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交流受到極天限制的古代.日本能夠進行“大化革新”,關鍵因索就是遣唐使的存在。因為遣唐使的持續派遣,日本才可能把中國文化有計劃地分塊切割,一船船運何日本進行組裝。也正是因為遣唐使的存在,日本對唐朝的學習能夠及時而準確
從舒明天皇時代到宇多天皇時代.日本在 264年間任命了19 次遣唐使。除去未及成行的3次之外,真正意義上的遣唐使是16 次。從遣唐使這一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身上的很多特點。比如強者崇拜。
日本第一次派遣遣唐使是在唐太宗時期,只有一條船。大化改新之後,為了全面深入學習中國,日本又派出了兩次遣唐使.規模同樣不大。
日本遣唐使規模的擴大,發生在“白江村之戰”之後。公元 655 年,新羅與唐朝結盟,對抗高句麗、百濟。唐朝於公元660 年派將軍蘇定方出兵朝鮮,攻滅百濟。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百濟王子扶余豐向日本乞求援兵。日本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將中國勢力徹底驅逐出半島,恢復自己的“勢力範圍”。公元663 年,日本派出 5 萬大軍來到朝鮮半島,決心與唐朝決一死戰。雙方在白江口相遇,展開了一場水陸大戰。
當時,百濟與日本的聯軍軍力遠超唐朝和新羅聯軍,一開始沒有把唐軍放在眼裡。但是唐船體量大,技術先進,唐軍經驗豐富,大敗日軍。這一戰,日軍絕大部分戰船被焚燬,有生力量基本被全殲。
日本這才發現,唐朝的軍事技術以及背後顯示出來的國力,高日本何止數等。這一戰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確立了唐朝在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位。
日本人的特點是尊重強者,轉彎轉得徹底。如果你徹底打敗了它,它就會死心塌地向你學習。從此之後,日本開始更積極地向唐帝國全面靠攏,不斷派出遣唐使學習。此後派出的遣唐使,規模明顯擴大,每次成員都在 200~600 人之間。
日本善於取法乎上,聚精會神地向強者學習,在外交上體現得也非常明顯。竭力與強國交好,謀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是日本外交最顯著的特點之一。白江村之戰失敗後不過兩年,日本就遣使參加泰山封禪。公元 669 年,即高句麗被唐朝滅亡的第二年,日本就派出“平高麗慶賀使”前往長安,祝賀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的勝利。
這種“追隨強者式外交”其實已經成為日本外交決策的信條和傳統,在今天仍然在繼續著,我們從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對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來。打疼它,它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