炯媽一直以來有個心病,自己的兒子從小的表達能力就有所欠缺,雖然說話也不算晚,但和親戚家的孩子比,就顯現出了差距。
比如親戚的孩子說話很流暢,而自己的孩子只能蹦出簡單的單詞。再長大些,說話時,還是會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
而且只要是寫作文就會抓耳撓腮,憋不出來,所以,炯媽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後來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劉媛媛的故事,劉媛媛在參加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之前,還對自己的口才沒有絲毫的信心和把握。
那麼,劉媛媛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口才逆襲的呢?
據劉媛媛自己介紹:她只是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就是買了很多關於口才的書籍,埋頭啃,埋頭練。
看著鏡頭前自信的她,令炯媽相信原來口才是可以後天練習的。
於是炯媽找尋到《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口才課》,這是一套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系列書籍。
分別針對溝通、交際、辯論、演講、素材五個方面深度探討中小學生的口才應該如何養成。
今天想和大家重點分享一下關於素材積累的部分。素材的積累主要有2大分類:
分別是:交際口語素材、演講辯論素材,我們可以先從口語和交際表達素材開始,逐步過渡到演講和辯論素材。
在這本書中透過一個個小故事來啟發孩子,透過孩子記住故事來幫助孩子積累素材,在這裡不能全部分享,就摘錄幾篇覺得比較有感觸的分享給大家。
不要成為一顆鹹龍眼
這是一個關於林清玄的故事,他們家有個糞坑,邊上長著一顆龍眼樹。奇怪的是:龍眼剝開後味道是鹹的。
關於這個現象母親是這樣解釋的:因為糞坑靠得太近,汙染了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樹是這樣,人也是如此。
你長在什麼地方,就會受到什麼影響。
說到這裡,不禁讓人想起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為了讓孟子遠離不好的環境和習性。
透過這些故事,孩子每次交流時,只要是關於環境影響的內容,就會立即想到”鹹龍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就可以迅速的精準表達了。
後來,林母發現林清玄在寫作時,喜歡寫一些負面的內容,讓人看了很心酸。於是告訴林清玄生命要滋潤心靈,把快樂、陽光和人分享。
一個作家的意義是,讓別人看了你的文章之後得到安慰、啟發和開心,從而獲得人生的希望。後來,林清玄寫的文章很陽光和正面,被稱為”心靈導師“。
媽媽們還可以按照書中的思路,找尋更多的關於這類話題的故事,來豐富孩子的素材庫。
而且這些內容不僅僅是豐富了孩子的素材庫,還是教孩子做人的很好的啟蒙。讓孩子知道自己要靠近什麼,遠離什麼。才能夠獨善其身。
這些內容實際上不光是用於語言交流、在寫作以及演講時都會有很大的裨益。
通常寫作和演講也都需要一個主題來進行闡述和發散,這個內容就可以用在很多主題上:比如交友、成長、做人、正能量等。
大家學會了嗎?那我們再來分享一個故事
第一次吃龍蝦都很狼狽
這是一個老朋友見面一起吃龍蝦的故事,老朋友來看望劉軒。劉軒帶著朋友來到了一家海鮮餐廳。
這家餐廳的紅燒龍蝦是特色菜,看到劉軒點了龍蝦,朋友也點了龍蝦。不過,劉軒好像發現了朋友面對一盤龍蝦的不自在。
於是劉軒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吃龍蝦時的故事,包括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弄得滿身是油,忘記吃鉗子的狼狽。
朋友聽完,也放鬆下來,表示自己確實是第一次吃龍蝦。後來,就徹底放下包袱,大膽地吃了起來。
劉軒確實是一個很細緻的人,及時發現了朋友的尷尬,並主動的分享自己的狼狽,讓朋友卸下了心理防禦,為朋友解了圍。
這個故事想表達就是在與人交往時,學會換位思考、關注他人的處境和需要,及時送上溫暖,幫助別人,也經營好了友誼,這樣你怎麼會不受歡迎呢?
同樣,這個故事,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的交流以及寫作上。只要是關於換位思考、設身處地以及調解尷尬的都可以使用。甚至在交友、做人上也都是很有裨益的。
張國立妙解”孝“義
在浙江衛視《同一堂課》節目中,張國立老師給學生們講解孔子思想。關於”孝“字。
老師講解到:“孝” 的上半部分像老人拄著柺棍,下面是一個”子“。意思是:老人呵護孩子一輩子,孩子成人後要支撐著老人。
如果老人有過失,要婉言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
如果你們也有這類情況,要站在父母角度想一想,稍微控制一下情緒。
這樣的解讀,瞬間就把孝字的解讀給生動化了。也沒有講什麼大道理。大家也很能夠接受。
這個口才的運用方法就是運用了:拆字、活學活用的方法。只要以後再想起這個”孝“字,就立即會想起這個解讀。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3個故事,可謂是小小故事裡,暗藏乾坤,即解決了孩子不喜歡學習覺得枯燥的問題,又可以教會孩子儲存素材,還能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口才問題,那麼這本《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口才課》非常值得一看。
每天一個故事,就可以幫助孩子積累素材,無論是在交際、口語以及寫作或者演講時都會帶來很大的裨益。
我是氧子,陪你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