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生物技術網”微信公眾號。
每天,無論是透過鏡子還是反光的東西,每個人每天都要至少要“見”一次自己,有的人甚至喜歡頻繁地照鏡子。作為人類,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很容易識別自己面孔的強大能力,即使是臉盲症者也不會對自己的臉“盲”。這種能力有什麼用呢,至少,它可以讓我們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時候產生精神益處。
近日,發表在《Cerebral Cortex》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參與者下意識地看到自己的面部時,大腦中多巴胺獎勵途徑的一個核心元素會被啟用。眾所周知,多巴胺啟用,會增加人的愉悅感和幸福指數,並緩解壓力。同時,該研究為自我面部識別優勢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我們的大腦可以自然而然地在潛意識中識別自己的面孔。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從鏡面的反射中找到自己。與他人面孔相比,我們更擅長識別自己的面孔。
此前,有研究發現,幾個大腦皮層下區域在識別自我面部和他人面部之間的反應不同。例如,當一個人的臉因化妝、美容或環境而看起來更漂亮時,多巴胺獎勵途徑會被啟用,但這種效果不會發生在看到他人的面孔上。相反,產生恐懼反應的杏仁核會在看到陌生人的面部後啟用。
然而,研究人員對這一自我識別優勢是否使用了相同的神經網路仍知之甚少。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22名平均年齡22.6歲的女性參與者。她們均沒有神經病史、視力正常,且相互不認識。之所以選擇女性參與者,是因為研究中使用的照片修飾軟體是專門為女性開發的。
研究人員獲得了參與者站在白色背景前,肩上披著黑色斗篷時的面部照片。對於每個參與者,他們分別拍攝了10張不同且沒有情緒的面部表情照片(正面、口型為 "a"、"i"、"u"、"e"、"o "和麵部向右、向左、向上和向下傾斜)。接下來,研究人員使用照片修飾軟體對這些照片進行溫和或極端的濾鏡處理。
隨後,參與者戴上耳塞,躺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器中,透過眼前的鏡面顯示器觀看隨機出現的自己或他人的照片以及自己的臉。所有照片均在參與者潛意識下顯示的。研究人員檢查了她們在觀看自己照片和她人照片所引起的大腦活動差異,以及在觀看經過濾鏡處理的面部影象所產生的大腦啟用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腹側被蓋區(VTA)在潛意識展示參與者自己的面部時被啟用,VTA是多巴胺獎勵途徑的核心組成部分。與看到其他人面部相比,該區域在看到自己面部時被更強烈的啟用。
相反,看到其他人的面孔會引起大腦杏仁核的啟用。眾所周知,杏仁核會對陌生資訊做出反應。只要面部特徵保持不變,即使被濾鏡處理過,大腦對參與者自己和其他人的面部反應差異仍然是一致的。
該研究通訊作者、大阪大學前沿生物科學研究中心Tamami Nakano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多巴胺獎勵途徑參與了對自己面部的強化處理,即使資訊是潛意識的。”
這項研究表明,根據我們是有意識地還是下意識地看到自己的臉,我們的大腦會有不同的反應。這意味著,當我們故意盯著鏡子看時,與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看到自己的臉相比,要麼大腦的不同區域被啟用,要麼同一區域使用不同的運作機制。研究人員計劃繼續尋找以確定這種差異背後的確切機制。
儘管大腦處理這些潛意識影象的方式還不完全清楚,但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現在知道了發生這種情況的大腦區域。這為科學家們提供了進行此類研究的起點。首先,這一發現可能與操縱自我激勵有關,因為多巴胺網路與在感知潛意識的自我面部影象方面有直接聯絡。此外,杏仁核的參與表明了情緒和自我形象之間的聯絡,這也許就是許多人每天愛照鏡子的原因。
End
參考資料:
[1]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rticle/31/10/4420/6227018