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急性後迴圈缺血性卒中(acute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aPCI)發病率高,約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年發病率為18/100000,是卒中患者致殘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但其與急性前迴圈缺血性卒中相比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和有效的管理。為此,在結合aPCI臨床特點、各地卒中防治的條件和國際相關研究進展與指南的基礎上,湖北省腦血管病防治學會組織省內專家制定本共識,旨在幫助提高基層卒中防治站、各級卒中中心急救工作者和臨床醫生對aPCI的早期識別能力,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改善患者預後。
2
急性後迴圈缺血性卒中早期識別與評估的現狀
2.1 aPCI的概念
後迴圈又稱椎-基底動脈系統,由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BA)和大腦後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組成,主要供血給腦幹、小腦、丘腦、枕葉、部分顳葉及上段脊髓。aPCI是指因後迴圈血管狹窄和閉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或栓塞造成腦組織缺血性損害而導致的臨床綜合徵,按症狀和持續時間分為後迴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和後迴圈梗死。
後迴圈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臨床表現與前迴圈缺血(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ACI)有很大的不同,其核心症狀包括頭暈/眩暈、複視、構音障礙、吞嚥困難、跌倒發作、共濟失調;其他症狀還包括:語言障礙、意識障礙、嘔吐、頭頸枕部疼痛、耳鳴、聽力損失、口周麻木、肢體麻木無力等。較具特異性的PCI綜合徵包括:延髓內側綜合徵(Dejerine綜合徵)、延髓外側綜合徵(Wallenberg綜合徵)、延髓半側梗死、閉鎖綜合徵、下腹腦橋綜合徵、腦橋下內側綜合徵、腦橋外側綜合徵(Marie-Foix綜合徵)、腦橋中部被蓋綜合徵(Di Grenet綜合徵)、基底動脈尖綜合徵、中腦背側被蓋綜合徵(Millis綜合徵)、中腦腹側綜合徵(Weber綜合徵)、丘腦疼痛綜合徵(Dejerine-Roussy綜合徵)等。
2.2 aPCI早期識別與評估的現狀
後迴圈卒中在早期識別中存在較高的漏診率和誤診率。在一項對465名卒中患者的研究中,後迴圈卒中患者漏診率約為前迴圈卒中患者的2.5倍(38% vs 16%)。aPCI的誤診率較高,首要原因在於PCI患者臨床特徵通常是非特異性的,且多與ACI和類卒中重疊而極少只表現為單一的症狀或體徵,單純的頭暈/眩暈、頭昏、頭痛、跌倒發作和短暫意識喪失等在急診科就診患者中很常見,但大部分都不是PCI導致;其次,目前廣泛用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識別的診斷工具,如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評分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麵-手臂-語言測試(Face-arm-language test,FAST)等均側重於ACI,而對PCI早期識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差;再者,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技術對於aPCI的識別也具有侷限性,如急診科首選影像學檢查技術CT對於aPCI的早期診斷敏感性僅為7%-42%。漏診和誤診aPCI都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研究資料顯示初次急診就診時漏診小腦卒中可能使死亡風險增加8倍,這與錯失溶栓機會、後顱窩水腫的早期手術干預、早期小梗死後再發椎基底動脈卒中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尋找合適的檢查工具對aPCI進行早期評估和識別十分必要。
