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兒子在聊《西遊記》中的故事人物豬八戒時,無意中聊到了娶媳婦。
順帶著我就問兒子長大了想要娶一個什麼樣的媳婦?他一開始說不知道。
後來架不住我老問,他突然來了一句“像媽媽這樣的”。
聽到兒子的回答,我突然想起了在《硬核父母的五項修煉》一書中看到的一句話:
“如果男孩能夠順利的度過“俄狄浦斯期”的紛擾,他的潛意識願望將從“我想要媽媽”轉化為“我要像爸爸”,像爸爸長大後“娶”一位像媽媽一樣的女人”。
換句話說就是,當男孩有了“娶像媽媽一樣的女人”的想法時,就說明他已順利的度過了俄狄浦斯期。
後來我問兒子為什麼?他說就是覺得媽媽好。
突然就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親子關係竟然已經變好了。
要知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簡直水火不容,天天大吼大叫,脾氣火爆。我講什麼他都不聽,老喜歡跟我對著幹。
然後,我也沒什麼好臉色給他,說話也很衝,最後弄得大家都疲憊不堪,親子關係更是如履薄冰。
與孩子關係的緊張,一度是我最為頭疼的問題。為此,我一直都在不停地聽課、學習和大量閱讀,希望能夠從中找到解決之法。
都說皇天不負有心人。
確實是這樣。只要有心,並願意為之努力,一切都不會被辜負的。
先有情感的流動
愛是情感的流動。
《生活需要幸福力》一書中說:“真實的愛,不是隻滿足自己的期待,而是完成一場接力賽”。
說回到我與孩子親子關係的緊張。
為什麼親子關係會緊張?
因為我和孩子間的情感出現了裂痕,或者直接斷裂了。
所有我對孩子的那些威脅指責,吼叫怒罵,甚至是枝條上身,說到底都是在破壞我們的親子關係,阻斷情感的流動。
當親子間的情感不再流動時,它就如一潭死水了無生機。
這也是為什麼父母總對叛逆的孩子束手無策,頭疼萬分,因為他們間的情感也不再流動,在意的只是各自的需要。
父母希望孩子懂事聽話,不要“作妖”,讓一切都好好的。孩子希望脫離父母的掌控,想要自己做主。
在親子關係裡,如果父母只一味的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看不到孩子的需求時,親子關係就會自然而然的緊張,甚至崩裂。
後有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
人是情感的動物。人會愛人,也需要被愛。
親子之間,只有在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時,孩子才會發自內心的想要靠近父母,聽進去父母的話。
因此,愛是需要表達的。但表達不是用“打是親罵是愛”,或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而是用接納、包容和支援的方式,也就是父母要有同理心。
同理心教練創始人董國臣說:
“人不是機器,‘無論人們做還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試圖滿足某種內在的需要’,當我們給出的建議是直接改變行為時,就不會看到他之前行為試圖滿足的需要。這樣容易產生衝突”。
那該怎麼辦?
《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說到:“先同理,後建議”。
意思就是說,先同理孩子,然後再給建議。
至於如何同理,書中舉了一個孩子愛玩遊戲的例子。
董國臣有位朋友,朋友家正上小學的孩子愛玩遊戲,為此朋友感到非常擔心。於是便找到了他,讓他幫忙和孩子交流。
董國臣跟孩子交流的方式,就是先同理孩子。
他跟孩子說:“叔叔想,你玩遊戲一定有很好的理由”。
孩子回答他說是的,因為班裡的同學都在討論,如果我不玩,他們就不和我玩,我們也就沒什麼好談的了。
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董國臣發現孩子的內在需求是想透過玩遊戲滿足自己對友誼和社群的需要。
然後他就跟孩子說:“如果能跟同學玩到一起,你們有很好的友誼,這些對你很重要的話,那除了玩遊戲之外,還有其它方式嗎?”
孩子回答他說還有。
如此這般,透過相互瞭解,交流就能更進一步,然後慢慢地就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
因此,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先同理傾聽孩子,對孩子持有一份好奇,不僅能很好的連線孩子,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同理心的力量》是一本專門講述溝通的書。它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基礎之上,研發出了簡單易行的同理心溝通之法。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選下方連結購買哦!
同理心的力量
¥64.8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