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全世界共有三大宗教聖城,它們分別是——位於沙特境內的麥加和麥地那。還有位於以色列境內的耶路撒冷。伊斯蘭教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擁有教徒近20億,遍佈世界各地。伊斯蘭教規定:凡成年男女穆斯林,只要身體和經濟充許,一生中都應赴聖城朝覲一次,這是義務。
於是,每年從11月起,全世界的穆斯林們,便紛紛湧向聖城,參加朝覲活動,每年多達300萬人次以上。電視裡轉播的那些空前盛況和壯觀的場面,令世人為之動容——宗教的力量真是強大啊。
立志走遍天下的我,雖然不是穆斯林,但對此是多麼地嚮往!
因為我在沙特採訪的專案部,供水管線建設最後終端就在麥地那古城,因此我意外地有了一個可以進入聖城的機會。這份無比榮耀的光環,彷彿眨眼功夫就戴到了脖子上,令我激動的夜不能寐。
臨出發的前夜,我忙著給兩臺相機的電池充好電,並透過膝上型電腦騰空了相機的儲存卡記憶體,確保正常拍照。然後,又在電腦上做起功課——詳查麥地那的旅遊攻略。
為圓滿實現進入聖城、瞭解聖城、拍攝聖城的夢想,我幾乎以徹夜未眠的代價,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
凡是奔赴麥加朝覲的人,都來過麥地那。麥地那位於麥加之北四百公里處﹐是一片三面環山水草豐盛的肥沃土地﹐經濟發達﹐交通方便。
一大早,我們的車子就出發了。在無垠的沙漠和崎嶇的山地間行進,眼前的天:格外的藍;腳下的大地:格外的廣闊;俺的心情:猶如拾到了金元寶,格外的爽......
史載: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弟子們在麥加受到不通道者的迫害,便接受真主啟示,從麥加向麥地那“遷移”。那裡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對伊斯蘭友好的人群。
先知穆聖,在那裡把《古蘭經》精神轉變成社會實踐,建立了第一個穆斯林社會,制定了伊斯蘭禮儀和社會管理法制。改名為麥地那-奈賓伊。意思是“先知之城”。
史載: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弟子們遷移至麥地那之後,麥加的貴族對穆斯林懷有深仇大恨,多次組織武裝向麥地那發動武裝入侵。如今,在麥地那郊外﹐仍舊可以看到當年的古戰場。那些山丘和溝壑告訴人們,當年先知穆聖領導保衛麥地那的古戰場。
重兵壓境,是對初建穆斯林社會的嚴峻考驗,也是真主意志的磨鍊。穆罕默德和他的弟子們信仰堅定、勇敢善戰。終於獲得大勝,鞏固了伊斯蘭政權。公元630年,穆罕默德領導十萬人返回麥加去朝覲﹐光復了麥加古聖地。
腦海裡回顧著有關麥地那的歷史知識,環顧路途上的風光,不禁心潮澎湃。
感慨白雲蒼狗,時光如白駒過隙......