3
急性後迴圈缺血性卒中早期識別與評估的建議
3.1 病史問診及體格檢查
3.1.1 病史問診
詳細瞭解患者病史,包括主要的症狀、發病經過、持續時間及伴隨症狀等資訊有助於aPCI的早期識別。事實上,當患者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受損症狀和體徵,如偏癱、失語/構音障礙或偏盲時,aPCI的診斷並不困難,但當aPCI患者表現為孤立性頭暈/眩暈(僅表現為頭暈/眩暈,而無明顯的局灶神經功能缺損定位症狀和體徵)時,與良性的前庭周圍疾病表現類似,早期極難識別。研究表明,aPCI中出現頭暈的患者誤診率高達三分之一。
研究表明,根據對新發頭暈的時間、誘因及其他相關症狀的描述把新發頭暈分為急性前庭綜合徵(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觸發性前庭綜合徵(Triggered 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t-EVS)、自發性前庭綜合徵(Spontane-Ous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s-EVS)三大類的分類方法可以更準確地識別後迴圈腦卒中患者並及時地診斷和治療更常見的外周前庭原因。其中,AVS是一組以急性起病,持續性眩暈/頭暈伴噁心或嘔吐、步態不穩、眼球震顫和頭部運動為主要症狀,持續數天至數週的臨床綜合徵。AVS患者中25%為後迴圈卒中,儘管其常見病因為前庭周圍性疾病,但卻以後迴圈卒中引起的急性眩暈後果最為嚴重。
對於主要表現為頭暈/眩暈的患者,除常規詢問的資訊外,還應該詢問患者頭暈/眩暈的起病方式、持續時間、誘發因素、伴隨症狀、既往史、家族史等資訊。其中,患者的伴隨症狀如有無頭痛(鑑別前庭性偏頭痛)、有無耳鳴及聽力下降(鑑別梅尼埃病和小腦前下動脈卒中)、有無複視、吞嚥困難、飲水嗆咳等顱神經受損症狀、有無共濟失調等小腦相關症狀以及既往病史詢問如有無頭痛史、頭暈史、耳病史以及高血壓病和糖尿病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等對於患者的鑑別診斷尤為重要。
3.1.2 一般體格檢查
疑診為PCI的患者需要對其進行肌力、肌張力、腱反射等神經系統體格檢查,顱神經、小腦和步態測試尤為重要,約30%-60%的PCI患者會出現上述症狀之一。常規的檢查專案包括指鼻試驗(或指下巴,以避免患者戳到自己的眼睛)、跟膝脛試驗、面部運動和感覺對稱、構音障礙測試和步態測試等,對於症狀過於嚴重無法行走的患者,可以要求患者在擔架上不抓側欄坐直,以測試肢體共濟失調。
3.1.3 頭脈衝、眼震、眼偏斜試驗(Head impulse test,nystagmus,test of s skew,HINTS)三步檢查法
HINTS三步檢查法(表1)被證明是篩查主要表現為AVS的PCI患者的有效方法。HINTS對腦卒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以分別達到98%和85%,可以快速且準確地識別和鑑別PCI,並且對PCI的敏感性比早期MRI(發病48h內靈敏度為88%)更高。HINTS檢查包括頭脈衝試驗、凝視變向眼震和眼偏斜試驗。頭脈衝試驗(-)、凝視變向眼震(+)及眼偏斜試驗(+)提示中樞性病變。Newman-Toker等於2013年在檢查專案中增加了由耳蝸或腦幹缺血引起的聽力障礙檢查,即HINTS PLUS,提高了診斷的敏感性。HINTS(HINTS PLUS)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頭脈衝試驗(Headimpulse test,HIT):HIT試驗是在相對快速的頭部旋轉期間評估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的有用工具,有助於區分AVS是否與VOR直接通路相關。