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牙齒健康很重要,但由於小朋友們年齡過小,大部分孩子並不能意識到牙齒的重要性,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口腔健康每天都跟他們鬥智鬥勇,想盡各種各樣的方法阻止他們吃糖,並讓他們養成每天認真刷牙的好習慣。但,即便如此,我國兒童齲齒率依然很高,平均每5個孩子裡就有4個孩子有蛀牙!
寶寶牙齒護理真的很重要,因為蛀牙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帶給孩子疼痛感,導致孩子食慾下降、心理煩躁等情況的出現。所以,家長朋友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儘可能的避免孩子蛀牙的出現。
除了吃糖可引發孩子蛀牙之外,那麼,是否還有其他因素誘導孩子蛀牙的產生呢?為了讓寶媽們不必再為寶寶“傷牙”而煩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傷害寶寶牙齒的7大壞習慣,看看你家的寶貝中招了嗎?
1、喝止咳糖漿不漱口
止咳糖漿是含糖量較大的藥物,會引起齲齒,這種“隱形”的糖常常會被人們所忽略。有些寶媽們喜歡在睡前給孩子餵食藥物,如果喝完止咳糖漿不漱口就睡覺,寶寶口腔內就會長時間積聚這些糖類,更易引發蛀牙。
因此,在寶寶服用完止咳糖漿等含糖類藥物時,家長們一定要督促寶寶漱口刷牙!
2、磨 牙
寶寶經常磨牙,會讓牙齒出現過早磨損的現象,造成牙本質露出,引起牙本質過敏,一旦牙齒過敏現象產生,牙齒遇冷熱酸甜等刺激時便會發生強烈刺痛感。
寶寶磨牙嚴重的可能造成牙齒高度下降,面部肌肉過度疲勞,很可能發生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徵,給孩子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甚至有張口困難。
寶寶磨牙很可能是口腔異常導致的,比如孩子的咬合關係不正常以及創傷性咬合等,都會讓孩子出現磨牙的情況。此時,家長應帶孩子去看牙醫,讓醫生找出修復方法糾正孩子的磨牙習慣。
3、含著奶瓶入睡
有些2—4歲的寶寶總喜歡長時間叼著奶瓶或含著奶瓶睡覺,入睡後唾液分泌減少、吞嚥功能減弱,奶瓶多貼附於上頜乳前牙,奶漬附著,長此以往,細菌增生,易發生齲齒,這樣的牙齒我們稱之為“奶瓶齲”。
“奶瓶齲”一旦出現,家長切不可大意,千萬不要存在:反正後期寶寶也要換牙,換了牙就好了這種錯誤理念。要知道,一旦寶寶的牙齒因齲蝕嚴重無法治療時,這時候只能進行乳牙拔除,而過早的將乳牙拔除,就會引起恆牙萌出秩序錯亂甚至恆牙不齊,給孩子的牙齒髮育帶來不良影響。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奶瓶齲”的跡象時,一定要儘早到孩子去正規口腔診所進行治療。預防齲齒,從小做起,從孩子1歲開始,就需逐漸減少使用奶瓶次數,從奶瓶改用鴨嘴杯,再過度到水杯。
4、食物冷熱交替
牙齒對溫度的反應特別敏感,特別是小朋友的牙齒會更為脆弱,長時間的冷熱交替,會造成牙齒過敏產生痠痛症狀,這種症狀會慢慢轉變為牙髓炎、根尖周炎等。
寶媽們應該儘可能的做到孩子放進嘴巴里的食物“過唇而不燙”,更不要孩子直接咀嚼冰塊,以免寶寶口腔受到過冷或過熱的刺激造成牙痛。
5、用牙齒咬東西
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很強,有些小朋友看到大人用牙齒咬啤酒蓋、飲料蓋子時,便也開始學著用牙咬飲料瓶蓋,這樣很可能會給寶寶的牙齒造成傷害,出現牙隱裂的情況。而牙隱裂在開始是察覺不到的,隨著裂紋的加深,在咀嚼時會有疼痛感,而這種感覺會隨之加重。
6、睡前飲用牛奶、果汁
一些家長為了保障孩子營養物質的攝取,會在睡前給孩子準備牛奶或是果汁飲品,有些孩子喝完後不清潔口腔直接睡覺,這就很容易造成糖分的堆積,長期以往,這些殘留糖分就會在寶寶口腔中越積越多,從而引發齲齒。
7、愛吃零食
吃零食時口腔分泌的唾液較少,食物更容易殘留在牙齒上。零食本身對孩子並無傷害,家長只要控制好數量即可。
在睡前儘量減少孩子零食的攝入,如寶寶晚上飢餓必須吃些零食,一定要在孩子吃完後,督促他們對口腔進行清潔,否則很容易引發齲齒。
為了孩子的口腔健康,家長們一定要督促孩子認真進行口腔清潔好好愛護牙齒,做0蛀牙寶寶也其實也並非難事。
如果孩子牙齒出現蟲牙,各位家長也不用過於著急,及時就醫按時治療就會解決,平時注重對孩子口腔衛生的保持,這樣孩子的蟲牙才不會進一步增長。
(此處已新增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