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彼時的大清帝國統治者乾隆皇帝已經83歲高齡,這個王朝在他的治理下達到了巔峰,已經開始出現了疲態,悄然走向了下坡路。
這一年,在慶祝乾隆壽辰的使團中,有一支不同尋常的使團,他們來自萬里之外,他們來的目的也只有一個,撬開清朝這個龐大的市場。
這便是歷史上馬戛爾尼訪華,這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碰撞,只是並沒有產生大家想象中那樣激烈的火花,乾隆皇帝拒絕了通商的要求,對於英國使團帶來的技術不屑一顧,那些改變世界的發明被他收入倉庫中,英國使團最終無功而返。
只是乾隆沒有想到的是,幾十年後,英國會帶著堅船利炮用火炮強行轟開清朝的市場,至此中國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屈辱史中。
今天,不少人提起這件事時,無不捶胸頓足,萬分惋惜,中國不是主動融入世界中,而是在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之後才被動地融入,直到現在我們還在為這一時的錯誤而買單。
那麼乾隆為什麼會拒絕通商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與另一個國家進行通商貿易,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有利的,歷史書上的解釋是清朝統治者傲慢自大,訊息閉塞,天朝上國的思想一直蔓延著,不願做出改變。
不過,清朝統治者們或許驕傲自大,但真不一定訊息閉塞,清朝也不是完全的閉關鎖國。
1644年清軍入關後,迅速席捲了整個北方,明朝的勢力紛紛退守南方,後來清軍一路窮追猛打,將南明徹底覆滅,彼時唯一反對清廷的只剩下了退守臺灣的鄭成功。
鄭成功集團憑藉其水師優勢,不斷地對沿海清軍佔領的城鎮發起反擊,一度收復不少失地,這讓水軍力量薄弱的清廷頭疼萬分,最後決定將沿海居民全部內遷,使得鄭成功的海軍無法得到沿海居民的接應,情報人員也無法將情報及時送出,意圖困死鄭成功。
後來鄭成功集團透過與日本,東南亞諸國展開貿易,又固守了幾十年,但是這期間沿海的傳統海運事業受到了不可逆的打擊。在統一臺灣之後,清廷又面臨海盜等威脅,依舊沒有解除海禁政策。
不過清廷也不是不知道貿易的重要性,廣州便成為了唯一的貿易口,於是廣州迅速崛起。
只是對於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來說,廣州這一個對外港口其實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內部真正的商業潛力根本無法被釋放,所以廣州雖然也有耀眼的成績,但是卻沒有能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重視。
不過來自西方的商人傳教士不會放棄這個機會,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在與中國展開貿易了。這些國家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國,之後是法國人。
對,其實法國人來得比英國人要早得多。
17世紀以前,走在大航海前列的葡萄牙率先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帝國,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當時的東方航線其實也被葡萄牙所壟斷。
之後,葡萄牙帝國在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新興殖民帝國的打擊下衰弱,不再具有壟斷東方的實力了,羅馬教廷準備趁機搶佔葡萄牙的東方地盤,為了抵禦羅馬教廷,葡萄牙的傳教士們決定招募歐洲非羅馬教廷的傳教士一起前往東方,抵禦羅馬教廷的擴張。
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一聽說這個好訊息,立刻在全國招人,準備組個團一起去中國。那個時候正是東學西漸的頂峰時期,整個西方對於東方的崇拜到達了一種無與倫比的程度,包括雨果這些西方的大師們,紛紛嚮往和崇拜東方,在西方,什麼東西只要打上【中國】兩個字,那就是好的,中國的瓷器運過來,身價立馬暴漲數百倍,還有價無市,隔壁葡萄牙皇室仗著自己壟斷了航線,還專門修了個瓷器宮,這可把路易十四給饞壞了!