檢查方法:檢查者站在患者前面,雙手扶住患者的頭,囑患者集中注意力於檢查者的鼻子並保持頭頸部放鬆,檢查者快速將患者頭部從中線移向一側10°-20°,然後使頭部迅速回到中心位置(>120°/秒),期間仔細觀察患者眼球,陰性結果為患者目光始終鎖定在檢查者的鼻子上,即VOR直接通路正常;陽性結果表現為矯正性掃視,即眼球跟著頭部移動,然後快速地回看檢查者的鼻子,提示周圍病變,通常是前庭神經炎。兩邊依次進行檢查,若均為陰性,則提示可能存在PCI;(2)眼震:絕大多數伴有頭暈或眩暈的小腦卒中患者都有眼震。醫生應首先進行自發性眼震檢查,然後檢查凝視誘發性眼震。檢測方法:①自發性眼震:頭部保持直立和正中姿勢(不轉動或傾斜)時,眼睛直視前方,遮蔽視覺後觀察眼球運動約30s,如出現眼震,則開啟固視燈,繼續觀察眼震強度有無變化。中樞性自發性眼震形式多樣(垂直、傾斜、水平等),固視抑制試驗通常失敗;②凝視誘發性眼震(Gaze-evoked nystagmus,GEN):GEN檢查時囑患者眼球由第一眼位移動至離心眼位,約30°時誘發的眼震,眼震快相常朝向凝視側。通常觀察到左凝視時左向水平眼震,右凝視時右向水平眼震,即為GEN陽性。GEN陽性高度提示中樞受損;(3)眼偏斜試驗:眼偏斜試驗敏感性並不高,但其對於腦幹受累的檢出特異度達98%。測試方法為“交替覆蓋”,即患者直視檢查者的鼻子,檢查者交替覆蓋患者左右眼,1次/1-2s。存在眼偏斜的患者每次矇眼被揭開時有垂直矯正(在一側會看到向上的矯正,在另一側會看到向下的矯正)則提示PCI;(4)聽力試驗:傳統觀點認為,頭暈合併聽力喪失為外周神經病變,如梅尼埃病,迷路炎等。事實上,頭暈合併聽力喪失通常提示PCI。HINTS PLUS有助於發現小腦前下動脈卒中,患者聽力障礙多存在於異常VOR側(與眼震快相相反的一側)。
推薦意見:當PCI患者臨床症狀不典型時,早期難以識別。詢問病史時,應該做到儘可能詳細,以發現與PCI有關聯的線索。在針對性地詢問病史的基礎上使用一些體格檢查測試如共濟失調測試、步態檢查、視野測試、平衡測試等都可提高PCI的檢出率。HINTS及HINTS PLUS,不僅簡便、快捷,且對於識別主要表現為AVS的PCI患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PCI的早期診斷上甚至優於MRI-DWI,對於降低診斷成本、提高診斷準確性、節約院前救治時間、避免誤診導致的治療無效和資源浪費方面均具有重大意義。但這一檢查也因為陽性率偏低,對操作者要求高等原因使其應用受到限制。
3.2 急性後迴圈缺血性卒中的症狀學評估量表
3.2.1 急性後迴圈TIA早期識別量表
後迴圈系統的TIA或小卒中發生早期卒中復發事件的風險高於前迴圈系統,早期識別後迴圈TIA可明顯減少復發事件的發生風險。ABCD評分系列可以預測TIA進展為早期卒中的風險(表2)。其中,ABCD2評分是TIA發作分診最經典的評分,但其傾向於預測短期風險,而且對前迴圈TIA發生腦梗死的預測能力強於後迴圈。雙重TIA發作史(本次TIA發作7天內有另外1次TIA發作)和狹窄性血管病變是卒中的顯著預測因子,ABCD3,ABCD3-I將雙重TIA發作史(ABCD3,ABCD3-I)及神經影像學結果檢查(ABCD3-I)納入了評分中,提高了TIA後短期和長期發生卒中的預測能力,較ABCD2評分更能反映後迴圈TIA復發為早期卒中的高危風險。此外,最近的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ABCD2評分可能有助於識別伴有頭暈的急診科患者的急性後迴圈卒中,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如HINTS,使用推薦的卒中臨界值≥4時,對後迴圈卒中的敏感性為61%,特異性為62%。
3.2.2 後迴圈梗死評估量表
3.2.2.1 傳統NIHSS及擴充套件版NIHSS(e-NIHSS)
NIHSS是臨床上最常用於評估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障礙程度的量表之一,可針對神經功能的不同方面和神經系統症狀及體徵進行量化評估。但NIHSS評分專案中並未涵蓋急性腦卒中特別是後迴圈系統的的全部神經功能障礙,如頭痛、噁心、Horner徵、複視、吞嚥困難、步態異常、聽力障礙及眼球震顫等,對於評估aPCI提供的資訊十分有限。即便是NIHSS為0分的患者仍有可能發生了後迴圈梗死。
