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點火!起飛!”這串列埠令,每一個航天人都爛熟於心。倒計時結束,指令發出,火光乍現,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緩緩爬升,漸漸起速,帶著白色的尾煙在藍天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奔赴星辰。
2015年9月20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施華君攥緊拳頭,在心裡一遍一遍默唸:“加油,加油!”這次發射,對他和團隊意義非凡。長征六號從立項開始到首飛成功,用時6年,創下“一箭20星”的亞洲發射紀錄,也打響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為國征戰的第一炮。
控制系統是火箭的“大腦”,民盟盟員施華君帶領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新一代運載火箭控制計算研發團隊”,承擔的就是長征五號和長征六號兩個重大航天型號的相關任務。在他們的努力下,很快兩型火箭就會用上百分百“中國芯”的控制計算裝備執行發射任務。
這個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0歲,學科背景多樣,黨外知識分子佔了一多半。
“小朋友”搞新型號
走過嘉定城河,從澄瀏公路拐進32所,偌大的園區裡桂花飄香,但很少看到有人走動。鑽進樓裡才發現,電腦前、機器旁、實驗室裡,是穿著各色工作服的忙碌身影。
施華君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的模型,這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型號之一。櫥櫃裡一封封感謝信,記錄了他的團隊和這些大國重器的緣分。合上櫃門,施華君笑笑說:“現在想想,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一群小年輕,兩邊膽子都挺大的。”
2007年,帶頭研發長征五號相關產品時,專案組長施華君才27歲,剛剛加入民盟。兩年後,他帶領的這個年輕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控制計算研發團隊”又進一步承擔了長征六號相關產品研製任務。這兩型運載火箭都是我國重大的航天型號工程,真正的國之重器。
前輩把他們叫作“搞新型號的小朋友”,這群“小朋友”學科背景豐富,包括數學、物理、計算機、自動化等,政治面貌也多樣,既有中共黨員,也有民主黨派成員,還有黨外知識分子。部門老黨支部書記告訴施華君:“技術上沒有黨內黨外,你們年輕人學習快,跟著新型號去提高提高,大膽幹,能搞成的!”
“在同一時期,同時承擔兩個重大航天型號的任務,還有在一個運載型號上同時承擔6種關鍵單機的研製,這在部門歷史上都從來沒有過。”這份信任讓施華君深受感動,“那時初生牛犢,不怕挑戰,也沒有過多的壓力,滿腦子考慮的都是怎麼實現技術突破、怎麼達到指標要求。已經記不清翻爛了多少份圖紙資料,搞壞了多少塊實驗電路。”
長征五號是我國最大運載能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是未來登月探火、空間站建設的基石;長征六號是新一代運載中的首飛型號,特點是快速機動,肩負著諸多的技術驗證任務,戰略影響深遠。在研製時,兩個型號基本上齊頭並進,對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有極高要求。
有一次,火箭在測試中出現故障,施華君和同事扛著14公斤的機器從上海出發,一路吹著熱風穿越戈壁,輾轉抵達酒泉。經過三個通宵不眠不休的排查,終於發現這是一個故障率不到百萬分之二的罕見出錯,因為溫度、程式執行的綜合影響,儲存晶片中寫入的內容發生了改變。
作為團隊帶頭人,任務緊張時,施華君就“帶著兄弟們沒日沒夜地幹”,隨著產品設計定型,團隊成員也迅速歷練成長。很多人參加工作沒幾年,就開始擔任產品的主管設計師。辦公區域的走廊裡,掛著“月度之星”的照片,不少都是剛參加工作的“90後”。“現在的年輕人很優秀,大家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很多工作我也鼓勵他們放手去幹。”
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陸國強是團隊中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2009年從交大畢業後加入團隊。現在長六系列運載火箭的控制計算產品研發工作都由他來主持。“各級黨委對我們的信任和悉心培養,真正激發了團隊幹事創業的熱情,能夠親身參與國家重大的型號工程,每個人都有一種能夠施展拳腳的快意。”
採訪的前一天,陸國強還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發射保障任務,任務結束就匆匆返回上海。雖然已經看過很多次發射,但每次看到火箭上升,陸國強心裡還是很激動。“我們只是整個運載火箭研製隊伍中的一個小點,是型號的成功和國家的強盛才使得我們的工作有意義”。
讓火箭用上“中國芯”
在新中國科研史上,三十二所曾成功研製了多種中大型計算機及軟體系統,被譽為“神算所”,創造了我國計算技術發展史上的數十個第一。
2019年,中國電科集團科技工作黨委組織了一次黨外代表人士考察活動,在參觀我國第一個核反應堆、第一個火箭發射塔時,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現場給大家講述了創業事蹟。
施華君說:“那個年代物資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發展道路,這讓我深受感動。前輩的講述,也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才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對新的“卡脖子”技術領域,施華君團隊深入研究了國內外各型運載火箭控制類計算產品的設計,結合當前電子技術的發展,大膽創新,制定了先進的設計方案。
長五和長六團隊的負責人閆朝文和陸國強,在工作中還發明瞭一種航天電子產品內部匯流排的定義方法,針對航天電子產品具有較強通用性和相容性,有利於提高模組互聯訊號的質量和工作可靠性。
閆朝文記得,在長五型號產品設計定型後,為提高系統異常情況下裝置的工作效能,32所黨委為專案組站臺、力挺專案組改進方案;陸國強忘不了,長六型號老總在航天八院黨委會歷陳技術方案的優勢,推動決策。“在火箭控制系統裝置研製的過程中,他們給予了這個年輕團隊充分的信任。”
2020年12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五號上升器飛行過程。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事實證明,他們的方案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效能和可靠性,滿足了型號的需求,部分產品還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在設計之初,團隊就考慮了產品的全面國產化問題,充分研究了國產晶片的替代方案,並制定了實施路線圖,目前,長征五號和長征六號研發的箭載配套裝備已經實現了100%國產化。
偉大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電腦上的程式碼,工廠裡的電路,亮到深夜的燈光,都是新徵程的密實註腳。去年嫦娥五號發射當日,施華君填了一首《蠻菩薩》,其中寫道,“此行何有殊,至今情如初”。他說:“風華正茂恰逢國家需要,我們有意願、有能力、更有平臺報效祖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劉雪妍 題圖來源:新華社
題圖:2015年9月20日 “長征六號”首飛成功。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來源:作者:劉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