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牛逼症」是今年大火的網路熱詞,特指那些社交能力超強,和誰都能聊,永遠不會冷場,可以輕鬆帶動氣氛,對他人的眼光和看法毫不在意的人。
這個詞語來源於一個網路影片作者,他在影片中總是做出一些“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的行為。比如,公交車上有人放屁,他會超級大聲地對放屁的那個人說:“你別在車裡放屁,你蹦著我沒事,你要把一車人蹦出去怎麼辦呀?”引起全車人的大笑。
他徹底放飛自我的行為成為了流量密碼,也讓“社交牛逼症”這個詞語一炮而紅。
孩子有社交牛逼症,是好事還是壞事?
有的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也有社交牛逼症。
“每個週末都帶同學回家玩,有時候還是不同年級的同學,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認識的。”
“5歲的孩子,和公園裡的七八十歲的老爺爺都能聊得熱火朝天。”
“班裡競選班長,他居然有勇氣第一個報名了,關鍵是他的學習成績在班裡墊底呀……”
孩子有社交牛逼症,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電視劇《家有兒女》裡的劉星,堪稱社交牛逼症的“鼻祖”。劉星性格活潑開朗,是個自來熟,社交牛逼症滿級,無論和誰相處都毫不露怯,誇張的言行總是讓人捧腹大笑,是家裡的開心果。雖然學習成績不怎麼樣,但是人緣卻很好,最終成為劇中的經典角色。
前幾年大火的綜藝《爸爸去哪兒》裡的王詩齡也有社交牛逼症。有一期節目是在村子裡錄製的,王詩齡離開前認真地叮囑老爺爺老奶奶:“你們在家好好的!”天真的孩子,簡單的話語,卻溫暖了兩位老人的心,也讓觀眾對王詩齡好感倍增。對素不相識的人,王詩齡也能像對待親人般自然而然地交流,交際能力可見一斑。
顯而易見,生活中那些有社交牛逼症的孩子,往往更受歡迎。他們善於溝通、交流,口頭表達能力強,無論在什麼場合,都能輕鬆自如地應對,永遠也不會怯場。他們的臉皮往往很厚,沒有心理包袱,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耿耿於懷。面對各種困境的時候,心態會更加平和,情緒穩定,不會輕易地被外界的不良因素干擾,辦事效率也更高。
所以,孩子有社交牛逼症絕對是一件大好事,社交牛逼症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寶貴財富。
社交困境下,社交牛逼症是最稀缺的技能
為什麼社交牛逼症會這麼火?也許與當下成年人的社交困境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曾經做過一個調研,在4000多名年齡在18-35歲的年輕人中,有40.2%的年輕人表示自己對社交存在一定的恐懼,比如,面對陌生的來電會產生抗拒、害怕的心理。此外,有52.7%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技巧,在陌生的場合不知道如何主動開啟話題,與陌生人交談時會不知所措,導致冷場。
有社會心理學家分析,社交牛逼症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大方、得體的社交體驗的渴望,另一方面反映了人們想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獲取人際交往的經驗,爭取擁有更多的機會或資源。
於是,那些敢於表達、善於溝通的人,就被賦予了社交牛逼症的光環,讓社恐可望而不可及。
有的家長問:孩子的社交牛逼症,是天生的嗎?其實不完全是。孩子的交際能力,一部分和性格有關,一部分和家庭教育有關。
家長如何培養出有社交牛逼症的孩子?
1.鼓勵孩子主動打招呼
教孩子面對各種不同的情形時打招呼的方法,引導孩子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比如跟長輩打招呼的時候要帶著姓:“張奶奶,早上好!”打完招呼之後,可以加一句讚美的話:“您今天穿的這件衣服真好看!”當然,家長也要做好榜樣,待人熱情、落落大方。孩子耳濡目染,交際能力自然就會不斷升級。
2.為孩子創造交友機會
孩子的社交圈子有限,家長要儘可能地為孩子創造交友的機會,讓孩子融入團體。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孩子可以學到許多與人相處的方法和技巧,也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容易形成開朗、活潑、向上的性格。
3.學會與孩子共情
對於孩子表露出來的情緒,家長首先要積極地回應,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得到了正面的反饋,表達欲才會更強。如果家長忽略了孩子真實的心理感受,很容易讓孩子深陷自我懷疑的沼澤,逐漸地封閉內心,變得不愛與人交流。
4.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要多肯定孩子,對於孩子正確的行為,要透過點頭、愛撫、擁抱等行為及時表示讚揚。當孩子遭遇失敗和挫折時,不要一味地指責,應幫助孩子調整心態,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問題,以保護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寫在最後:
當一個孩子不畏懼溝通時,便擁有了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社交能力滿級,可以少操點心。
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時候,家長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孩子主動表達。更不要給孩子貼上“社恐”“內向”的標籤,偏執地強迫孩子變得外向,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身為家長,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接納和肯定孩子的性格,然後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積累更多的能量,一步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