國外有研究採用e-NIHSS評分量表(表3)來評價PCI的嚴重程度。e-NIHSS由11個評分專案組成:意識水平、眼球運動、視野、面神經麻痺、上下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感覺忽視。評分範圍從0(神經系統檢查正常)至42(無反應性昏迷),得分在10分或以上者更可能發生了大動脈閉塞。e-NIHSS在NIHSS已存專案的基礎上加入了特定的PCI的症狀體徵(如眼球震顫、垂直凝視、Horner徵、軀幹共濟失調、閉目難立徵、舌下神經麻痺和舌咽神經麻痺等),提高了診斷腦卒中特別是PCI的敏感性,其中眼球震顫、Horner徵、舌咽及舌下神經損傷與軀幹共濟失調和閉目難立徵相比更能反映特定的PCI症狀。因此,懷疑存在PCI的患者,臨床上可以採用e-NIHSS量表來評定。
3.2.2.2 急診室腦卒中識別(Recognition of stroke in the emergency room,ROSIER)量表
ROSIER量表(表4)是Nor AM研究組於2005年設計出的一套用於院前、院內急救和醫院分診的腦卒中快速識別工具,推薦用於篩選所有可疑腦卒中的患者。該量表是基於臨床病史(意識喪失、驚厥發作)和神經系統體徵(面部、上肢無力、下肢無力、言語障礙、視野缺損)構建的卒中識別工具,共7項內容(總分為-2至+5),ROSIER總分>0分時定義為陽性,識別腦卒中的靈敏度為92%,特異性為86%;當總分≤0分時定義為陰性,發生腦卒中的可能性小,但不能完全排除。在與FAST量表對比中發現ROSIER量表包含了FAST量表中的所有專案,並額外增加了視野缺損、下肢無力、意識喪失/暈厥及癲癇發作活動,增加了後迴圈症狀,儘管結果表明FAST與ROSIER識別腦卒中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相當,但該量表對於PCI識別可能具有潛在的臨床裨益。
推薦意見:卒中量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對急性缺血性卒中識別率,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單一的量表可以描述和預測卒中所有方面的內容,用於評估PCI的量表更是屈指可數。在量表的選擇上,應當考慮信度和效度、各卒中量表的使用範圍及優缺點,結合患者人群,在全面神經系統查體、獲得詳細準確的病史及影像學資料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對於懷疑為PCI-TIA的患者,可考慮使用ABCD評分系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推薦使用把影像學檢查結果納入評估的ABCD3-I評分;對於懷疑後迴圈梗死的患者,推薦選用e-NIHSS量表更益於其早期識別;ROSIER量表對於腦卒中識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量表評估專案中包含了後迴圈相關症狀,但由於缺乏PCI識別的針對性研究,該量表對於PCI早期識別的臨床適用性還有待商榷。應該注意的是,所有的量表均存在侷限性,不能僅憑一個量表結果便輕易診斷為PCI,還應該進一步完善神經系統檢查綜合評估。
3.3 急性後迴圈缺血的影像學評估
3.3.1 顱腦超聲
超聲檢查包括多種技術,目前臨床主要應用的神經超聲包括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colorcode Doppler,TCCD)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可用於檢查後迴圈動脈的狹窄或者閉塞。其中,CDU可用於診斷VA的閉塞或夾層,但該檢查對橫突孔內的V1和V2段顯示不清楚。TCD在識別和診斷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暈上具有高度特異性,但敏感性較低。Tabuas Pereira等以108例AVS患者為研究物件,發現TCD檢查診斷中樞血管性眩暈的特異度高達100%,但靈敏度僅為40.7%。相同條件下,TCCD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顯示顱內V4、BA或PCA的閉塞性病變。但是,這兩種檢查結果均依賴於操作者的技術,並且在診斷後迴圈病變方面不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敏感,因此很少作為單一或主要手段來評估PCI。此外,一種叫做功率M模式多普勒(Power moionmode Doppler,PMD)的新方法可以準確地識別後迴圈的血管病變(與CTA或MRA相比),但其靈敏度僅為73%,且在某些情況下,PMD的結果與CTA或MRA得到的結果是互為補充的,因此這項新技術值得進一步研究。
