為有了穩定的統治基礎,漢武帝才能實行嚴厲的經濟改革。雖然一些經濟改革措施到後期也出現了許多弊端,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社會總的來講還是比較穩定的,甚至於在武帝晚年巫蠱之禍後,傳位幼子,仍然能保持政權平穩過渡,並出現“昭宣中興”的良好局面。
3 降服匈奴,開拓疆土
西漢初期,周邊的少數民族中以北方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最大。漢武帝為了他的大一統局面不受外族侵擾,對匈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征伐:元光元年(前129年)派衛青出兵反擊匈奴,數年間,漢於北邊的上谷、代郡、雁門、定襄、雲中、五原、朔方等郡接連出擊,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入匈奴境內千餘里,大獲全勝,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元狩四年(前119年)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10萬大軍,分別從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內,大敗匈奴,基本消滅了匈奴的軍事主力。
與戰場上的窮追猛打相反,武帝對匈奴降眾卻恩德有加,甚至提拔重用歸降的少數民族人才。在降服匈奴的同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聯絡,使“絲綢之路”交通中西,造福後世。他還派司馬相如開通西南夷,使那裡的不毛之地得到開發。
由於漢武帝的積極開拓,漢王朝疆域空前擴大,武帝北逐匈奴,南置南越,除了軍事意義之外,還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文明開發意義,使當時先進的中華文化澤被四邊,加強了民族間的聯絡,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漢武帝劉徹唯才是舉,使八方英才如眾星捧月般齊聚朝堂,出現了歷史上不多見的人才盛世;漢武帝劉徹寬猛相濟,整肅吏治,使官員儘自己所能去服務百姓和漢朝,漢武帝劉徹開啟了漢朝的鼎盛之世,是大漢王朝的象徵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