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圓姐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來讀馬爾基爾教授的《漫步華爾街》。
上一期我們讀了20世紀60-90年代的幾場泡沫,還回顧了日本在20世紀末因房地產崩盤導致的經濟危機,接下來作者繼續帶我們回顧歷史,時間來到21世紀,世紀之初爆發的網際網路泡沫,就讓8萬億美元的市值蒸發一空,這可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是所有投資者你一千我一萬真金白銀湊起來的。
血汗錢
站在現在回顧這場危機,它的爆發是偶然,也是必然,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技術,提供了眾多新的商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一場非理性繁榮。
當時人們對網際網路類的公司,都抱有非常高的預期,大家普遍認為股市未來能帶來平均每年15%-25%的回報,但事實是當時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市盈率已經非常高了。文中舉例當時被華爾街追捧的公司——思科,倘若思科每年盈利增長15%,25年後它的市值將會超過整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可見當時的估值已經完全脫離實際,變成了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字。
人們對於股市的熱情,催生了另一個行為,那就是曾經在電子熱中盛行的更名遊戲,此時很多與網際網路不沾邊的公司,紛紛將公司名稱改成諸如.com或internet之類,投資者但凡發現這樣的公司就會瘋搶,當時有研究表明,改名字的公司的股價比沒有改名字的公司要多漲125%。
更名遊戲
投資熱情如此高漲,IPO空前繁忙,為了圈錢,如南海泡沫中那樣荒誕的融資理由又出現了,比如一家數字香味公司融資的理由是,要生產一種計算機的外接裝置,這種裝置能在你上網的時候散發香氣。對,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用一瓶香水就能達到同樣效果的所謂發明,竟然在市場上融到數百萬美元。不得不感嘆,投資者們的錢真的太好賺了!
場外的資本家制造各種理由進入場內圈錢,場內的資本家當然不能落後,各種公司欺詐行為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安然假賬案,安然透過設立眾多錯綜複雜的合夥企業,來遮擋自身真實的財務問題,具體的例子就不說了,但這給我們提了醒,對於公司關係太過複雜的股票,我們最好謹慎選擇。
除了以上那些因素,吹大泡沫的隊伍中,不能少了華爾街的各類證券分析師們,他們在明知道有坑的情況下,仍然做出了一致的“買入”建議,10家公司9家都可以買入,這讓投資者們認為投資股票是多麼簡單的事,只要簡單聽聽訊息,準備好鈔票,坐在電腦前面敲擊幾個鍵就可以了。甚至為了配合已經嚴重高估的股市,證券公司為網際網路公司創設了新的估值標準,那些銷售額、營業收入和利潤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的網站訪問量,誰的訪問量高誰就好,誰的股價就漲。網上藥店公司就因為這個指標股價一路飆升到67美元,但很可惜,這個價格保持不到1年,這家公司就跌成了“仙股”,就是隻要幾分錢一股的股票,原因是人們又開始相信利潤了。
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
除了證券分析師的站臺,媒體們的貢獻也不能少,正是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全民炒股流行起來,那時候要是誰說自己不買股票,都會受到排擠和嘲笑。很多美國人甚至放棄工作,專門炒股,他們急切地渴望透過這條致富的捷徑實現飛黃騰達的夢想,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沒有人再記得“長期投資”為何物?對於很多人來說,早上買入晚上賣出就已經算“長期投資”了。股市的換手率激增,股票一天的漲跌幅能達到50%,早上的1萬塊到了晚上很可能就變成了5000塊。
以上的這些理由,當然都是讓投資者們的財富化為泡影的幫兇,但追其根本,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人們對於快速致富的貪念。“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儘管這句警世名言人人都會說,但事實是沒有幾個人能在面對所謂的“免費的午餐”時不動心。
說完股市上的網際網路泡沫,再來說一說發生在21世紀初的次貸危機。
作者認為,引發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當時銀行業的新制度,曾經銀行發放並持有貸款,所以放貸都很謹慎,因為害怕借款人還不了貸款,這一損失就都由銀行負擔。但21世紀初,銀行不再持有貸款,而是可以把抵押貸款打包賣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又將這些債務打包,變成證券產品賣給投資者。這樣一來二去,銀行的信貸經理從最初的信貸稽核人,變成了借貸的銷售員,原來要3成首付,現在變成零首付,原來要提供工作證明、收入證明,現在即使你是流浪漢,只要你敢貸款,銀行就敢放貸。
次貸就是信用不高的貸款
次級貸以及當時的低利率,不斷推高房價。到2006年全美房產指數翻了一番,如果單獨看個別城市,漲幅更是要大得多。
隨後,因為樓市降溫,且短期利率有所提升,那些低信用低資產的次級貸款者們還貸壓力增加,開始大面積違約。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房價開始崩盤,現在來看,當時的平均下跌幅度達到了三分之二,美國國內大量的金融機構因此破產,且因為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重要位置,這一危機甚至波及全球,帶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作者花了如此大的篇幅來回顧歷史上的重大泡沫事件,最終只是想說明:股票市場不是投票機,而是稱重機,不管市場如何,最終獲勝的一定是真實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股票投資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學會如何估值。不過,問題來了,往往你站在當下去判斷市場是高估還是低估,都是不準確的,或者說根本就做不到。這其中有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心態問題。
即使擁有資金、資訊、知識和技術的專業投資人員,也無法始終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更不要說普通投資者。所以,不管使用何種方法或策略,企圖打敗市場獲得超額收益,可能真的就是無稽之談,作者說:沒有任何個人或機構能夠始終如一地比市場整體知道得更多,也就是告訴我們,與其自不量力地去戰勝市場,不如簡單的跟隨市場:在熊市買入,並堅持持有,就能賺到與市場平均水平差不多的收益,如此你就是贏家了。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我是圓姐,關注我,和你一起讀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