3.3.2 CT相關影像學技術
CT檢查對識別腦出血的靈敏度可達93%,但是在識別PCI上的靈敏度很低,原因在於頭顱CT檢查容易受骨偽影影響,對腦幹、小腦病變顯示不佳。臨床上,CT一般用於排除出血和不能進行MRI檢查的患者。
在一系列以CT為基礎的研究中發現,CTA對椎動脈病變的檢查優於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的敏感性較MRA高(分別為98 vs 70%、100% vs 87%),且在評估後迴圈狹窄閉塞性病變方面的可靠性優於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Caruso等發現計算機斷層掃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在急性後迴圈腦卒中患者敏感性約70%,儘管CTP不能完全覆蓋後顱窩,但局灶性CTP灌注不足是該研究人群3個月時功能預後的預測因素。Vander Hoeven等研究表明在識別PCI方面,與CT平掃相比,CTP和CTA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及診斷準確性。
Alberta卒中專案早期CT評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是量化早期CT缺血變化的系統方法,其評估卒中嚴重程度的臨床效益與NIHSS評分相當。pc-ASPECTS可快速評估後迴圈卒中患者早期缺血性變化(從出現症狀不超過3小時)及後迴圈卒中的進展並預測PCI的結局,有助於PCI患者早期復甦和溶栓治療。pc-ASPECTS評分分值從10分到0分,正常的CT掃描的相位值為10分,中腦或腦橋存在區域性缺血,則各減2分;左側或右側丘腦、小腦、大腦後動脈區域有缺血灶,各減1分;0分表示大腦中動脈範圍內瀰漫性缺血;pc-ASPECTS評分≤7是單變數和多變數模型中不良結果最強的預測因子。Caruso等發現在後迴圈卒中急性期使用擴充套件神經成像方案(CT/CTA-SI/CTP結合pc-ASPECT)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結果顯示CT,CT+CTA計算的pc-ASPECT得分敏感性均為24%,CT+CTA+CTP計算的pc-ASPECT得分敏感性為72%,該方案可能成為醫生的PCI診斷和實際預後評估工具。Lin等還發現pc-ASPECTS和基線NIHSS的組合模型對預測PCI結果具有相加效應,因為pc-ASPECTS在檢測NIHSS評分為0-1的PCI不良結果時更有效。
(插圖1:入急診室昏迷患者的後迴圈ASPECT[pc-ASPECT];後迴圈ASPECT從10分開始計算,如果在腦橋或中腦中發現缺血,減2分,而小腦、大腦後動脈區域和單個丘腦鍾發現缺血,則減1分;本例中,虛線圓圈表示受累區域,連續圓圈表示未受累區域,故pc-ASPECT為3分;引自:Sparaco M, Ciolli L, Zini A.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 review part II: imaging and acute treatment. Neurol Sci. 2019 Oct;40(10):2007-2015.)
(插圖2:基底動脈閉塞的昏迷患者,CTP顯示延髓、小腦、中腦和左側丘腦的腦血容量[CBV]減少[缺血核心,a],相同區域血流平均透過時間[MTT]增加[低灌注區,b],有一小的不匹配;ADC[c]顯示不可逆的缺血與CBV圖完全重疊;基於這些發現,沒有嘗試急性再通治療;引自:Sparaco M, Ciolli L, Zini A.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 review part II: imaging and acute treatment. Neurol Sci. 2019 Oct;40(10):2007-2015.)