這就是著名的麥地那戒碑——近十米高花崗岩質製成的戒碑,以每500米的距離擺放一座,環繞整個麥地那古城,高大醒目地站立在沙漠上。
它在無言地告戒每一名異教徒:不得越過這條戒線!違背者,被宗教警察發現後立即抓起來,並於24小時內遣送回國。
麥地那的老城區,禁止任何非穆斯林進入。這讓我在拍相片時膽戰心驚,生怕被宗教警察發現。 同時,又感到了一絲絲失落——這回無法進入古城區啦,只能在外圍感受先知的氣息。
麥地那市環境優雅,市區建築頗具規模,且整潔、寬敞,具現代都市氣息。城郊地下水充足,盛產優質椰棗。該市房地產業發達,其商業活動季節性較強。城郊建有國際機場。
發現兩個穿漆黑長袍的當地少女在路邊的一處空地上踢足球,這頓時讓我精神大振:在穆斯林國家裡,女孩子是不許單獨出來活動的。就是出門,也必須穿黑長袍戴黑麵紗。這倆位少女一定有家人陪伴。
我揣起相機,靜靜等候——
喝!又發現了四個小男孩兒在玩。我開啟車窗,按下相機快門——瞧:他們在大太陽下玩得多開心啊。
此時,車外的溫度是31攝氏度。是當地一年中最涼爽的季節。
果然,隨著車子的行進,我發現了這一大家子的根據地——小車的背陰處,孩子們的父母席地而坐,一堆零食和飲料。
令我驚訝的是:就在這樣一個其樂融融的小環境裡,這家的女主人仍舊是一身漆黑,面部緊包著。宗教的信仰,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倆座高大的戒碑站立在公路兩邊,凝視著芸芸眾生,給我們這些異教徒們心靈上巨大的威懾。戒碑在無言地告戒著我們:進入此地,必須要非禮不為,非禮勿視。我將相機藏好,每拍完一個鏡頭便趕緊再藏起來。
在這兒,宗教警察的權力大的驚人,他們可以抓捕那些違犯宗教禮儀的普通警察和軍人。更何況我這個來自國外的異教徒?!
麥地那位於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希賈茲境內,人口約20萬,原名葉斯里卜。穆罕默德來到此地後,改稱麥地那,意為“先知的城”。在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權政體——第一個穆斯林國家。從此,穆罕默德以首都麥地那為基地,逐步統一了整個阿拉伯半島。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死於麥地那。麥地那的先知寺內有穆罕默德的墓。因此,麥地那也成了全世界穆斯林朝覲禮拜的聖地之一,有伊斯蘭教第二聖城之稱。
我們的車子開始進入大片的火山溶岩地帶——漆黑的火山溶岩,鋪滿了寬的麥地那平原。史載:1256年,麥地那經受了一次巨型火山噴發的威脅。
這些一望無垠的溶岩,便是那時火山噴發後的遺蹟。
我們的車子在漆黑的火山溶岩地帶艱難行進。
憑著浮淺的地理知識,我知道,此時的麥地那城地處一座死火山口上。只需稍稍分析一下眼前的這些火山溶岩,很容易便會得出這個結論——當年,麥地那古城的地層深處下,一個沉睡已久的超級火山突然噴發了。大量的暗紅色溶岩從地殼下噴湧而出,向四周漫延。就如同一鍋煮開了的稀飯,沿著鍋沿往外流淌......
最後,火山停止了噴發,溶岩也慢慢冷卻下來,便形成了今天這般驚心動魄的模樣。
為證實上述分析的正確性,我讓司機將車子開到一個制高點。眾人下車,從山頂往下瞧,看得更真切。
站在火山岩石堆起的山坡上遠眺一一環抱麥地那的群山,還有遍地的火山溶岩,就可以印證我之前的結論。
麥地那為穆斯林國家的第一個首都,既是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初期的政治、宗教活動中心,亦是其安葬地。
朝覲是伊斯蘭教“念、禮、齋、課、朝”五大功修之一,教意規定,凡是身體健康,符合朝覲條件者,平生必須親自履行朝功一次。而那些經濟條件具備,但老弱病殘無能力遠遊者,則可出錢委託別的穆斯林代朝。
正式履行過朝覲儀式的人,即具有朝覲者身份,被稱為“哈吉”,被人們崇敬。
經過2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平安到達位於麥地那城郊的專案部三號營地。
正值中午時分,沒容我們坐下來休息會兒,頓時一個響徹天地的巨大聲音在耳畔轟轟烈烈地炸響。穆斯林一日五次的午間祈禱,開始了。
我們忙登上樓房最高處,朝麥地那古城區望去。但見藍天之下,整座城市已經進入了一種神聖的時刻——大街上不見了行人和車輛。
一個高吭的男高音,透過設在城市每一個角落的宣禮塔,吟唱著低沉悠揚、憾人心魄的《古蘭經》,召喚穆斯林們前來禮拜。
這祈禱詞唸的主要意思是——
萬物非主,只有安拉,安拉至大!