1685年路易十四出資派遣六位法國耶穌會士,授予“國王的數學家”身份,攜帶禮物以及路易十四的一封親筆信,前往中國。
兩年後,傳教士們才最終達到了寧波,但因為沒有手續,被寧波官府所扣下,本來是直接遣返回去的,正好此時在北京任職欽天監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正在物色新的接班人,繼續自己的傳教事業。聽說了法國傳教士們前來之後,做出擔保,清廷才最終同意他們前往北京。
當時的清朝皇帝是康熙皇帝,他對於傳教士的態度並不排斥,不少有才華的傳教士都被他授予了官職。
法國的傳教士們雖然來得晚,但是科學文化素養極高,很快便取得了康熙的好感,其實一名中文名為白晉的傳教士更是成為了康熙的老師,另外兩名傳教士洪若翰和劉應更是獻上了金雞納爽,治好了康熙的瘧疾,這在當時的中國幾乎是絕症。
這種種表現,使得康熙對於法國傳教士以及他們背後的法國有極大的好感!不僅准許他們修教廷,還賞賜他們大宅院。之後法國傳教士們還幫助清朝繪製了地圖,這是當時亞洲最精確的地圖。
之後,康熙還令白晉作為自己的特使出使法國,希望法國派遣更多的傳教士來。白晉回去之後,詳細地向路易十四描述了清朝的繁榮強盛,對康熙大加讚賞,甚至尊稱為哲人王,這使得路易十四對康熙十分的仰慕。
而康熙其實也對路易十四很少尊敬,畢竟這些傳教士們所表達出的種種也讓康熙感覺眼前一亮,法國的紅酒讓他讚不絕口,他也很喜歡西方的哲學,彼時的法蘭西也是強大的帝國,雙方對此的評價都很高,清朝皇室和法國皇室自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之後包括雍正,乾隆其實都和法國有來往,雙方交流不斷,結果1789年法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
資產階級最終將國王路易十四於1793年1月21日送上的斷頭臺,這讓全世界的皇室們感到震驚!歐洲諸國迅速組建了多次反法同盟,與革命軍們多次較量。
遠在千里之外的乾隆其實也從那些商人傳教士的零零散散的話語中知道了這件事情!他也被此事深深的震撼到了,意識到了百姓的可怕。
彼時國內白蓮教四起,在他看來與法國那些反抗國王的人何其相似!乾隆或許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悲傷與恐懼!
與自己爺爺,父親還有自己教好的被自己的人民處死,那麼自己的人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念頭呢?
因此乾隆對整個西方都產生了警惕,不管英國還是法國,其實在乾隆看起來都是一樣,如果放開國門,讓大量的商人湧入,難保那些反抗的思想不會傳入中國。
半年之後,面對遠道而來的英國使團,乾隆自然是一口回絕,當然傲慢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對於西方的不信任感。
之後有史料記載,在馬戛爾尼面見乾隆皇帝通商的提議遭到否決後,曾有一位不知名的朋友來到他的住處與他交談,這或許是某個西方的傳教士,他說:“法國的動亂促使中國官方加緊提防。假如特使攜帶禮物在法國國內未發生暴亂以來,遭遇的困難要比現在少得多。”
由此可以看出,法國大革命確實對乾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即下令停止了與法國的所有來往與聯絡,之後乾隆加強了對於白蓮教的捕殺,卻不想由此激發了更大的民憤,天地會,苗民各種起義不斷。
應該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才徹底陷入閉關鎖國中,拒絕西方的使者,拒絕西方的文化交流,再加上一向的自信自大,認為西方的不過是一些奇技淫巧,雖然能讓人感到新奇,但也上不了檯面的思想,加上對於思想的禁錮越發嚴格,使得清朝內部上下不再瞭解也不願意去西方。
以至於到最後,道光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而即使是思想十分先進的林則徐,居然也以為西方人綁腿會導致腿不能彎曲,走在路上就會摔倒,對於世界的認識甚至沒有任何的常識,高層尚且如此,何況百姓?實在是令人感到惋惜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