3.3.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關影像學技術
MRI-DWI序列被認為是診斷後迴圈卒中的金標準,頭顱MRI檢查診斷眩暈/頭暈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靈敏度為83%,特異度為96%。研究認為,當懷疑為PCI導致的AVS患者在以下情況時建議完善頭顱MRI檢查:1)伴有局灶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或體徵;2)表現為孤立性AVS的老年患者,合併多重血管病危險因素;3)孤立性AVS合併新近出現的頭痛,尤其是枕部頭痛;4)既往無梅尼埃病病史,有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患者出現眩暈和耳聾急性發作;5)患者HIT陰性、有凝視性方向變化的眼震或嚴重步態不穩,甚至行走時會傾倒,合併血管病危險因素。儘管如此,MRI對後顱窩病變的檢出率可能不如前迴圈病變,在發病24h內,後迴圈卒中的DWI存在20%的假陰性。常規MRI很少能夠發現位於後顱窩的部分孤立性小梗死灶,因此,在早期MRI陰性的情況下,不應排除PCI,需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眼動檢查及動態MRI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插圖3:MRI顯示基底動脈閉塞;a-b:DWI可見腦橋上部的超急性缺血性改變;c:MRA可見中段基底動脈閉塞[箭];引自:Sparaco M, Ciolli L, Zini A.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 review part II: imaging and acute treatment. Neurol Sci. 2019 Oct;40(10):2007-2015.)
另外,最初使用CTA-SI描述的pc-ASPECTS也已應用於MRI-DWI以預測PCI的功能結局。評價標準為pc-AS-PECTS≥8分是良好預後的獨立預測因子,而pc-ASPECTS<8分提示BA閉塞患者儘管再通但預後也不佳。
推薦意見:對於aPCI的患者,目前的影像學檢查推薦首選MRI-DWI,配合pc-ASPECTS評分使用有助於評估PCI患者預後。MRI相關技術如MRA的實操性較差,但其有助於PCI的早期檢測,DWI-PWI不匹配有助於對缺血半暗帶的識別。CT在檢測後顱窩急性缺血性卒中方面敏感性較低,一般可用於血管開通治療之前排除腦出血可能,但CT相關影像學技術如CTA、CTP等在一些研究中均證明可提高PCI的檢出率,結合pc-ASPECT評分使用還可作為PCI診斷和實際預後評估工具。此外,經顱超聲相關技術如TC-CD、PMD等均被證明對於PCI具有額外的診斷價值,推薦有條件的醫院可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後酌情考慮進行這些檢查。
4
急性後迴圈缺血性卒中早期識別與評估的處理流程
為提高aPCI的早期識別,本共識制定了下述流程(圖1),推薦從事院前卒中救治與院內卒中綠色通道建設工作的相關醫務人員使用,旨為降低aPCI的誤診率和漏診率。
5
結束語
後迴圈解剖結構複雜,患者臨床表現多樣且不典型,早期診斷困難。常規的急性腦卒中篩查工具多側重於前迴圈而忽略了後迴圈,導致了aPCI臨床診療中存在較高的誤診率和漏診率。本共識建議,對於疑診PCI患者,臨床醫生首先應該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密切關注患者臨床表現,旨在從病史中獲得PCI相關資訊,篩查出PCI高危患者。在詳細詢問病史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常規體格檢查,並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後迴圈相關神經系統體徵,一些神經系統體徵陽性可作為早期診斷PCI的依據之一。對於主要表現為AVS的患者,可使用體格檢查測試工具HINTS及HINTS PLUS,它們對於識別PCI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早期識別PCI患者,節約院前救治時間,有助於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除體格檢查外,卒中評分量表的使用對於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後有一定的價值。本共識推薦ABCD評分系列、e-NIHSS量表用於PCI的早期識別與評估。
長期以來,影像學檢查手段在急性腦卒中的早期識別階段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MRI-DWI,MRA,CTA,CTP等影像學檢查工具對於PCI的早期識別均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但臨床醫生應該充分了解各種影像學檢查工具存在的侷限性,並做出合理選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本共識特別指出,上述檢測方法及工具對於PCI的早期識別並非盡善盡美,臨床實踐中應該把敏感高效的體格檢查、PCI評估量表及影像學檢查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PCI的早期識別率,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