萬物非主,只有安拉,獨一無二。
萬物非主,只有安拉,王權歸他,讚頌歸他。
萬物非主,只有安拉,無法無力,只憑安拉。
此時,我就站在距安葬聖人葬穆罕默德的聖寺,不足2公里遠的地方。我據高臨下地默默地注視著前方的古城,心潮翻騰,難以平靜......直到有同伴驚訝的提醒,我才發現自己早已是淚流滿面。
此時此刻,在距聖城如此之近的地方,我卻無緣朝覲,怎能不令我傷感?!
有人比喻說,麥加是伊斯蘭的心臟,真主的啟示最早降示在吉祥的克爾白天房之下;而麥地那,則是伊斯蘭文明的軀體,真主派遣他的使者到那裡第一成功地實踐了伊斯蘭的精神。
有一位朝覲者對這兩大聖地評論說:在麥加,我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嬰兒,見到了久別的母親。一切都有了依靠和溫暖,真主造化了我,給了我無限的恩典和保護。而來到第二聖城麥地那,我就像到了我哥哥的家裡面,他是我們的手足之情,是我們的行為榜樣和努力奮鬥的方向.......
雖然我因為異教徒的身份,此行沒能進入安葬穆罕默德的聖寺,但為了讓我的這個故事較為完整,我特地下載了幾張關於聖寺的圖片,以饗眾人。
今天,埋葬先知的那座清真寺,依然在原來的位置上,但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當初,先知穆聖督造的清真寺,是一個長五十米、寬四十五米的土坯矮牆大院。禮拜殿是椰樹幹支撐的草棚,屋頂蓋著樹葉和草木。一千多年來,經過歷代擴建和重建,成為今天這樣的金碧輝煌和廣闊無比的世界第一大清真寺。
目前,聖寺面積已達16.5萬平方米,寺內可容納40餘萬穆斯林禮拜,寺外廣場規模達45萬平方米,可容近百萬人禮拜。
這座聖寺共有64道門,每道門都有警察守衛,進入聖寺者,警察逐包逐物仔細檢查,不準帶攝像機等物品。婦女則由穿著黑長袍,裹著黑頭巾,罩著黑麵紗,戴著黑手套的女警察進行檢查。
聽到“邦克”的喧禮之聲時,人們就從四面八方潮水般湧向聖寺。商店立即關門停業,放在店外的商品,商家並不搬進店內,顯然不虞有人偷竊;一些地攤小販,用包袱將貨捲起,就在原地做起禮拜。
聖寺高聳入雲的宣禮塔恢弘雄偉、華麗明亮、氣勢壯觀,聖寺建築以及那寬闊平坦的白色廣場令人讚不絕口。入夜,聖寺燈火輝煌,光照數十里之外。
拜謁聖人穆罕默德陵墓的人,從全世界名地湧湧而來,日夜不斷......
緊張繁忙的一天就要結束了,夕陽西下。
我坐車返回200多公里外的專案部營地。眼前一條筆直的大道伸展向遠方。此時,於我看來它更像一條通往天堂的大路。
暮日裡,一陣清風吹來,甜滋滋、清涼涼,掠過我的心頭。就像是暢飲了清醇的美酒,醉人的快樂浸透了我的心。
我禁不住開啟車窗,衝著外面的世界大吼一聲——聖城,我沐浴在你的陽光裡!
寫在最後的話——
世上最美的地方在那裡?人人心中各有答案。
伊斯蘭教徒說是聖城麥地那和麥加。佛教徒說是靈山。基督徒說是伊甸園。
雲南人說是香格里拉。四川人說是九寨溝。湖北人說是神農架。江浙人說是蘇杭......
要我說呵,其實,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永遠在自己心裡!
您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